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珍寶島戰役:彈丸小島竟險些引爆全球核戰爭

作者:張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七十多年裡,若論國際形勢最充滿火藥味,稍微擦槍走火就可能鬧出大動靜的年月,莫過於美蘇冷戰。
倆大軍事強國,手握武裝到牙齒的各色高科技裝備與精銳部隊,隨便一兩件武器,都可能毀滅世界,外加各自麾下小弟眾多,從華約到北約,全是嚴陣以待,從歐洲到亞洲非洲,更常常囂張對峙,今天你在古巴布個飛彈,明天我就在非洲鬧場政變,後天乾脆在朝鮮越南中東,招呼小弟開個練。
幾十年的時間,雖說大戰沒有,小仗卻不斷。
這樣的特殊時期,美蘇倆大強國,仿佛張著血盆大口兇惡對視的戰爭魔獸,稍微舉手投足,都足夠令全球緊張半天。期間的幾次衝突,都險些擦槍走火,甚至還被好萊塢拿來當電影素材拍大片。
可要論這期間,最令全球人民恐懼到把心提到嗓子眼,險些鬧出全球規模核戰爭的一場風波,卻真不是美國人鬧的,相反卻是1969年3月2日,爆發在一座中蘇邊境的小島上。
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台的新聞評論說:這個1915年才形成的彈丸小島,卻因為1969年3月2日清晨的槍聲,險些令全世界陷入核戰爭的恐怖災難中。
他們說的,正是新中國戰爭史上,一場規模不大,影響卻十分深遠的邊境衝突:中蘇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1969年3月2日,正在珍寶島執行正常巡邏任務的中國邊防部隊,突然於八點四十九分,遭遇到蘇軍七十餘人的攔截。面對這伙動用了裝甲車軍用卡車,氣焰十分囂張的蘇軍精銳,裝備簡單的中國士兵們毫無懼色,反而是不卑不亢挺槍對峙,雙方相持半個鐘頭後,蓄謀已久的蘇軍率先發難,用裝甲車向中國軍隊猛烈掃射,當場造成六名中國軍人死傷。
然而正得意間的蘇軍萬沒想到,挑釁得手的他們,接下來遭遇的,卻是中國軍人如怒火爆發般的回擊:解放軍班長周登國果斷指揮戰士們開槍,先把包括蘇聯上尉斯特列尼科夫在內的七名率先開火的蘇軍全部擊斃,戰鬥驟然打響,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廝殺,終於經過一個半小事浴血奮戰,中國軍隊以擊斃射傷蘇軍六十餘人,外帶擊毀蘇軍卡車裝甲車指揮車各一輛的戰績,把蘇軍這次試探性挑釁,狠狠砸了個滿臉開花。
這樁人數規模不太大的邊境衝突,迅速搶占了西方各主要媒體的頭條。尤其是大洋彼岸的美國,當天中午好些電台電視台,竟然都中斷了既定的播出節目,臨時插播這條突如其來的消息。
相當多的西方軍事專家們,更不約而同的表達了一個驚訝:這倆國家怎麼打起來了?
是啊,中蘇倆國,這倆個曾經親如兄弟的大國,為啥突然鬧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一,撕破臉的中蘇關係
對於昔日的蘇聯,老一輩的中國人都曾有一個印象十分親切的稱呼:老大哥!
這個稱呼所見證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頭十年,曾經來自蘇聯的不遺餘力的幫助,以及倆個國家一度相濡以沫的情感。
作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蘇聯曾經是新中國建國早期,最為重要的國際盟友。特別是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後,從一片廢墟上崛起的新中國,獲得的是蘇聯雪中送炭般的支援。
當時蘇聯的對華態度,著實如這親切稱呼般,豪爽得如大哥。連中長鐵路和旅順海軍基地,都大方的交還給了中方。了解點蘇聯歷史就知道,能叫他們吐出到嘴的肉,該有多麼不容易。
而在對華援助方面,蘇聯更是動真格,先後提供了三億美元的貸款,援建了一百五十個工業項目。這是什麼概念?中國的能源,機械,原材料等重工業,幾乎完全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立,僅直接因此帶動的,就有九百多個附帶項目。昔日一窮二白,工業基礎極度薄弱的中國,在這樣的強力幫助下,助推了幡然振興。尤其受益的是軍工產業,中國的重型火炮,坦克乃至戰鬥機,早期都有濃重的蘇聯烙印,幾乎都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
在新中國早期極度困難的建設史上,蘇聯的大力援助,正是中華民族振興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支強心針。而與這密切合作相對應的,更有倆國親密無間的文化交流與友誼。「50後」一代非常熟悉的蘇聯歌曲與電影,都是在那一時期大量進入中國,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上世紀末「感動共和國的外國名著」評選中,更是公認榜首。
這段親密的友誼,是共和國揮之不去的暖心記憶。
(蘇聯專家與中國飛機設計師合影)
然而從1956年蘇共「二十大」起,這火熱得一度全世界都知道的中蘇關係,卻開始連年降溫,直到1969年時,已然瀕臨冰點。
降溫的原因,各種說法都有,有說是赫魯雪夫仇視中國,也有說是當時美蘇關係轉變,蘇聯外交政策轉向。但根本原因卻是一條:中國當蘇聯是老大哥,但蘇聯的目標,卻是要做中國的大爺。
以當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蘇共以老子黨自居。
在這樣的心態下,自蘇共二十大起,蘇聯對華的疏遠動作不斷,過河拆橋的事尤其多,比如大批撤回援華專家,強制下馬叫停援華項目。
而特別令中國憤怒的,更有蘇聯的各種國際小動作:金門衝突時,蘇聯就橫加干涉,後來中印邊境衝突,更是不顧事實拉偏架,今天還懸而未決的中印邊境衝突,蘇聯能占一半「功勞」。黑手還伸向了中國主權,提出建立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打著援建的幌子,卻要插手控制中國內政。
毛澤東主席憤怒抨擊:他們要控制中國海岸,我們不幹!
對這類行為,中國當時的反應,基本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並且最大限度克制。哪怕蘇聯攛掇印度挑釁,甚至趁中國三年困難時期,不但策動伊寧暴亂,還誘騙新疆六萬多邊民逃往蘇聯,中國都一忍再忍。
1963年6月6日,中國政府答覆蘇聯的備忘錄,更鮮明表達了態度:中國人民決不承認某一個或某幾個大國……對別的國家任意發號施令的特權。
而蘇聯對這類事情的一貫態度,就是你不服我,我就打到你服!眼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軟硬不吃,於是也繼續挖空心思,竟又搬出個天雷滾滾的挑釁:領土爭端。
1960年,蘇軍在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挑起了自新中國建立後,中蘇第一次邊境衝突。此後更是得寸進尺:蘇聯設在蒙古的最南端軍事前哨戰,距離北京僅有幾百公里,更常有大批蘇聯軍人,越過中蘇邊境製造事端,打死中國邊民。
對這些囂張行為,中國的態度,依然一忍再忍,除了嚴厲譴責,就是強烈抗議。可這般大局為重的胸懷,卻被蘇聯認為是軟弱退讓。
在中蘇關係的破裂過程里,必須說的一條,就是蘇聯軍方當時的心態:對中國軍事力量極度的蔑視。
作為曾經血戰德國,二戰晚期又摧枯拉朽碾壓日本精銳關東軍的強大力量,蘇軍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期以來都懷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當年出兵中國東北,痛打日本關東軍的同時,也沒少禍害東北老百姓。
比如中國共產黨傑出的老革命家,南昌起義元勛盧東升,就因在東北阻止蘇聯紅軍搶劫,竟被蘇軍當場殺害!
因此長期以來,在這群傲慢的蘇軍眼裡,禍害中國邊境,基本算不得什麼大事。眼看中國依然不服軟,他們也就憋足了主意,要給來個教訓。挑釁的地點,這次換成了珍寶島。
珍寶島,位於烏蘇里江中游主航道中國一側,無論依據國際法理還是中國與蘇聯甚至沙皇俄國的一系列條約,這個小島都是鐵板釘釘的中國領土。
可挑釁上癮的蘇聯,乾脆選擇性失明,不但對這小島提出領土要求,更自1967年起,不斷擴大事端:珍寶島衝突爆發前的倆年間,蘇聯先後十六次侵入珍寶島,多次攔截毆打執行巡邏任務的中國軍人。
進入1969年後,更是變本加厲,除了上島綁架中國邊民,還放狗撕咬中國邊防戰士,態度十分張狂。
但這群不斷占便宜的蘇軍決想不到,看似一直克制的中國軍人,心中的怒火也在積攢。隨著蘇軍挑釁行動的越演越烈,中國方面也終於下了決心: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因此,當3月2日上午,得意洋洋的蘇軍再次挑起衝突,滿以為還能像上次那樣占便宜時,他們遭遇的,卻是中國軍隊超乎尋常的強硬反擊。一個半小時的廝殺,還是率先開火,非但半點便宜沒占到,自家還傷亡慘重,車輛被打廢了一半,派出去的七十多人,更被中方一氣打趴下六十個。
吃了大虧的蘇軍,並沒有善罷甘休,更加殘酷的戰鬥,在十三天後來臨。
二,浴血珍寶島
蘇軍相關軍官的事後檢討說,沒能占上便宜,不是中國軍隊太能打,而是自家太輕敵,只要好好準備,肯定能給中國軍隊一個大教訓!
於是十幾天裡,蘇軍方面厲兵秣馬,不斷調動兵力,更精心調製了作戰部署。下定決心打個認真仗,一舉拿下珍寶島。
3月14日,珍寶島周圍下起了小雪。
蘇軍這次調動了六輛裝甲車,從珍寶島北端潛入,打算奇襲中國守島部隊。
可沒想到還沒開打,就碰了個釘子,中國方面早防著他這招!步兵營長冷鵬飛早調來一個加強排,依託珍寶島天然溝壑嚴陣以待。
蘇軍計劃的偷襲,變成了強攻,冷鵬飛作為一個軍事水準十分過硬的指揮官,打仗很動腦子,見蘇聯裝甲車皮厚不好打,靈機一動採用集火近戰,也就是集中火力把蘇軍步兵和裝甲車先分開,然後動用火箭筒專打裝甲車。這一策略十分有效,幾下就把蘇軍打蒙。
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蘇軍倆輛裝甲車被揍廢,只得撤下。
但激戰一番後,冷營長負了重傷,只能臨陣撤下,換上了邊防站站長孫玉國。
但事實證明,這個換人調整,對蘇軍絕不是利好消息。接下來孫玉國將用事實證明:換上我,你會更悲慘。
九點十六分,蘇軍的攻勢再度打響,既然奇襲做夢,那咱就堂堂正正開戰:從諾門坎到蘇德戰爭再到布拉格,蘇軍最擅長乾的事,就是霸氣碾壓一線平推,這次看你中國人能撐住不?
為了把珍寶島碾平,蘇軍這次放了狠招,兵分多路攻擊。四輛坦克從珍寶島南端攻擊,一輛坦克和五輛裝甲車從北面攻擊,就這樣南北夾擊,非要碾死中國軍隊不可!
而且為防止中國軍隊增援,蘇聯的火炮轟擊封鎖了江叉,中國邊防部隊,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中。
這個算盤,也來自當時蘇軍,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水平的正確評估:解放軍打戰勇敢不怕死,但技術裝備確實差,短兵相接蘇軍占不到便宜,最大優勢就是火力。仗著自家坦克裝甲車厲害,中國方面又炮火稀少,看你怎麼頂得住。
中國方面炮火稀少是事實,但誰說炮火稀少,就一定頂不住?
首先吃大虧的,就是四輛迂迴坦克,剛迂迴到目標,就被炮排七班班長楊林,帶著戰士們一頓修理,雖說炮火吃虧,可楊班長夠勇猛,抓住機會先用手雷攻擊,竟然在距離不到十米的情況下連扔手雷,先打掉一輛坦克。
對這短兵相接的不要命打法,蘇軍恐懼想原路撤退,又被中國軍隊一頓追擊,又尾隨架炮打傷了一輛。
但中國軍隊這邊也傷亡慘重,建立奇功的楊林,更是在三顆手指被炸斷的重傷下浴血戰鬥,最後壯烈殉國。
值得一說的是,蘇軍這次動用的坦克,就是著名的T62坦克,這款蘇聯苦心研發的新型坦克,堪稱當時全球技術最為領先的鋼鐵怪獸,也令中國軍隊結結實實嘗到了厲害。
可是最殘酷的考驗,並沒有開始,13點35分,蘇軍當天最為兇殘的全方位立體進攻,暴烈打響。
如果說之前是狠招,那麼這下蘇軍卻是放了大招:先動用偵察機鎖定方位,然後縱深炮火猛烈打響,先把中國軍隊覆蓋在火海中,正面十公里縱深七公里的轟炸,足足持續了兩小時,接著一百多蘇軍外加十輛坦克和十四輛裝甲車,發起了迅猛的進攻。
在蘇軍開來,經過如此劇烈的炮火打擊,中國軍隊再勇猛,也不過是血肉之軀,打到這地步也該歇菜了。可登上島後,他們想像中的覆滅崩潰,絲毫沒有到來,反而全是雙目噴火的中國軍人。
依託珍寶島的工事與堅韌的作戰精神,中國軍隊扛住了蘇軍這次兇狠的進攻,更叫他們付出了傲慢的代價:蘇軍分成倆個梯隊進攻,沒想到孫玉國卻給蘇軍來了個短兵相接,大批勇敢的戰士肩扛火箭筒,迅速分成多個戰鬥小組,把上島蘇軍來了個反包圍,然後就像圍剿野獸一樣來了個擊殺。
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蘇軍六輛坦克裝甲車被毀,幾十人受傷。後方的中國邊防部隊,更及時組織起增援火力,對蘇軍進行反擊。至十五點三十分,付出了九輛坦克裝甲車被毀和上百人傷亡的代價後,蘇軍開始撤退。
傲慢了多年的蘇軍,結結實實被狠命一頓打。
三,最後的餘波
如果說這一頓挨打,令蘇軍惱羞成怒,但有一個事則更叫他們驚恐不已:被中國邊防部隊打壞的T62坦克,還橫在冰面上。這要是被中國邊防部隊繳了去,那就「有圖有真相」,中國可以研究透,更坐實了侵略中國的帽子。
於是從17日凌晨開始,蘇軍再次發動了縱深炮擊。七十多名蘇軍再次行動,占珍寶島是不指望了,趕緊奪回坦克,少丟點臉是真。但中國方面早有準備,蘇軍的突擊隊一上來,就被中國方面一頓炮擊,非但沒搶回坦克,還又搭上了兩輛,外帶死傷了三十多人。
這種白送大禮的行為,蘇軍也深感無地自容。四天之後又改成下黑手,派爆破組過來行動,打算來個毀坦克滅跡,卻不料又被中國邊防部隊發現,一頓炮火伺候,坦克沒毀掉,爆破組又給毀了。
至此,這倆T62坦克,一下變成了絕佳誘餌,一撥撥蘇軍衝來,然後被殲滅。直到後來雙方不斷炮戰,導致冰層破裂,坦克沉入江底,後被中國邊防部隊於五月二日打撈上來,這場拉鋸般的爭鬥,才最終結束。
中國軍隊繳獲的T62坦克,之後送入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當時亞非拉國家元首來訪時,好些都主動提出參觀,算是在國際上,好好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揚了威名。
而更重要的意義,卻是軍事技術領域。得到這倆美國曾經花大力氣搞情報都不可得的先進坦克,自然不能白瞎,中國的坦克技術和反坦克技術,此後更是突飛猛進。軍工部門更花了大力氣,搞起了反坦克研究大會戰,開發了一系列新型反坦克產品,典型紅箭73反坦克飛彈和86式反坦克炮,都是公認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際反坦克武器中的頭牌產品。
一次蓄意挑釁,竟給中國送來這麼多大禮包,恐怕是蘇軍方面做夢也想不到的。
因此事後蘇聯的反應,也一度氣急敗壞:除了繼續在中國新疆等邊境地區製造流血衝突,更不惜血本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還舉行了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大型演習,俄羅斯國防部長格利奇科更是強烈主張,要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發動全面戰爭。
甚至在局面最劍拔弩張的時候,蘇聯方面更是知會了美國政府:我們準備對中國進行外交核手術了!
面對戰雲壓城的局面,毛澤東主席也同樣毫無懼色:你放風要核打擊,我就來個「高築牆,廣積糧,不稱霸」。全國備戰備荒,看你蘇聯敢不敢。
而事實也證明,所謂與中國全面戰爭,蘇聯自家底氣也不足,除了戰略重點在歐洲的現實,更令蘇聯猛醒的,是中國軍人在這場戰鬥中的傑出表現。這樣的中國,既不是滿清政府,也不是國民政府,貿然招惹,蘇聯準備好了嗎?
珍寶島衝突,從目的上說,蘇聯本想著和當年沙皇對滿清政府一樣,打一仗就刮一塊土地。可萬萬沒想到,一打就頭破血流,充分證明形上學要不得。
而蘇聯內部也分歧嚴重,一直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恭恭敬敬的外交部長葛羅米柯,乾脆質問自己領導:「美國是蘇聯的敵人,而中國不是,珍寶島問題上,蘇聯是理虧的。」
冷靜下來的蘇聯,也終於收起了所謂核戰爭的狂妄想法:1969年9月11日,在雙方劍拔弩張近半年後,中國國家總理周恩來,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機場進行了三個小時臨時會談。
這場看似匆匆的會晤,卻是全球各大媒體矚目:會談的結果,終於讓全世界鬆了口氣,中蘇雙方開始邊界談判。
一場到懸崖邊的戰爭,終於給拽回來。確切說,是鐵血的中國軍人,在戰場上浴血打回來的。
更多歷史解密,請關注微信我們愛歷史(his-tory)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3668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