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8月23日這天,在毛澤東主席一聲令下,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炮轟大、小金門等島嶼,在短短兩小時內向金門發射的炮彈量高達4.5萬枚,炮彈的密集度實在是讓人瞠目。不僅防衛部的三名副司令當場喪命,連飯後在翠谷散步的「國防部長」俞大維也被射過的彈片擦傷。
解 放軍對金門的炮轟並沒有因此結束,而是進一步的持續進行炮擊,更是在8月24日出動了魚雷快艇攔擊由金門逃向台灣的運輸艦,並當場擊沉1艘,重創1艘,使 得島上的守軍處於被封鎖的狀態。這時,金門和馬祖已經完全處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控制之下,如果解放軍進一步發動登陸作戰的話,拿下金門和馬祖只是唾手可得 的小事而已。
然而就在1958年10月6日,卻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福建前線廣播站傳來要暫停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門進行炮擊的消息,這不僅著實讓台灣海峽兩岸的軍民感到震驚,連世界各地的輿論也都大感意外。在勝利唾手可得時,為什麼解放軍不乘勝追擊一舉拿下金門呢?
原 來早在8月23日開始炮擊金門前,毛澤東就確定並採取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方針,對是否要武力奪取金門要看形勢的發展而後定奪。9月下旬美蔣在金門撤守 問題上的矛盾公開化以後,毛澤東審時度勢,在慢慢摸清了美國的戰略底盤後,開始思考著下一步的方針。毛澤東基於我國的國家利益、全民族的長遠利益,並經過 對國際國內多種因素反覆研究,權衡各種利弊,從反對美國搞「台灣獨立」企圖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以及進一步的擴大反美統一戰線的長遠目標出發,在深思 熟慮之後決定改變封鎖金門的方針,停止炮轟金門,選擇讓金門和馬祖繼續留在國民黨台灣當局手中。
這 一政策方針的改變,不僅向台灣當局,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彰顯出要和平統一祖國的誠意。其次如果當時逼著蔣介石從金門和馬 祖撤退亦或是選擇炮轟進門後登陸並奪取金門與馬祖,在眼前利益上看,雖然的確有不少的好處。但是若從長遠目標來看,如果斬斷了蔣介石乃至整個台灣當局同大 陸這條政治紐帶,反倒有可能增加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困難。
因為在炮火封鎖金門後,若是只能奪取金門與馬祖卻不能在奪取兩地的 同時很好的解決台灣問題的話,那麼隔在國共之間在地理距離將由不足10公里擴大到100多公里,對話或是接觸將更加的不方便。而且一旦蔣介石失去象徵其在 大陸沿海存在的最後據點,那麼可能局勢更便於美國製造「兩個中國」或支持「台獨」。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將金門和馬祖留在蔣介石手中,不但可能有機會促進今 後兩岸關係的改善,同時還能使蔣介石有資本去抵制「台灣獨立」的活動,進一步能擴大美蔣之間的矛盾,從而爭取台灣廣大軍民建立更廣泛統一的反美戰線。另外 毛澤東當時還考慮實行牽制美國戰略力量的「絞索政策」,因此留下金門和馬祖給國民黨,可能會套住美國使其在戰略上難以脫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551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