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 ~ 最傳奇的武林宗師
他是詠春拳的創立者、李小龍的師父,他的成就不在霍元甲之下。但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
其實,葉問的故事並不比黃飛鴻他們平淡。他曾當街與軍閥較量,以大拇指把對方的左輪手槍輕芯壓曲,使其不能發射;抗日戰爭期間,與日本高手過招,
對方敗相一露就一聲承讓及時收手,拒絕李小龍以一間樓換取全套詠春木人樁法的建議,不願把功夫當商品出售……
常以「夫人不許」為由推脫比武
王 家衛多年前就宣稱要開拍《一代宗師葉問》,對許多國人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聽說「葉問」這個名字,但對粵人來說,這個名字卻有著和黃飛鴻、李小龍一樣的意 義,
「佛山有個黃飛鴻堂,也有一個葉問堂。佛山當地每個人都能講一段葉問的故事。」最近熱映的《葉問》導演葉偉信說。黃飛鴻和李小龍的故事觀眾已經耳熟能 詳,
而葉問卻知者寥寥,「這對葉問來說其實不公平,他的故事一點也不比他們平淡。」
有人說,如果不是當年葉問來香港教拳,詠春拳這三個字就不會在香港如此流行,李小龍與梁挺也不會有今天的聲望。更不會在短短二十年內有如此多的外國高手改學詠春拳。
之 所以太多人都不了解葉問,是因為葉問生前是個很低調的人,他練功只是因為喜歡,當時佛山比武的風氣很濃,但他從來不跟人交手。
佛山遍地都是武館,但葉問直 到離開佛山去香港,都沒有收過一個徒弟,他不想把習武變成炫耀的事情。
他還是個非常謙虛的人,不喜歡弟子們叫他師父,徒弟們都稱他為「問叔」。
葉 問不大喜歡說話,一言不發時,簡直就是一張「撲克臉」,讓人摸不清他想什麼。連他自己也承認,他的口才不大好。所以請他大聲演說比請他打一套拳還難。
若要 他老人家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幾句,他便會感到「口乾舌燥」。其實,他偶爾一開口,時不時還可能有驚人之語,幽默如老頑童。
與傳統的功夫片英雄相比,葉問的性格隱忍,而且還有些怕老婆,每次推脫不和別人較量功夫,都是拿「夫人不許」作為理由。
葉問的夫人個子比他高,娘家也比葉問家有錢,所以在家裡是很強勢。
武林宗師上街披看做私塾老師
葉問本名為葉繼問,1892年生於廣東佛山,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他家在佛山可算是一個望族大家庭,書香世家。
佛 山歷來武風尤盛,南派成名的武術大師如黃飛鴻、張鴻勝、梁贊、馮小清……都出自佛山。葉問在七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陳華順,為南海拳王梁贊的得意弟 子),
當時陳華順年事已高,葉問成了他的關門弟子。各位年長的師兄,如吳仲素、陳汝棉、雷汝齊等,都對這位年幼的師弟照顧有加。師傅去世後,葉問再隨師兄 吳仲素專研拳技。
葉問個子矮小,大概163厘米,但是他青年的時候身體非常健壯,尤其前臂異常精壯。他晚年時做過一次手術,整個人變得十分瘦削,只有兩隻前臂仍像壯年人一樣,
這是他數十年鍛鍊的結果。葉問是光頭,但不完全精光,好像一塊天鵝絨。他從不留鬍鬚。
因 為是世家子弟出身,葉問從不喜歡像其他的武師一樣「身穿精武裝,腰束紗帶,腳踏精武靴」的打扮。他頗注重儀容清潔,喜穿深色長衫,即使平時也身著深色中式 短裝。
葉問舉止斯文大方,如果上街,一般人只會當他是「當鋪里的掌柜先生」或是「私塾老師」,絕對不會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師」葉問。
民 國初年,佛山每年都會興辦「秋色」遊行盛會,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每年遊行都是人山人海,還有很多來自外鄉的遊客。
一次,葉問和表妹等一撥人去觀賞「秋 色」遊行,當時葉問身著長衫和薄底禮絨鞋,個子也不高,看上去就一副軟弱可欺的公子樣兒。
途中,遇到一位當時的軍閥排長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葉 問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慣用的詠春拳手法,對方立馬應聲倒地。
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哪肯咽下這口氣。對方起身拔槍,葉問一個轉 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對方的左輪手槍,並用大拇指的力量,
直壓左輪手槍的轉輪,竟然把左輪手槍輕芯壓曲,使其不能發射。
如果真要說葉問身上武林宗師的痕跡,可能有兩樣:第一,走路快,快到令你想到武俠小說里描述的那些「身輕如燕」、「日行千里」的高手;第二,雙眼又大又圓,精光四射,
就像要看穿你肚子裡面打什麼鬼主意似的。
見日本高手敗相畢露及時收手
日軍攻占佛山後,早就聽聞葉問功夫過人的日本憲兵隊想邀請他擔任武術教練。一向抱守民族正義的他,斷然拒絕日本憲兵隊的邀請。
日本憲兵隊盛怒之下,派武術高手與葉問比武,言明如果葉問吃了敗仗就得聽命差使。在無法拒絕的情況下,葉問接受比武。
有 人這樣描述當時比武的情景:「來者是身材高壯,拳重馬健,葉問擺出詠春樁手,二字鉗羊馬,目視對方,卻一言不發,誘待兵來將擋,對方搶先出手,以箭標馬進 迫,
葉問即變前鋒的樁手為耕手,耕去對方箭,並同時轉身跪馬,拿正對方前腿之後膝位,迫使對方突然失去重心,對方雖未中招,卻是敗相畢露,葉問也及時收 馬,
一聲承讓,跳出比武畫地,真是高手過招,點到為止。」
比武后的葉問,擔心激怒日本軍閥,暫時離開了佛山,開始暗中支援敵後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雖有一身武功,卻放棄了設館授徒,在縣府刑事單位任職,
擔負除暴安良工作,偵破了數起劫案,之後又在廣州市擔任南區巡邏隊長一職。
笑言李小龍「短命」一語成讖
1949 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世民之推介,認識了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得知葉問是詠春拳陳華順門人,立刻拜師學技,
並請葉問在九龍深水 的大街飯店公會公開傳授。漸漸地,求技者越來越多。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場地,葉問再三遷換場地,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大廈,
並分出晚間若干時 段,到香港荷李活道執教,使詠春拳傳遍香港每個角落。
1956年,李小龍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李小龍上課相當投入,從不缺課。後來因移民美國,沒能學完所有拳法。
那時候,葉問曾戲言李小龍是個「短命種」,沒想到一語成讖。
原 來,李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這個缺陷,心明眼亮的葉問卻早已看出他這個特徵,笑言李小龍「走路時腳跟 不到地,
正是短命相」。李小龍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個腳掌觸地的姿勢蹲下來,這是葉問及其他與李小龍要好的師兄都知道的。
所謂「走路腳跟不到地便短命」的傳言,其實並非葉問首創,他以此作為笑談而已。
幾年後李小龍再回香港探訪葉問宗師及師兄弟。一次與幾位同門吃夜宵時,小龍故意問葉問「信不
信他現在可以蹲下來」,葉問微笑不語,知道他已憑苦練克服此缺陷。
依然認「詠春叛徒」為弟子
葉問是個極寬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教頭那樣,禁止弟子學習或演練其他門派的功夫,認為這是離經叛道的逆行。
葉問看李小龍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演藝界的叔伯學過功夫。葉問認為這不是壞事,因為藝人的招式雖是表演給人看,但畢竟是從武術流派中演化而來的,仍有可取之處。
李小龍回香港拍電影之前,已在美國創立截拳道,很多人都視他為「詠春叛徒」,認為葉問宗師再也不會認他做弟子了,連鄒文懷先生和李小龍本人都有這種感覺。
所以鄒文懷等人便跟李小龍打賭:由李小龍約葉問師父出來吃一頓晚餐,如果葉問能來,便是他們輸;否則,便是李小龍輸。
於 是李小龍打電話給葉問,開門見山地問:「師父,我是小龍呀!我想問您一句,您到底認不認我小龍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龍的話聽起來簡單,但很難回答。
葉問如 果回答「不認」,未免顯得小家子氣。葉問若是回答「當然認啦」,又擔心其他徒弟知道後,會很不滿,會說「難道是因為他現在已經成名了,您就連一點骨氣都沒 有嗎」
這樣的話,更擔心一些外人知道後說三道四。葉問言簡意賅:「認不認隨你呀!」將李小龍踢來的「球」又踢回去了。
葉問後來說,他還是認李小龍這個徒弟的。李小龍跟他通完電話後,即「誠心邀請師父吃飯」,前來接他去酒樓。他到達後,才知道李小龍藉此與鄒文懷等人打賭。
這也算是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一場趣事。奔波兩年為教窮徒弟全套拳法。
葉 問十分注重對人才之選擇,他經常說:「徒弟選擇一個好師傅,固然難,但師傅選擇一個好徒弟,更加困難。」他有一個徒弟叫郭富,五年的教授,
葉問喜歡上了勤 奮好學的徒弟。之後郭富失業,不告而別。葉問親自去鄉下找到這個「窮鬼」,手把手地教郭富。
在此後的近兩年時間裡,葉問經常步行幾十里路去郭富的祖屋,繼 續傳授他的詠春拳術,將自己的所有拳譜讓郭富翻抄記錄了一遍。
之後李小龍曾再次親訪葉問,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 代價請葉問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帶回美國自行學習,
但卻被葉問拒絕。很多弟子認為李小龍開出的條件如此優厚,師父不接納太可惜了。
但葉問曾說,他的意願是只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