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特種兵會刺繡、木工、經商……賺大錢 就是不會打仗!

大夥都說宋朝積貧積弱,無法抵擋遼、金、蒙元的攻勢,其實宋朝的很多士兵非常厲害,除了不會打仗,他們什麼都會。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大讚的滕子京,手下有將近100名士兵的主要任務是與40輛驢車為伴,大多時候它們滿載著數百籠茶葉,奔走在廣袤的國土上,四處尋找機會進行貿易。

加入楊崇勛將軍的部隊,殺敵立功的機會也不多,但凡有點手藝就會被安排到手工作坊里,每天的訓練任務不是舞槍弄棒,而是製作木偶,是為「役兵工作木偶戲人」,攢到一定數量「舟載鬻於京師」,裝船運到京城去賣。《宋史》稱「崇勛性貪鄙」,一點不假。

汾州知州任弁算是個文官,卻也挪用「一百一十六人」,「織造駝毛段子,及打三黃鎳」,此外還有多種業務,由於涉及行業過多,一一細說實在繁雜,寫史書的都覺得煩,直接給記載為「諸般私下雜作」。

駐紮在陝西的禁軍,屬於精英部隊,關鍵時刻要頂得上去,可大批士兵每天卻幹著刺繡、書畫、木匠、鐵匠等手藝活,受益者自然是軍隊統帥。

哲宗在位時,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偷摸經商,出資買絲,命令百姓手工織造紡織品。為了進一步攫取暴利,老王連正常的納稅環節也想逃掉,於是通過種種關係調派軍隊負責運輸。各地稅務部門本來腰杆挺硬,但眼見著護送貨物的人並非平常販夫走卒,這幫人身著迷彩服、手拿大砍刀,甚至老早就將所屬部隊的番號打了出來,即使七歲頑童也能看出來他們押送的不是軍需品,屬於公然販運私貨,卻無可奈何,還得忙不迭收起平常對普通商販的霸氣,側漏都不敢有一點,快速閃在一邊,高喊一路平安。

南宋中興四大將之一的張俊,後花園裡有個退伍老兵成天曬太陽睡大覺,但是人家會搞外貿,給他一個支點能撬起地球,張俊給了他五十萬,老兵二話不說造船出海,幾年回來滿載名馬、珠寶、香藥,把本金賺翻了好幾倍。這樣的兵,哪個將軍也不能讓丫閒著。

名將岳飛能打仗,也擅長做生意。他麾下的部隊廣開酒廠釀酒不說,還開酒店,直接向人民群眾出售,從加工到貿易提供一條龍服務,將糧食到美酒到現金的產業鏈一直延伸到顧客嘴邊,最大限度的獲取經濟收益。笑談渴飲匈奴血,必須得是在不想喝酒的時候。忠君愛國的將軍韓世忠,同樣經營貿易。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宋高宗在位時,主將「輒移其力而他役之」,他們「伐山為薪炭,聚木為簰筏,行商生賈,開酒坊,解質庫」,打著「贍軍回易」的名義,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通過貿易貼補軍費開支,補充槍枝彈藥,讓士兵們吃的更好穿的更暖,實際上「役人以自利」,差遣士兵四處干私活給自己掙錢。

宋孝宗時,有的軍隊幹部派士兵經商還下達經營指標,出發時只提供本錢五千,回來的時候必須上繳一萬五,是為「回日卻要一十五千」。士兵們得吃飯,不能把自己的積蓄交上去,只有鋌而走險,「別無營運,只得販茶」,走私國家專營的茶葉,一次兩次的利潤還不夠,「須往返三、五次,方得錢足」。

毫無疑問,將軍們經商的條件,比文職幹部便利得多,要人有人,要槍有槍,但是後果也是嚴重的,士兵都去做生意,缺乏軍事訓練,難免「軍事廢弛」。如《宋會要輯稿》記載,原本「習攻守戰陣之法,挽強擊刺之利」的軍事訓練是主要任務,「至於他伎,未嘗學也」,如今卻反其道而行之,置國防安全於不顧,將軍隊用作私人謀利的工具。

宋仁宗在位時,有些軍隊達到了「每指揮抽占三分之一」去干私活,三分之一的部隊被抽調出去為主帥打工,這些肩負著紡織、做家具、打鐵、生產木偶、販運茶葉等特殊任務的特種兵,把私活做得太久太專業,怕是早把自己的軍人身份扔在腦後,忘得一乾二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249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