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爆發,中國開始了全面抗戰。為了分解日軍的主要力量,蔣介石在上海開闢了第二戰場。淞滬會戰之後,40多萬日軍開始進攻中國中部地區。日本海軍極有可能順著長江逆流而上,為了阻止日本海軍的行動,中國海軍在自知不敵的情況下,只能用炸沉自己戰艦的方式阻止日軍前進。
一、中國開闢第二戰場,100萬大軍血戰上海
1937年7月,日本在北平製造了盧溝橋事變。起初負責華北防衛的宋哲元想息事寧人,但是此時的日本正在調動大軍開赴華北。7月中旬,日本首相近衛文磨召開御前會議,命令40萬日軍前往中國助戰。蔣介石命令長江以北各路部隊立刻北上,渡過黃河迎戰。西南地區的軍閥拋開了之前的老帳,紛紛派出軍隊援助前方。中國著名的軍事學家蔣百里向蔣介石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中國的地形由北向南無險可守,之前幾乎所有的王朝都是北方消滅南方。如果能將日軍主力吸引到江南,把戰線改為由東向西,就可以利用複雜的地形層層阻擊日軍。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減輕北方的壓力,將日軍主力一分為二。
蔣介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決定在上海地區開闢第二戰場。中國軍隊發起了主動進攻,包圍了日本租借內的4000多名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日本海軍大臣只得低下頭向陸軍大臣求援,隨後日本的援軍陸續趕來。蔣介石為了此戰的勝利,幾乎把自己的嫡系部隊全部壓了上去。再加上各地軍閥的援軍,中國軍隊的總兵力達到了70萬。日本也想趁機擊敗中國軍隊的主力,日軍總兵力達到了30餘萬。上海地區位於沿海地帶,日本海軍可以利用炮火和戰機掩護陸軍作戰。尤其是那種大口徑的艦炮,對中國軍隊造成了很大的傷亡。馮玉祥回憶淞滬會戰說:「上去一個師,最多撐兩天,下來不到一個團。」
二、中國海空軍以弱抗強,開始了頑強抵抗
日軍除了與中國軍隊正面對抗之外,還是用了側後迂迴的戰術。幾萬日軍在杭州灣登陸,突然出現在中國軍隊的後方。本來杭州灣有3個師的中國軍隊防守,但是為了增援上海,最後防禦杭州灣的只有1個團。日軍出現在中國軍隊身後以後,中國軍隊陷入了兩面夾擊的困境。與此同時,中國的海空軍也在頑強戰鬥。中日開戰之時,中國擁有戰機400餘架,而日本擁有戰機3000多架。在上海的上空,中日兩國空軍展開了反覆廝殺,上海的居民在高處為自己祖國的空軍喝彩。起初中國空軍並不落下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空軍的戰機消耗嚴重。中國空軍最終被迫撤出了戰鬥,而此時淞滬會戰也基本結束。中國軍隊陣亡12萬,負傷超過30萬,真正還能繼續戰鬥的軍隊僅剩下20餘萬。
就在陸軍和空軍先後撤離的情況下,中國海軍開始上場了。中國陸軍是抗戰主力,空軍也可以反覆較量一番,但兩國海軍實力相差太大。中國海軍只有一些中小型的艦艇,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航空母艦等大型艦艇1艘也沒有。而日本海軍的實力應該屬於世界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中國海軍完全不是日本海軍的對手。當時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已經失守,日軍開始沿著長江向中國內陸的縱深地區挺進。此時日本海軍戰艦的威脅很大,雖然航母和戰列艦這種大型的戰艦無法進入長江,但是輕型巡洋艦之類的艦艇則沒有一點問題。中國海軍必須阻止日軍艦隊進入長江,保證首都和中部地區的安全。
三、中國海軍使用了代價最為高昂的辦法
和日本艦隊正面對抗,那中國海軍即使是全軍覆沒也擋不住日軍。在萬般無奈之下,中國海軍使用了最有效也是最昂貴的辦法,那就是炸船封江。中國海軍第一艦隊、第二艦隊的所有艦艇全部在長江中坐沉,利用自己的戰艦阻止日本海軍的行動。中國海軍付出的犧牲是有價值的,在日軍進攻南京的過程中,日本海軍始終無法協助陸軍作戰。但是由於南京城防薄弱;幾個將領又臨陣脫逃,南京城最終陷落。海軍將士付出了的努力付之東流,這確實讓人寒心。在此以後,中國海軍的實力是0。海軍將士在失去了戰艦以後,拿起步槍開始在陸地上同日軍作戰。在日本投降以後,在英美等國的幫助下,中國海軍得以重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