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在中國軍民的協助下,蘇聯紅軍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決定性一擊。甚至在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仍有殘餘日軍在多個要塞中負隅頑抗。直到8月30日,牡丹江附近東寧要塞的槍聲才徹底停息下來,宣告二戰最後一役的結束。
1945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承諾,蘇聯將在納粹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向日本宣戰。此前蘇聯和日本出於各自的戰略需要,依靠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保持「冷和平」,但雙方都清楚,一旦戰略形勢有變,這份條約就不具有約束力。
1945年4月5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宣布蘇聯單方面廢止《蘇日中立條約》。這其實是蘇聯即將開戰的危險信號,但日本高層認為該條約的廢止似乎有深層含義:「如果日本提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新條約,蘇聯就有可能取代納粹德國成為日本的強大盟友」。於是日本提出以實質利益來換取蘇聯調停戰爭的方案。6月7日,蘇聯駐日大使馬利克向莫斯科彙報:「作為對蘇聯與日本續訂新協定的條件,日本願意向我國歸還在1905年俄日戰爭期間占領的南薩哈林島,甚至可向我移交整個千島群島。」
史達林獲悉日本政府的用心後,決定用「外交太極」為向遠東調派兵力爭取時間。這種做法收到奇效,甚至到了7月26日,中美英發布《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也宣布贊同公告精神之際,日本政府仍然希望蘇聯能幫助「降低投降條件」。
以對日交涉為掩護,蘇聯紅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了遠東戰役的準備。當時,蘇軍在遠東只有不到40個師的兵力,這些部隊沿著1400多公里的邊境線分散部署,而且裝備陳舊。為此,從1945年5月至7月,約有13.6萬節車皮滿載人員和物資開赴遠東。同時,遠東部隊各坦克旅的第1坦克營全都換裝新式T-34中型坦克,戰役突擊力量得到顯著增強。1945年8月,所有戰爭準備都已完成。
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次日凌晨,百萬蘇軍的滾滾鐵流沖向日軍陣地。蘇軍戰士沖入前線日軍哨所時,日軍士兵大多還沒從睡夢中清醒過來,有些人甚至以為「日軍的增援部隊來了」。全線進攻不到一小時,蘇軍就占領日軍前沿地區的所有哨所。
蘇軍隨後繼續推進並擴大戰果,由於蘇軍摩托化縱隊的快速穿插,喪失縱深防禦地帶的日軍一路潰敗,士氣低落。由於日本此前抽調部分關東軍精銳支援太平洋戰場,蘇軍發動攻擊時,駐守東寧要塞群的日軍缺口較大。儘管如此,蘇日仍展開慘烈的拉鋸戰。突破東寧要塞區後,蘇軍主力迅速向縱深穿插。直到8月17日,蘇軍開始從各個方向突入牡丹江南城,經過數小時的殊死戰鬥,牡丹江獲得解放,日本關東軍最具戰鬥力的部隊也宣告覆滅。
但牡丹江的解放,並不意味著附近的東寧停止抵抗。東寧要塞群被攻破後,殘餘日軍大部向吉林潰退,但仍有一小部分留在外圍的勛山、勝洪山等要塞里憑險死守。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東寧要塞殘餘日軍因通訊問題並未得到通知,還在負隅頑抗,蘇聯的勸降則被當作是「詭計」。由於要塞的堅固工事讓日軍躲過了蘇軍猛烈的炮火,兩軍士兵甚至在陣地上展開肉搏戰,從山坡上的單人掩體到山頂的戰壕,到處都堆滿屍體。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8月26日,蘇軍下令被俘的關東軍中佐河野貞夫前往勝洪山要塞,向日軍傳達了天皇的投降詔書,日軍才完全放棄抵抗。同時蘇軍也在附近清繳漏網日軍軍事人員的行動,8月30日,東寧地區的殘敵全部肅清。至此,二戰最終畫上了句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