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百萬軍隊壓境,引發中國全民動員大練兵

【編者按】1969年3月,珍寶島武裝衝突爆發,蘇軍在中蒙邊境陳兵百萬。1969年10月,全軍進入戰備狀態,毛澤東要求全黨學習軍事,注重戰爭,準備打仗,採取積極防禦的戰備思想。野營拉練序幕由部隊率先開啟。

資料圖:大練兵。

1969年11至12月間,瀋陽軍區某師將部隊拉出營房,進行「千里野營」。與此同時,新疆軍區、濟南軍區的一些部隊也開始拉練。

1970年2月,毛澤東在總參謀部關於新疆、瀋陽、濟南3個軍區野營拉練情況的報告上揮筆批示:「這樣訓練好。」

1970年11月17日,北京衛戍區向中央遞交了一份關於千里戰備野營拉練的總結報告,其中提到,衛戍區組織了13個團,進行1000里和2000里戰備野營拉練,同時組織6個團進駐山區農村,結合戰備疏散,進行了以練「藏」、「打」為主的野營訓練。

1970年11月24日,毛澤東這樣批示:「全軍是否利用冬季實行長途野營訓練一次,??大、中、小學(高年級)學生是否利用寒假也可以實行野營訓練一個月。工廠是否可以抽少數工人(例如四分之一,但生產不能減少)進行野營練習。」

中央當即召集京津滬等地代表,就野營拉練問題座談。《周恩來年譜》中記錄,周恩來接見進京出席座談會的全體人員,強調開展野營拉練「要從實際出發,要因地制宜,自覺自願」,「不能給人民增加負擔」。

12月8日,周恩來將中央要求「全國各族人民要以毛主席十一月二十四日重要批示為綱,立即掀起一個『實行野營訓練』的熱潮」的通知稿送呈毛澤東,毛澤東作出第二次批示:「如不這樣訓練,就會變成老爺兵!」

各地紛紛成立「野營拉練指揮部」,全國掀起野營拉練潮。

「11·24批示」一出,天津高校立馬行動。

「指示傳達沒有兩三天時間,大學教師就出動拉練了。站在南開大學的大中路旁,看著一隊隊背著背包、臉盆、花花綠綠宣傳品的眼鏡們列隊行軍,真是熱鬧。」許椿說,到了11月底,中學生也開始拉練。

根據當時中央的通知,大中城市學校的野營訓練,可在寒假或者暑假期間分批分期進行,大學每批一個月,中學和小學五六年級學生,每批二三十天。

1970年底,野營拉練在全國漸次鋪開:

11月27日,瀋陽市革委會召開全市電話會議,決定先在6個工廠和中學試點,拉練地區在瀋陽市郊區各縣。野營活動大體分4個單元:政治教育10天,軍事訓練4天,勞動7天,行軍7天,行程三四百里。

12月15日,上海市革委會發出《關於實行野營訓練的通知》,成立野營訓練指揮部。

北京市教育部門安排,中學在春節前的1月進行,小學六年級在春節後的2月進行,五年級以下的學生不進行長途拉練,只到近郊走走,當天返回。

拉練前,整編隊伍、全副武裝是兩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完全仿照部隊編制,三個教學班(各40多人)合編為一個連,每個教學班就是一個排。連長由男班主任、教珠算的馬老師擔任,指導員由女班主任、教語文的田慧珠老師擔任。學生里的紅小兵大隊長當副連長,中隊長當排長、排副,小隊長當班長、班副,其餘都是戰士。」因為出身不好,許椿既當不成紅小兵,也當不上普通戰士,最後被安排到炊事班。

至於武器,「每個班一支槍,空槍沒子彈,晚上站崗嚇唬人用。槍都是雜牌,有三八大蓋,有漢陽造,最好的是捷克762,還有的乾脆就是氣槍、運動槍。」許椿說。

當時,即使在部隊,武器裝備也顯得緊張。曾在某裝甲兵技術學院培訓的羅燕明說,「拉練多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1970年冬天,北京到了零下17攝氏度左右,雪地住宿、露營都是訓練內容。因為經費緊張,槍里一般沒有子彈,當時坦克開1小時就耗費200多塊錢,部隊規定一個駕駛員一年只能開8小時坦克。可以想像,拉練時駕駛裝甲車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時間是在幫老鄉維修拖拉機等機具。」

「一直到1974年,每年學校都會組織一次野營拉練。不過那麼遠的沒有了,多數在天津西郊區範圍之內,個別會走到河北霸縣。夜間緊急集合也搞過,但是像我們第一批那樣的長途急行軍、強行軍再也沒出現過。」在許椿的記憶中,1974年下半年,中小學校不再搞野營拉練。

據《中共上海歷史實錄》稱:「截至1974年11月底,全市共有307萬人參加了野營訓練,造成生產、教學正常秩序的混亂和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

「現在回想發生在戰備年代的野營拉練,強度高、條件艱苦,是當今生活條件好的人們無法想像的事情。」許椿說,1979年天南大附小解體了,當年擔任連長的馬老師兩年前去世,「我今年51歲,同齡或者稍大些的這代人,野營拉練是我們的共同經歷。」

責任編輯:孟晉園 UM023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192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