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3月13日 日本《讀賣新聞》發表「蔡廷干惜敗「的文章,記錄有一名北洋艦隊艦長在被俘後仍然顯示了少見的軍人氣概,他在被俘關押期間 作詩一首:此敗沙場君莫笑,他年再戰決雌雄。在被俘後接受嚴厲的審判時仍然有此勇氣 直言要繼續與日軍在戰場上一較高低,為他贏得了敵人的尊重。
蔡廷干是 留美幼童出身的廣東人,任 北洋水師 魚雷艇艦長一職,甲午海戰中率魚雷艇」福龍號「突擊日軍聯合艦隊主力未果被俘。
在留存至今的日方的審訊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名真正軍人的本色:
問:有降伏的考慮嗎?
答:否,不會降服。陸兵戰敗時,相互從來沒有救援心,而我北洋艦隊的軍人絕不會有那樣的情形。
問:為何通曉西洋語?
答:1873年赴美國留學,1881歸國,在美國生活9年。
問:汝等以為投降日本軍隊會遭殺戮嗎?
答:是的,據聞日本軍在旅順大開殺戒,對已經投降的清兵也悉數斬殺。
問:否!事實完全相反,我軍對投降者針對不同的身份地位給予相當的待遇。反而清軍對日本軍人施以慘無人道的殺害!(審問官敘說金州清兵殘酷分解日兵屍體事件)。
答:清國陸兵的作為可以想像,然我海軍與陸軍則完全不同。在我等之間的戰鬥中,曾捕獲了貴軍第9號魚雷艇,發現機械師1名,火夫3名的屍體。對此我軍特別製作棺槨,鄭重其事地將他們埋葬在劉公島。
問:倘若將汝釋放,還有再上魚雷艇與我艦隊對抗的考慮嗎?
答:有。
蔡廷干戰後被遣返,歷任清國海軍部軍制司司長,民國海軍中將,民國總統府副大禮官,紅十字會副會長等,並在清華,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學。
做為個人來說,清軍,尤其是北洋水師尚且有個別英勇軍人,但整體來說,仍然如各國觀察武官評價:儘管擁有洋式精良裝備,但戰術陳腐,將官和兵士缺乏軍人應有的鬥志,是一支不堪一擊的軍隊。
北洋水師覆滅後, 旅順陷落 ,日本在世界媒體上的正面形象卻從此轉向,原由是在旅順陷落後的20天後,一篇美國《紐約世界》記者克里曼的報道扭轉了形勢:
「日軍11月21日進入旅順,對包括老少婦孺在內的非武裝住民肆意濫殺,屠殺場面和屍體慘狀不堪言表,三日連續大量屠殺,市內居民所剩無幾。日軍令人戰慄的與文明社會背道而馳的行為,垢污了日本自譽的文明,重新回到了野蠻的時代。外國隨軍記者在恐怖虐殺中不堪目睹,集體憤然離開日軍的殺人現場。」
於是世界輿論大嘩,當時的國際道義邏輯里,發動戰爭本身不是罪,在戰爭中對平民屠殺,虐待平民則是野蠻的。
日本政府情急之下發動了輿論反擊戰,指示媒體不能操之過急強硬與 歐美輿論對抗,須採用扭曲真像,混淆視聽,封鎖進出日本的消息,收買歐美媒體的策略來平息譴責。並發布官方聲明,表示事件起因是清兵脫下軍服混入平民向日軍開槍導致的,日軍並沒有進行屠殺,相反則是清軍虐殺日本俘虜。 來抹去自己的罪行。最詭異的是 ,當事國清國的駐美公使,外交官,武官對此事仿佛置身事外,沒有意識到對平民屠殺的意義,在此時一言不發,造成一度世界輿論又開始開始動搖。
最終, 還是克里曼再度從旅順發出的大量插繪,口述等重要資料起了大作用,《紐約世界》不懼怕主流的《舊金山紀事》《紐約時報》偏向日軍的立場,在12月20日 第一版四幅,第三版三幅編入 插繪,大標題「旅順大虐殺」,中小標題「日本兵虐殺兩千非武裝人員」"市街各地遭到掠奪」「日本兵在殺死的男女老幼屍體旁狂笑」等等。紐約世界對事件的詳細報道,成為全美最受關注的大新聞,倫敦的所有晚報全部轉載克里曼的紀事,其他各國的報紙也相繼轉載。美國人原本對日本人文明的好感在一瞬間崩潰。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