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十大武林高手 ! 第一名竟然是他!!!

| 2016-03-04| 檢舉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 ! 第一名竟然是他!!!

自古燕國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於幽燕,河北乃畿輔重地,為歷代兵家必爭。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戰爭發生於河北一帶。頻繁之戰事,民遭塗炭,民生維艱,故須掌握攻防格鬥之技方能自救圖存。可見河北武術的發展,與特定地理環境關係甚密。 古之河北,特別是滄州,沿渤海方圓百餘里,均系蘆盪荒灘,人煙稀少,既是犯軍發配之地,又是叛將蔽身良所。 京杭大運河縱穿河北,貫通南北,特別是河北的滄州、泊頭、莫州、河間、獻縣均為南北水旱交通要衝,為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必經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為官府巨富走鏢要道,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各業相爭,必握高強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鏢不喊滄州」,已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

另外河北地處多民族地區交匯地區,由於歷史原因,漢與滿、蒙古、回等少數民族曾發生過隔膜與誤解,但不快之事,逐漸融洽。民族之間的不快,促武術發展;民族融洽,又相互交流技藝,更推動武術之發展,這就使河北武林高手雲集。

這些高手不像」古代十大武將「有演義性的,他們都是實打實的真實本領:

1、董海川

董海川生於清代嘉慶年間(1797-1882),河北省文安縣米家塢人,幼年喜學各家拳術,及長訪師江南,在九華山下見一壯漢盤樹繞行,順逆轉換之間辮子竟可立起(氣血充足的表現),便向前詢問。壯漢指引董海川去其師父雲盤老祖處。自此,董海川在九華山雲盤老祖門下學藝,歷經幾個寒暑,盡得其藝;臨別時師父贈雙鉞並叮囑:武藝已經是高手中的高手,但轉掌(當時還沒有八卦掌這個稱呼)這門練法並不完善,你要把它完善起來並發揚光大。

董海川下山後來到了京城,經人介紹於京師肅王府中任雜役。在一次王府的比武中,董海川端著盤子從眾人身後躍到前面,救下被王府護衛首領沙回回(因為是回族人,姓沙,所以人們叫他沙回回。此人心術不正,但鐵砂掌功力極高,董海川弟子馬維褀與其切磋,被其掌力暗勁傷到後腰,當時無事,三天後重傷不治身亡。當然沙回回也沒有好下場,這是後話。)從擂台上擲下的對手(此人被扔下時,大頭朝下,幸虧有董才沒被摔死),從而被肅王得知王府還藏有如此高手。董海川隨即在場上表演了幾樣絕技,掌劈石磨、貼牆畫等,據說最後一樣絕技是繞樹轉掌,越轉越快,最後腳下離地轉樹一圈,稱為凌空八步。

當時,太極拳名師楊露蟬與董海川,在王府架起的網上比武,你來往後,精彩萬分,最後平手收場。八卦掌自董海川之後,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監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2、大刀王五

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回族。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光緒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積蓄,加上朋友的幫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區)自開了順源鏢局(後來遷往廣安大街)。他規範從業,收費合理,德義高尚,生意十分紅火,很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

王五不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愛國義舉更是被人們廣泛傳頌。王五俠義心腸,與譚嗣同兄弟相稱,傳授譚武藝刀劍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在此期間,王五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醒悟大眾,甘願受捕。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買通獄吏,還廣泛聯絡武林志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9月27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剛毅監斬於宣武門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後悲痛欲絕。

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率眾積極參加,與義和團眾並肩作戰,殺洋人,攻打教堂。後因義和團運動發展不利返回北京,而在北京居住的期間又被小人告密。以致其住所終被八國聯軍包圍,大刀王五為了不連累親友隻身負義,後被德軍槍殺於前門外東河沿,時年56歲。

大刀王五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家人無法給王五入殮。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來,夜裡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當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南房西側的一間房子裡。

3、霍元甲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漢族。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國人來津在戲園賣藝,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又侮蔑中國人無能,霍元甲在台下哪裡還坐得住,不顧眾人勸阻,一個箭步,氣宇軒昂地跳上戲台,開門見山地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在這台上與你較量」。此時翻譯將霍元甲生平來歷告知俄國人。

此俄國人聞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連忙將霍元甲讓進後台,霍元甲當場質責俄國人:「為何辱我中華?」並提出三個條件:一是重登廣告,必須去掉俄國人是「世界第一」的說法;二是要俄國人公開承認侮辱中國的的錯誤,當眾賠罪謝過;否則就是第三個條件:我霍某要與之決一雌雄,並命其當機立斷,色厲內荏的俄國力士哪敢出場比武,只好答應了前兩個條件,甘願登報更正和公開承認藐視中國人的錯誤,從而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

宣統元年(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也稱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辱我「東亞病夫」。霍元甲在報上也刊登廣告,文曰:「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聲言」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霍公之聲威使奧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膽而逃。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餘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於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

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輓聯,安葬於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里,遷葬於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4、「神力千斤王」王子平

王子平(1881—1973),回族,生前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他生於武術之鄉河北滄洲的一個武術世家,從學於魯人楊洪修,精查拳、八極拳、龍泉劍。

王子平早歲行商關東,後投身軍伍,以武術教練將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失敗,他亦因避嫌出走濟南。初以行商為業,往來各地,每到一地,多著意尋訪武術名家,求學各門技藝;後棄商從戎,投濟南鎮守使馬良興辦的軍事武術傳習所學習,從執教該所的查拳大師楊鴻修精習查、滑、炮、洪等拳及彈腿諸藝技。

1919年,號稱「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國大力士康泰兒在北京中央公園獻技,勢甚囂張,王子平激於義憤,當眾挫敗之。後又挫敗西方力士馬志尼、阿拉曼、柯芝麥、沙力文。在青島時,曾遭日帝憲警圍攻,王子平把他們一一擲至樓下。王子平後在陸軍部馬子貞部下任武術教練,在軍中表演舉石擔、石蹬,以大力著稱。1928年(民國17年)任南京中央國術館少林門長,後任副館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58年9月,全國武術協會創立,王子平當選為武協副主席。1959年,王子平任第一屆全運會武術表演賽總裁判長。1960年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緬甸,任武術團總教練。歷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中國摔跤協會委員及上海市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醫學院傷科研究室主任等。

5、韓慕俠

韓慕俠,直隸人,剛滿12歲的韓慕俠,隨父進津賣柴巧遇張綿文家護院周鏢師,收其為徒,習藝3年。後投師張占魁、李存義學得八卦掌、形意拳。20歲的韓慕俠技成猶不自滿,去南方雲遊,遍訪名師。先後拜李廣亭、宋約齋、車毅齋、應文天等9九位名師盡得國術真諦回津。韓慕俠將形意、八卦揉在一起,南北兩派八卦熔為一爐,融會貫通,自成一派。於民國元年創建天津中華武士會。又於民國二年自辦武術專館(宙緯路寶興里一套四合院內)。免費授徒(《益世報》刊登義務授徒啟事)。

當時慕名學藝的南開學校的學生有周恩來、於文志、梁鏡堯、何樹新和岳潤東等;北洋女師學生有劉清揚,直隸女師學生有喬詠菊、喬詠荷姐妹等。韓慕俠武術館培養了不少武術精英。但是韓慕俠憂國憂民的思想使他不滿足辦武術專館,而想用武術訓練軍隊,把「以武術治國」的希望寄托在軍隊身上。韓慕俠的抱負年近50歲時才得以施展。當時受張學良將軍之邀,出任十六軍千人「武術團」的教官,團部設在南關下頭鴻源里一號。「武術團」即大刀隊,集訓於楊柳青達二年之久。

在武術團,韓慕俠用八卦刀和連環槍的套路即用八卦刀中的「纏頭裹腦」等動作要領施行順步砍、拗步砍、左右砍、連剁帶劈;把形意的五行連環槍的擘、崩、鑽、炮、橫五槍,變化為步槍的刺、拔、挑、崩、擘五個刺殺動作訓練士兵,簡單易學,有很高的實戰價值。正當韓慕俠在楊柳青全力訓練大刀隊時,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出現了,由於軍餉層層剋扣,大刀隊領不到軍餉,韓慕俠只好變賣家產給士兵12個銅板,韓慕俠家業已空,大刀隊也隨之停止了活動。

韓慕俠訓練的大刀隊在東北軍易幟後,被編入宋哲元的二十九軍。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根據當時的武器裝備情況,就決定利用韓慕俠訓練出來的千名武將,在各師團組織訓練大刀隊(也稱敢死隊)以抵擋日軍。

大刀隊的武器不光是大刀,俗稱:「二十九軍三大件兒,長短槍,大刀片兒,鬼子見了腿打顫」。韓慕俠訓練大刀隊不僅重視武技訓練,還十分重視對士兵的愛國教育和武德教育。所以大刀隊隊員的素質都是比較高的,打起仗來奮不顧身,驍勇無比。

在馬廠減河一帶他們與日軍奮力拚殺,雖有很多人為國捐軀,但日軍也傷亡慘重,死人不計其數。據百姓講,當時流的血把馬廠減河的水都染紅了。日軍戰亡的死屍不敢在白天運。只在每日夜間用橡皮船和其他船隻沿赤龍河和衛津河北運。這是大蘆北口一帶村莊的老輩人親眼得見的。

喜峰口一戰「大刀隊」顯威風。民國二十二年,大刀隊在喜峰口換防之際,突遭萬餘日軍進攻,雙方激戰,使日軍傷亡慘重。因喜峰口是戰略要地,日軍又以3萬兵力搶占喜峰口。我方劉汝明、馮治安、張自忠、趙登禹等部,決定將各部「武術團」受訓成員臨時組成大刀隊,出其不意沖入日軍陣地,將山頭日軍全部用大刀砍死。

次日,日軍又瘋狂全線進攻喜峰口、古北口。大刀隊則埋伏在峰巒隱蔽處,待日軍一到,便蜂擁而出,奮勇拼殺,給日軍以重創。緊接著,大刀隊又襲擊了日軍炮兵陣地,毀其大炮多門,大刀隊勇士多數壯烈殉國。喜峰口一戰,大刀隊在抗日中顯示了威力,給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以致命的打擊。

6、燕子李三

清朝末年中國正處亂世,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但這也為江湖好漢和武林高人縱橫天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有關俠義英雄的傳說。而「燕子李三」,無疑是其中頗有名氣的傳奇飛賊,而且現在幾乎成了一個品牌。

燕子李三有多個版本,認同率較高的是以下兩種:

第一種,燕子李三,河北滄州人。

據史書文獻資料記載,最老的燕子李三是河北獻縣人。綽號「燕子李三」,本名李雲龍,乳名喚作「小龍兒」。因李雲龍兄弟較多,而其排行第三,又有「燕子」的綽號,所以又稱「燕子李三」。

《獻縣誌》、《獻縣四十八村鄉土教材》中都有關於「燕子李*的記載。且其後人都還健在輕功亦有傳人。其第七代傳人李二輝已將「燕子李三輕功」申請備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發表《關於近代武林人物燕子李三的幾個版本考》的學術論文。並多次被媒體採訪報道。

李三,便於掩護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當一個燕子李三被官府擒殺後,往往在其它地區又出現了自稱或被訛傳的「李三犯案」。所以嚴格來說,燕子李三已經成了當時活躍在北方平津冀魯地區的許多飛賊共用的代名詞。

還有一種說法認同率也很高:李三是保定李景華

所謂真實李三,也就是史學界公認的燕子李三,即李景華。1895年,李景華生於河北涿州,幼時隨叔父流落到滄州。滄州習武之人眾多,他也跟著拜師習武,爬牆上樹易如反掌,非一般人所能比。

為了增強本領,李景華曾師從田盤山萬松寺師父石敢當,及其同道師弟五台山法慧。法慧因見他從小在山區長大翻山越嶺如履平地,除教他刀槍劍戟斧鉞鉤等十八般武藝外,又授他八步登空和燕子三抄水,傳說神奇。在地面上上竄下跳,在水面上可貼水面跳躍,宛如燕子掠水疾飛,因此在師兄中得名燕子李三。幾年苦練,功夫大進。

因身懷絕藝,再加上作案前周密細緻地摸底,並配有特製的藥水等,李景華很少失手,作案無數,名聲越來越響,轟動一時。每次作案後,李三仿效傳奇小說中諸如花蝴蝶、白菊花等大盜的做法,把一隻用白紙疊成的「燕子」插在作案的地方,顯示自己明人不做暗事。據說「燕子李三」的綽號便由此傳遍民間。

燕子李三是小偷,所以小偷絕對都有點惡習,比如嫖啊之類的,而燕子李三卻讓惡習害了命啊!燕子李三準備去偷一個軍官的東西,東西很值錢,準備偷了賣了錢分一點給窮人,但被軍官派的人把院子給圍了個水泄不通,但是燕子李三的輕功絕對不是假的(民國時期很多人見實過),還是進去吧東西偷到手了,但是就在燕子李三跑的時候,有人發現了他,大軍進行追捕,燕子李三一躍就飛上了別人家的房頂,但是就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李三致命的惡習犯了,要知道這菸癮發了不得了,就跟羊癲瘋一樣抽搐!於是大軍抓捕了他,防止李三逃跑,把他的腳手全用重犯的枷鎖拷了起來。判刑20年!

但是平民百姓都知道燕子李三隻偷富貴人家,還分錢給百姓,於是就請了一個律師幫李三打官司!那時候的律法最多3到8年,而燕子李三判刑20年,所以就在官司打贏的時候燕子李三死了!不是打死的,更不是槍斃,鴉片菸癮犯了,很久沒抽了,在牢房猝死了 。(輕功絕對是真的,但不是武俠裡面可以飛的那種)

7、「虎頭少保」孫祿堂

孫祿堂,河北望都縣人。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他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後,孫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雲深繼續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

孫祿堂然而他並不滿足,還繼續尋師學藝,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苦練年余,盡得八封掌的精髓。程廷華為讓孫祿堂日後自成一家,便誠懇地勸他離師門去四海訪藝。

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徙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里,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徙。 孫祿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師從李奎元,復從郭雲深,共十一年,其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諸前輩親授,加之孫祿堂天資彌高、性情恬淡,故孫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沖空化境。又從程廷華研習八卦拳數月,多有心得,技藝精深,但絲毫無自得之意。

年余後,程廷華稱讚道:「吾授徒數百,從未有天資聰慧復能專心潛學如弟者。吾與弟意氣相投,故將余技盡傳之。弟生有宿慧始能達此。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久聞孫祿堂武功絕倫,由此聘他為幕賓,同往東北,1909年孫隨徐返回北京。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太極名家郝為真。郝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傳於孫祿堂。此時孫祿堂武功卓絕,德高望重,譽滿京城。1918年孫祿堂終於將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請孫祿堂入總統府,任武宣官。

擅長武功:太極、形意、八卦各門拳法無一不精

戰績:年輕時好鬥,踢館無數從未落敗,藝成後遊歷天下,無有敵手,在世名家皆為嘆服,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五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當時武林中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

8、郭雲深

郭雲深(1820~1901),直隸深縣馬莊人,聞劉曉蘭先生名氣,便訪至易州西陵,也拜孫亭立先生為師練八極拳,住在劉曉蘭先生處,這樣劉曉蘭先生與郭雲深先生成了八極拳門中的「譜兄弟」。孫亭立先生見郭雲深學拳已成,便讓他也去山西李老能那裡學形意拳。

當時李老能以租種菜園為生計,郭雲深幫助灌田、耕耘,一應事情非常勤快,深得老能先生的喜愛,便傾囊相授,郭十二年後藝成。後來因剷除惡霸,犯了人命官司,被關進監牢,仍苦練功夫,由於項上有枷,腳上鐵銬的緣故,練就了只能邁出半步的絕技——半步崩拳,所以,後來郭雲深名揚大江南北,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稱。

郭雲深在當時武術界很有聲望。他的練拳,靜如泰山,動如飛鳥。如遇不測之事,只要耳聞目見,不管對方拳棒有多快,皆能避之。郭雲深在北方數省教授學生多人,晚年隱居鄉間,七十餘歲而終。

郭雲深與孫祿堂的關係:

郭雲深先生的著名弟子主要有其子郭深,弟子李魁元、許占鰲、錢硯堂、王薌齋等人。李魁元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孫祿堂等人,後孫祿堂又拜程廷華為師,綜其所學,自成一家。

9、楊露禪

楊露禪,直隸省廣平府人(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1840年前後,楊露禪自豫北溫縣陳家溝學拳藝成後返回家鄉冀南永年縣設壇教拳,拳械運用高妙,所向無不披靡,鄉里高手盡皆懾服。後來因故又被薦往北京,歷任大戶醬園張家,京師旗營武術教師等。晚年時被延請至王府授拳,因眾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禮遇有加,使得太極拳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非同一般。舊社會武行規矩雖大,但爭鬥也極多,露禪公因每在擂台上與別家武者比武較量,出手即見紅,一響必成功,遂被譽為打遍京城"楊無敵",名聲大噪。

在北京時,楊露禪與董海川交善。一日,二人一起在德勝門散步。有鳥低飛至,海川一躍,隨手逮之,然後交於露禪,露禪伸張接著,鳥在手掌只見振翅而不能飛起。蓋因鳥類在起飛之前,兩足必先用力,方可借力飛出,露禪聽其勁而隨之鬆化,則鳥無力可借,故無法飛走。由此可見露禪之聽勁功夫已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其子健侯亦有此功夫。

楊露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太極拳事業深入推廣,發揚光大的偉大武術家。他以畢生精力鑽研武學,醉心拳道,訥於言而敏於行,成就威名後仍淡泊依舊,不為浮華虛榮所累,是典型的「武痴」。

10、李書文

其實還有很多位高手實力都很強,比如形意拳大師張占魁、著名武術家佟忠義、軍閥李景林、西北軍將領張之江、愛國武術宗師馬鳳圖、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等等等等,這裡把李書文先生放在第十,其實他們都在伯仲之間,很難分高低上下,加之所處時代不同,背景不同,年紀不同,即使有比武,結果也會不同,所以很難處理,希望大家諒解。

李書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滄州鹽山縣王南良村人。一生為人光明磊落,疾惡如仇。他以登峰造極的精技純功,鎮邪惡,御外侮,以武揚威,譽滿海內外。更因其槍法、拳術天下無雙而得「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之美譽。

「神槍」李書文教徒弟,總是現場教學,有來比武的,李讓弟子、徒孫在旁邊觀看他動手過程,然後讓弟子、徒孫下場比武,他現場講解,由此可見李的王者之氣。

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日本教官侮辱李為東亞病夫,被李書文槍挑四人,從此,「神槍李書文」名冠天下。俄國拳王馬洛托夫來京設擂,京、津兩地武術名手均敗。李上台將馬洛托夫擊下擂台,宣統賜金佛以示嘉獎。被張作霖聘為奉軍三軍武術總教師。在奉軍部隊李書文空手面對日本教官挑釁,擊碎其肩胛骨,捍衛國威。李書文40年行走江湖未逢敵手,成一代宗師。其弟子霍殿閣、劉雲樵、李玉海均名震中外。

雖有傳言李景林曾擊敗過李書文,沒有真正史料記載,結果的真實性存疑;即使真的,但由於二人的身份不同,出手考慮出發點不同,有可能不能真實反應二人的真實功夫,加之1925年,李景林為直隸督辦、直魯聯軍副司令時,聘李書文為其軍隊武術總教官。所以此文仍以李書文先生排第十。為什麼第十?看下面這段記載:

摘自《八卦掌精要》李子鳴弟子張全亮編

文獻七:李星階《拳術初階》序文1933年11月

近世歐西火器盛行戰場,拳勇刺擊幾廢。然兩軍相爭必掠其地,近身肉搏,拳勇刺擊則顯其能,此乃我國故有之技,因是自首都南遷,國府即倡導國術,教國人自強、自衛之術。上月首都國術館二次國考,余濫充評判員,參賽者數百人,技藝各有精專。然國術正脈惟拳術、短兵、長兵、摔跤、弓弩諸般。火器興,弓弩廢,摔跤角牴非用於戰陣,故惟拳術、短兵、長兵三者尚存用焉。拳術以氣為貴,短兵以劍為貴,長兵以槍為貴。世人言近日善者,拳術以孫祿堂先生為絕,劍術以李景林將軍為絕,槍術以李書文先生為絕。余與孫、李、李三位先生皆相識,時相過從。余雖不才,研究國術亦數十年矣,深知拳術為各門法術之基。孫、李、李三位先生之武藝於近代各占一絕,然究其根底,尤以孫祿堂先生為最。昔日余嘗見孫先生徒手破彼之劍,破彼之槍,神勇絕倫。全賴拳術根基深厚耳。故今人習練國術當以拳術為先,再行刺擊之術,或有望得焉。余不敏,籍往昔經驗者略言之,一管之窺耳。

殺人不眨眼的李書文神槍都不敵孫祿堂空手,孫祿堂武技之高可想而知。

前排右起:李星階、孫祿堂、李景林、鄭佐平、佚名、蘇景由。攝於1930年初浙江國術遊藝大會閉幕後。(李星階為上段史料作者)

(以上資料由網絡上搜集整理,可能會出現不必要的疏漏,敬請諒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373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