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太監安德海與慈禧是否有私生子?

彥寧| 2017-01-14| 檢舉

從安德海到李蓮英,在慈禧當政的五十年間,清宮內外大小事宜多與太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現代史學家、言官及皇帝太保太傅等人無數次強調,明朝之所以逐漸腐朽衰落,直至滅亡,主要原因在於宦官對宮廷及官員的惡劣影響。因此,數百年來,不斷有人以此規勸皇帝廢除宦官制度,儘管在這些人中,大部分人的官職都靠那些皇帝寵信的宦官的幫助,而且還想通過他們繼續高升。

中國官僚系統中像這樣虛偽空泛的陳詞濫調數不勝數,這些奏章陳條只是冰山一角。不獨中國如此,其他各國都有。儘管在慈禧統治下,宦官弊端日益嚴重,但慈禧本人表面上卻似乎非常誠摯,對這些諫官之言深表讚許,對手下宦官的惡性深惡痛絕。

當然,也有一些真正痛斥宦官制度弊病的人。事實上,在過去五十年中,任何一個當之無愧的改革家都會提出,中國要想躋身於文明大國行列,首要措施便是廢除宦官制度。1898年的戊戌政變,首要原因之一便是因為太監李蓮英本人對光緒不滿,只因光緒以前曾經處罰過他,另外,李蓮英也擔心皇帝一旦實施改革,肯定會大權在握,廢除宦官制度。

同樣,事實證明,義和拳鬧起義時期,也是這位臭名昭著、權傾朝野的宦官利用自己對慈禧太后的影響,替那些反對外國的拳匪幫腔說話。事後,如果不是俄國公使包庇,李蓮英肯定名列和平協定「黑名單」之首。之所以在此提到李蓮英在這兩件大事中的表現,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調這樣一個事實: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對於宦官制度一向深惡痛絕,而且中國各省對此也是怨聲載道。

因此,近年來一些愛國進步人士(比如袁世凱和唐紹儀等人已經深刻地意識到,這種毫無人性的宦官制度極大地貶低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一些報刊雜誌,紛紛敦促朝廷廢除宦官制度。表面看來,太后也傾向於這種態度,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早在1906年,《泰晤士報》的駐京記者就一直在討論,清朝政府正在醞釀的變法措施肯定會廢除這一弊制。不過,中國當時仍然大行其道的保守派認為,宦官制度由來已久,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非常符合中國根深蒂固的一夫多妻制,而中國人同時又十分重視繼承先輩傳統。

另一方面,有些人指出,周朝初期明君統治下的黃金時期,宦官在政治上根本沒有任何地位,但是在衰敗腐朽的周朝末期及此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曾批評宦官的種種弊端,他們借古論今,認為賢明的統治者理應廢除宦官舊制。

1644年清朝在北京建都伊始,滿族統治者就接管了前明朝留下的所有政府舊制,包括宦官制度,但同時也嚴格限制宦官的活動和權位。年輕的順治帝即位後第一次召見臣工時,滿漢官員就聯合上奏,批評近來皇宮宦官的專橫行為,稱這些奴僕「只宜於洒水掃地,根本不宜接近上主」。

順治帝當即立下數條法令,它們至今仍然被奉為金科玉律(至少在紙上如此)。法令禁止宦官擔任官職,品銜不得超過四級。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吸取明朝宦官魏忠賢禍亂國家的沉痛教訓,下令禁止任何太監以任何理由離開京城。

此後的二百年間,由於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英明統治,宮中太監一直安分守己。然而,時至今日,早在葉赫那拉氏入宮之前,清政府在咸豐帝的統治下就已日漸衰落,於是太監的權勢在紫禁城內又死灰復燃。慈禧掌權後,明朝末期太監的種種行賄受賄、橫行霸道行徑逐漸浮出水面,最終充斥了整個宮廷。

慈禧統治期間,在她的庇護下,太監權傾朝野,專橫跋扈,胡作非為,甚至達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1898年,深受慈禧青睞的貼身太監李蓮英就曾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升降百官,並且公然藐視皇上。關於宮內荒淫無度以及太監和優伶為慈禧安排縱酒狂歡等傳言,根本沒有任何真憑實據。

官吏指責的和廣東人所著之書涉及的至多是偶然事件而已,特別是康有為等人所寫純粹是出於怨恨之心,與常理不合,對太后和榮祿之事純屬無中生有,造謠中傷,實不可信。但另一方面,無風不起浪,任何謠言都有其來源。儘管京城中人非常愛戴慈禧,但對於皇宮的奢侈放蕩以及太監的胡作非為卻眾口一詞。

皇帝軟弱,一些太監小人就藉機欺主瞞上,生出許多事端,這也加速了君主的死亡,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就是極好的證明。同樣,咸豐帝和光緒帝的早亡即便不是由身邊這群小人直接導致的,至少與他們不無關係。近七十年來,清朝皇宮內外,一切事宜都與太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慈禧當政五十年期間,皇權實際上由其寵信的太監控制。慈禧中晚期最器重的太監名叫李蓮英,外號「皮硝李」。此人臭名昭著,一手導演了許多宮廷悲劇。李蓮英對皇太后影響重大:除正式上朝外,其他場合下慈禧對這位太監態度和藹,不加約束,或許除了榮祿之外,這樣的待遇是其侍臣,甚至慈禧家人都可望而不可即的。

1861年咸豐帝病重於熱河之時,年輕的葉赫那拉氏在隨身太監中發現了聰明伶俐、得力能幹的安德海,加以重用。後來,在載垣謀逆的危急時刻,安德海成為了慈禧忠心耿耿的心腹,並且充當了葉赫那拉氏與榮祿之間聯繫的信使。

兩宮垂簾聽政之後,安德海更是成為慈禧的貼身隨從和密使,甚至後來成了她的智囊和左膀右臂。慈禧所有的計劃和決定都要與之商議,當然安德海也從中漁利不少。另外,慈禧喜歡看戲,安德海便投其所好,想方設法在宮中建造豪華的戲園,深得女主人歡心。安德海本人長相俊美,戲也唱得不錯。

兩宮垂簾之初,政權不穩,載垣逆謀餘波仍未平息,就有諫官上奏,指責宮中豪華奢侈,言之鑿鑿。年輕的葉赫那拉氏剛愎自用,此時已經開始聽不進批評之言,同時她深信隨身太監對自己忠心無二,不會犯錯,於是毫無改正之舉。

不過,這樣一位固執己見的人也非常注重禮節,看重「面子」,所以對於身邊道德家們的指責也樂意深表贊同。太后當政最初幾年,經常可以看到此類語言得體的詔書,但其中的誠信度卻令人深表懷疑,實際上也從未有人把詔書所言當真。

下面這份詔書頒布於太后垂簾的第三年,即1864年,非常具有典型性。有趣之處在於,其中提到了宮中太監的偷竊行為,但直至今日,情況依然如故。這份以兩宮太后之名頒布的詔書說:

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據御史賈鐸奏,風聞內務府有太監演戲,將庫進貢緞匹裁作戲衣,每演一日,賞費幾至千金,請飭速禁止,用以杜漸防微等語。

上年七月因皇帝將次釋服,文宗顯皇帝梓宮尚未永遠奉安,曾特降諭旨,將一切應行慶典酌議停止,所有昇平署歲時照例供奉,俟山陵奉安後,候旨遵行,並將咸豐十年所傳之民籍人等永遠裁革。原以皇帝沖齡踐祚,必宜絕戲愉之漸,戒奢侈之萌。

乃本日據賈鐸奏稱,風聞太監演戲,費至千金,並有用庫存緞匹裁作戲衣之事。覽奏實堪詫異,方今各省軍務未平,百姓瘡痍滿目,庫帑支絀,國用不充,先皇帝山陵未安,梓宮在殯,興言及此,隱慟實殷,又何至有如該御史折內所稱情事?況庫存銀緞,有數可稽,非奏准不能擅動,茲事可斷其必無。

惟深宮耳目恐難周知,外間傳聞,必非無自,難保無不肖太監人等,假名在外招搖,亦不可不防其漸。著總管內務府大臣等嚴密稽察,如果實有其事,即著從嚴究辦,毋得稍有贍徇,致干咎戾。

皇帝典學之餘務當親近正人,講求治道。倘或左右近習,恣為娛耳悅目之事,冒貢非幾,所系實非淺鮮。並著該大臣等隨時查察,責成總管太監認真嚴禁所屬,嗣後各處太監如有似此肆意妄行,在外倚勢招搖等事,並著步軍統領衙門一體拿辦。

總管太監不能舉發,定將該總管太監革退,從重治罪。若總管內務府大臣等不加查察,別經發覺,必將該大臣等嚴加懲處,其各懍遵毋忽。此旨並著敬事房內務府各錄一通,敬謹存記。

京城人人皆知慈禧深愛戲劇,因此這份諭旨也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從此時開始直至慈禧寵愛的總管太監安德海命喪他鄉,言官一直不斷上言太后,稱宮中太過奢侈,致使戶部財政緊缺,又新征各省物資進京救急。

1866年,兩位敢於直言的諫官上奏,痛斥安德海胡作非為。奏摺中說:

皇帝貼身太監的遴選應多加慎重。前明之所以滅亡,直接原因就在於宦官為亂。此等小人巧舌如簧,深諳恭維之術,往往以小忠小信向主上邀功,得其信任喜愛。憑藉皇帝的信任和保護,這些人結黨營私,地位逐漸穩固,以至最終堅不可摧。為了避免此等悲劇,臣等懇請皇上身邊之人應老成持重,品行兼優。主上應該摒棄貌美的年輕太監,以防這些小人蒙惑上聽,圖謀不軌。

經此次嚴懲後,各太監自當益知儆懼。仍著總管內務府大臣嚴飭總管太監等,嗣後務將所管太監,嚴加約束,俾各勤慎當差。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將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將該管太監一併懲辦。並通諭直省各督撫,嚴飭所屬,遇有太監冒稱奉差等事,無論已未犯法,立即鎖拿,奏明懲治,毋稍寬縱。

這份諭旨行文委婉,似乎擔心惹怒葉赫那拉氏,與平日慈禧定人死罪時的懿旨大相逕庭。慈禧言詞用語向來都是直言不諱,而這種「筆中有刀」的方式也正是她掌握權力的一個秘密。

安德海在山東被正法之後,他的幾個隨從太監也被當即絞死,但又有六人逃脫,後來其中五人被捉拿處死。安德海家人發配西北邊關,充作軍奴。安德海被處死幾天後,那名逃脫的太監返回京城,通過李蓮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慈禧太后。起初,慈禧幾乎不敢相信,一向膽小怕事、不愛拋頭露面的東宮太后竟然不與自己商量,逕自頒布兩道懿旨,無視嚴重後果。

待終於明白過來之後,慈禧怒不可遏,當即直奔仁壽宮,怒氣沖沖地質問慈安。東宮太后心驚膽戰,將責任都歸於恭親王,但這仍然不能平息慈禧之怒。慈禧與慈安爭執一番後,恨恨地拂袖而去,發誓要報此仇。這件事成為葉赫那拉氏政治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此前,對於性格溫和的東宮太后,慈禧表面上還算友好,禮節周全。但此後,她在國事方面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心思,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決意阻止大權旁落。從此以後,慈禧太后完全架空了東宮慈安,從而真正成為了清朝政府獨一無二的統治者。

大發雷霆後次日清晨的早朝上,慈禧嚴辭斥責恭親王,還威脅說要罷免他的職務,收回他的爵位。不過,慈禧暫時並未處罰恭親王,但心裡卻一直耿耿於懷,等待適當的機會報復。同治帝駕崩後,慈禧並未立恭親王之子為帝,此乃她有心報復恭親王。不可否認,慈禧後來又提升恭親王,但其原因則在於她的政權離不開恭親王輔佐。另外,慈禧對恭親王的女兒的確非常喜愛,認她做了乾女兒。

太后以皇帝之名對這份奏摺的批覆為:

奏摺所言極是。宦官擾亂朝綱之事史上歷來多見,我朝深以為戒。自大清始建以來,列祖列宗聖明有加,不僅明令禁止太監干預國事,而且不許他們奪取聖聽。因此,近二百年來,這些跳樑小丑根本沒有機會擾亂朝綱,太監亂政之事已成歷史陳跡。

垂簾聽政以來,兩宮太后也嚴格遵守我朝家規,禁止奸佞小人接近主上。閱覽此奏摺,朕如履薄冰,深感太監為害之嚴重後果。特命如有太監欺上瞞下,必立即嚴懲不貸。百官大臣對於此類奸人應及時稟報朝廷,好做處罰。朕希望所有太監應忠誠耿直,遠離姦邪。

表面看來慈禧欣然納諫,但實際上,深宮中吃喝玩樂的生活依然如故,而安德海對慈禧太后的影響更是有增無減。京城酒肆茶樓中廣為流傳,說安德海口出一言猶如聖旨一般;慈禧和安德海經常身著戲裝在御花園遊玩;安總管還穿著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的龍袍;太后還公然賜予他象徵皇族權力的玉如意。

在這種形勢下,一些誇大事實的流言難免流傳於大街小巷。有的說安德海根本不是太監,更有甚者說慈禧和他還生了一個私生子。還有許多類似的栩栩如生的故事,都是關於內宮的荒淫無度,或者是戲子偽裝成太監入宮,後來被關入地下冷宮之類的傳聞。當然,此類傳言大都毫無根據。但這也是由於咸豐帝執政時期,朝綱紊亂,內宮失紀,後來太后又寵信太監,遂使謠言頻生,京城內議論紛紛。

慈禧違例之舉中影響最大的是她公然違背禁止太監出京的大清制度。1869年,由於資金緊張,慈禧沒有徵求恭親王和東太后的意見,便特命心腹安德海前往山東,以她的名義征繳貢銀。此前,由於安德海對慈禧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且對王公大臣所有人等態度傲慢,已經得罪了幾位王爺,其中尤以恭親王為甚。

有一次恭親王要求覲見,但西太后卻派人說她正與小安子說話,不見恭親王。此事使恭親王受辱,恭親王對此耿耿於懷,最終藉機除掉了這位不可一世的總管太監。

安德海前往山東有違法令,並且他還在該地胡作非為,終於給恭親王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報仇良機,而且恭親王還以此挑撥兩宮太后,可謂一舉兩得。山東巡撫丁寶楨為人耿直,曾在平定太平天國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對安德海借太后之名敲詐勒索、傲慢無禮的惡行,他深感憤怒,便將此事報告給恭親王。丁寶楨的奏摺到達恭親王手中之時,慈禧正在觀戲取樂。

於是,恭親王便徑直求見東宮太后,並利用慈安愛好虛榮及脾氣溫順的特點,當面擬定一道懿旨,請她簽名。旨意下令立即捉拿安德海問斬,不必來京審問。慈安受恭親王所迫,不得已在懿旨上蓋上東宮太后的印璽,料想慈禧如果得知此事定會勃然大怒,說:「西太后必要殺我。」得到諭旨,恭親王立即派特使火速送至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奏太監在外招搖煽惑一折。據德州知州趙新稟稱,七月間有安姓太監,乘坐大平船二隻,聲勢炫赫,自稱奉旨差遣,織辦龍衣。船上有日形三足烏旗一面,船旁有龍鳳旗幟,帶有男女多人,並有女樂,品竹調絲,兩岸觀者如堵。又稱本月二十一日,系該太監生辰,中設龍衣,男女羅拜。該州正在訪拿間,船已揚帆南下,該撫已飭東昌、濟寧各府州飭屬跟蹤追捕等語。

覽奏深堪詫異,該太監自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馬新貽、張之萬、丁日昌、丁寶楨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訓,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等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將此由六百里各密諭知之。

此時,慈禧仍舊不知自己寵愛的太監身處危難,對他的死訊也毫不知情。恭親王和慈安太后之所以能秘密行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安德海平日專橫,不得人心。十日後,慈安受恭親王所迫再下一道懿旨,公布了處死總管太監一事:

茲據丁寶楨奏,已於泰安縣地方將該犯安德海拿獲,遵旨正法。其隨從人等,本日已諭令丁寶楨分別嚴行懲辦。我朝家法相承,整飭宦寺,有犯必懲,綱紀至嚴,每遇有在外招搖生事者,無不立治其罪。乃該太監安德海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種種不法,實屬罪有應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6071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