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老祖宗 長城不只是為了軍事防禦

預警、防禦,是世人對長城功用的共識。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長城甚至被當做是中國人封閉、保守的象徵。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至少,戰國到秦漢時期的長城,在軍事防禦的同時,還有更多軍事進攻的意圖。

古中國人喜歡在邊境線上修築烽燧、城堡、要塞等軍事設施,由城垣連通,即是今天我們所知的長城。華夏民族大規模修築長城,應在戰國時期。那時,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面臨戎、狄、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脅,所以,往往築長城以防「胡」。

游牧民族生產方式的單一性決定了他們需要用劫掠的手段來滿足生活所需。而在馬匹是最迅捷交通工具的古代社會,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戰鬥力上自然遠高於俯首耕田的農耕民族。於是,以農業為主的華夏民族想到的防止游牧民族劫掠的最好方式便是長城。

戰國、秦漢時期的長城一般三四米高,能夠有效地遲滯騎兵部隊的衝鋒;而烽燧、要塞等設施大多據水源地而建,在乾旱缺水的大漠戈壁中,控制了水源便是控制了人馬的生命線。於是,在中國人的歷史常識中,逶迤橫亘於北方的長城是文明的農耕民族和野蠻的游牧民族間一道鮮明的壁壘,是華夏民族抵禦北方游牧民族侵擾的有效軍事防禦設施。然而,當代越來越多的學者相信,至少在戰國以及秦漢時期,華夏民族修築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有效的軍事擴張和領土擴張。

根據《史記》的記載,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可見,趙武靈王是在打敗林胡、樓煩兩個北方少數民族之後修築長城,以將其領土納入自己的版圖。秦、燕亦是如此。秦滅戎,在新占領的黃河河套地區築長城;燕則以武力退東胡千餘里後築長城……

到了西漢時期。西漢王朝自建立,便一直遭受北方強鄰匈奴鐵騎的威脅和凌辱。而在戰國和秦王朝時期修築、連通起來的長城在禦敵於外上,作用似乎並不顯著。漢文帝時,匈奴鐵騎的兵鋒甚至兩次直逼漢都長安,舉國為之震恐。

經過文景二帝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漢王朝國力雄厚,並發展起了足以擊敗匈奴的強大騎兵部隊。這個時候的漢軍北擊匈奴,無論是在漠南與匈奴騎兵激戰,還是西取河西走廊,幾乎都是以趙、秦時期的長城為出擊的主要據點。

公元前121年,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在春夏兩征時為匈奴疆土的河西走廊,迫使河西匈奴軍降漢,第一次將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的版圖之中。也就是在這一年,漢武帝開始在廣袤、荒涼、罕有人跡的河西走廊修築漢長城。從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01年,用二十年的時間修築起的漢長城 「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

每一燧、每一城都需要戍卒。這些戍守邊關的將士唯一能做的就是操練、換防、巡邏。而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軍事活動,漢朝有效地威懾和馴服了河西走廊的原住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634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