揭秘蔣經國1987年為何開放老兵大探親揭秘

1987 年初夏的一天,時任蔣經國英文秘書的馬英九,跟著蔣經國會見外賓。跟往常一樣,在接見完後,蔣經國問了一句,「英九,有沒有什麼事情啊?」,馬英九戰戰兢 兢地回答,「最近趙少康、洪昭男等『立法委員』,建議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蔣經國聽完以後,笑了笑,他怎能不懂老兵內心的渴望呢?當年父親蔣介石把這百 萬官兵帶到台灣,這些人初來時和自己一樣,都是風華正茂。如今他重病纏身,那老兵們何嘗不是風燭殘年,有著更淒涼的晚景呢?

蔣經國想起12年前父親蔣介石安葬那天,沿途嚎啕大哭的民眾,絕大多數是老兵,他們有的甚至哭到昏迷倒地,其中最悲切的呼喊是「您把我們帶到了這裡,現在您走了,我們該怎麼回去?」那番景象,在蔣經國心裡揮之不去。

1979 年1月1日,大陸公開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停止對金門炮擊,也提出兩岸通航,發展兩岸貿易等「三通」政策,緊接著抗日名將陳納德將軍的遺孀陳香梅, 到台灣拜見蔣經國,轉達「大陸歡迎台灣同胞回去探訪親友與觀光」的口信。蔣經國告訴陳香梅,他要「考慮考慮」,雖然只有短短几字回應,卻意義深遠。

上世界八十年代,蔣經國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糖尿病日漸惡化,視力出狀況,心律不整,但幾個深遠影響台灣的政策都在此時出台。

(1986年 蔣經國接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

1986年10月,蔣經國接見了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和美國《新聞周刊》記者,這次會面,蔣經國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準備解除戒嚴,開放組黨。1987年7月15日零點開始,台灣實施38年的戒嚴令正式解除,緊接著陸續開放了黨禁報禁。

就在公布解嚴令的同一個月,蔣經國邀請了12位地方父老茶敘,除了關懷各地民眾,也交換意見,他說:「我在台灣住了四十年,是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

而在1987年5月,「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就正式成立,直接挑戰國民黨權威,把兩岸長期隔閡的不滿化為組織力量。促進會成員身穿寫著「想家」的上衣,在街頭髮送「骨肉隔絕四十年」的傳單,每舉辦座談會都有幾千人與會,現場悲戚莫名,獲得社會普遍認同與輿論支持。

1987年,台灣《自立晚報》就公布了一份民意調查,認為早就應該開放探親的比例有64%。而台灣《中國時報》的社論陳述,:估計已經有超過一萬名老兵,循著各種管道前往大陸,『政府』機關無從禁止。我們認為,如果確有探親、掃墓的需要,應規定時限,准許他們回大陸。」

這 些老兵,他們堅持「想家,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百萬老兵的事」,在這樣的氛圍下,當時民意代表趙少康,也冒著被抓起來的危險,頻頻向蔣經國先生建言開放老 兵探親。趙少康回憶道:「經國先生聽完以後不講話,沉吟了一會兒,然後嘆了一口氣,!哎!他說,民間的事情就由民間去吧!但是『政府』的立場還是要顧 住!」

1987年農曆春節剛過不久,蔣經國就向幕僚談話,他問:「唐詩那首描寫離家很久的人,回鄉時心情的詩,你記得嗎?」幕僚回答:「應該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蔣經國緊接著說:「這正是『榮民'的心情。」

種 種看來,當時擔任秘書的馬英九,再次提起老兵話題時,蔣經國早就不只一次思考過這個問題,他也感覺到該是開放的時刻,但開放程度有多大,安全問題要如何拿 捏,都需要謹慎考慮,終於他要馬英九直接去找副秘書長張祖詒。馬英九回憶道,「我就從他辦公室趕快跑到張副秘書長辦公室。張先生就告訴我說,已經有指示, 要我們研究要用什麼方法。那時我們跟大陸關係還維持「三不政策」,要在這原則之下促成老兵回鄉探親。」

1987年的10月14日,國民黨中常會正式通過了探親的決議案。1987年12月1日,《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正式實施,禁錮38年的兩岸之間的鐵幕,就此被打破了冰山一角。返鄉的台灣老兵如同開閘之後的洪水湧向大陸。當年年底,赴大陸的民眾超過3萬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720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