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分析:日本歷史上為什麼總愛發動對外擴張,入侵朝鮮中國?

Joon Si ...| 2017-08-21| 檢舉

日本與中國、朝鮮的文化都是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但為什麼,日本在歷史上總是愛發動對外擴張,尤其是愛發動對中國和朝鮮的侵略戰爭呢?

其實準確地說,應該是愛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因為發動對朝鮮的戰爭並不是目的,目的是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向中國挺進。因為在歷史上,朝鮮半島長時間屬於中國的屬國,只要進攻朝鮮,中國不可能不去救,不可能不被拖進戰爭中去。

除了元朝外,中國在歷史上很少發動對外擴張。中國這塊大陸上,從古至今確實打過很多次大戰,但基本上都是內鬥,都是在探討誰奪取天下的問題。唯一的對抗就是南方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對抗。如果從大華夏的角度來看,那也是內部的爭鬥。即便不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一定要把北方游牧民族認為是外族,南方的農耕民族也很少主動挑起對北方的戰爭。

日本則完全不一樣。日本也有過內鬥,但是一旦內鬥結束,國內保持相對統一的時候,日本總是要開始對外擴張。比如明朝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剛結束日本戰國時代,剛統一,便入侵朝鮮,挑起對中國的戰爭。甲午戰爭,也是日本統一各部,實現明智維新後,隨即把兵鋒指向朝鮮中國。

日本人的這種擴張性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來源於日本人種的起源。現在有人認為,日本人是秦朝的時候,方士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漂洋過海,和當地的土著結合在一起,發展起來的。但是日本自己並不這麼認為,他們一直想證明他們的人種起源於本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還發生過,在日本本土發現舊石器時期遺址的笑話,結果證明只是一個烏龍。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日本人種即便不是徐福的後代,肯定是外來的,或者說是不斷有外來人種對本地土著的一種征服的結果。也就是說,日本人祖先就是靠侵略起家的,這是他們的根性。侵略是他們血脈中的一種東西。

其次,日本有強烈的島國不安,或者說稱為「島國情結」。日本就是一些島嶼,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中,大海的浩瀚、狂暴對日本是一種巨大的威脅,讓他們總是處在一種不安定,不踏實之中,隨時都在擔心,一旦海水漲起來,可能很快就會把他們那些小島給淹沒。還有,日本處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火山地震頻繁劇烈,日本人常常感覺他們會像龐貝城一樣,隨時被火山灰埋在下面。或者地震發動起來,讓國土沉沒。日本人拍過很多關於「日本沉沒」方面的電影,也寫過很多這方面的書籍,用以探討在將來的某一天,日本島真的沉沒的話,該怎麼應對。所以,找一塊踏實的寬闊的地方住下來,一直是日本人的一種夢想。

第三、日本的自我防範意識。在冷兵器時代,由於航海技術的缺乏,日本其實很少受到攻擊。唯一的一次還是忽必烈開著大船沖向日本,但最終忽必烈的船隊被海浪給吞沒。但是,雖說日本人很少受到進攻,他們卻一直處在惴惴不安之中,身邊有個龐大的中國,一直讓他們覺得是種威脅。雖然我們已經說過了,中國自古很少侵略別的國家,但是日本人不那麼想,總覺得中國的那個大體量會碾壓過來,壓垮自己。在這種意識之下,他們往往會採用主動進攻的方式,首先向中國,向大陸發動攻擊。他們是「以攻為守」,只要能打出一塊地盤,至少可以作為緩衝地帶。於是他們持續不斷地進攻朝鮮,就是想以朝鮮作為他們的緩衝地帶。咱們來看看他們曾經畫出的「大東亞共榮圈」的圖,就可以看出,他們其實是以日本本土為中心,在四周劃出的一大片緩衝地帶。

第四、日本發動進攻的時候無後顧之憂。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國家,要想發動戰爭,常常有後顧之憂。比如遼國夾在金國和北宋之間,金國夾在南宋和蒙古之間,要和這個國家打仗,必然要考慮另外一個國家的問題。否則,就會被兩面夾擊而亡。日本不一樣,它的東面是茫茫的太平洋,它在發動戰爭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一心一意地打。打得贏就賺,打不贏就退回它的島里,反正別人不會來打過來。這就如同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退回函谷關。反正誰也不可能攻上函谷關來。

第五、日本人的資源非常的貧乏,他們急需從別的國家,尤其是中國獲取資源。這在日本明治維新,走上工業社會的道路後,表現得特彆強烈。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日本對朝鮮中國的侵略特別厲害。

現在日本的經濟又再一次面臨著危機,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又再一次抬頭,緣於血脈中的那種擴張性會不會再一次被激發?我們雖然不願意侵略別的國家,但是我們應該也有自己的防範,要堅決地和日本的軍國主義斗,把他們拉回到和平的軌道上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5632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