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發明機槍的兵器天才,打了張獻忠養子,被康熙這麼處置
中國傳統的知識階層為士大夫官吏所壟斷,高等教育、充裕的資金和精力是保障科學發明的前提條件。戴梓,這位天才火器學家,也出身於官吏之家,幼年經常隨父親出入軍營,對各種鳥銃火器極為感興趣,加上聰明好學,年少之時就研製出了百步穿楊的火器。
1674年,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進犯浙江,響應吳三桂叛亂。康熙帝派遣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赴閩浙征討耿精忠。25歲的戴梓投筆從戎,隨康親王出征,隨行中向康親王分析當今天下大勢,並將自己發明的二十八連珠火銃獻給康親王。也有說戴梓沒有獻二十八連珠火銃給康親王,就在戴梓準備將連珠火銃獻給康親王的前一天夜裡,夢見一人嚴辭苛責於他,說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今獻此戾器,使之流散於人間,難道不怕你的子孫後代都死在這火器之下。」戴梓驚醒,將連珠火器藏在家裡,永不示人。
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能是一種後裝、滑膛、單發的燧發槍,設計十分巧妙,連珠炮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連珠火銃不僅解決了舊式火銃用火繩點火,容易受風雨潮濕影響的難題,同時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夠連續射擊的優點。使用方便,能夠提高戰鬥力,比歐洲人發明使用加特林多管式機槍和馬克沁機槍早二百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
1686年,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進貢了「蟠腸鳥槍」,基於天朝威嚴,康熙敕命戴梓在荷蘭使者歸國之前仿製出這種鳥槍。戴梓果然不辱使命,仿造了10枝蟠腸鳥槍,康熙將仿造的槍回贈了荷蘭使者,表明了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番邦奇技淫巧,大清應有盡有。這件事也表明了戴梓對機械火器研究頗深。
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朗機炮,只用了5天就完成。
最能表明戴梓天賦異稟的一件事是子母炮的研製。傳教士比利時人南懷仁,為了取得康熙的信任,向康熙誇耀他們國家發明的「子母炮」,但南懷仁花了一年時間也沒有製造出來。這時,康熙帝指令戴梓立即監造子母炮,八天即造成。炮長二尺一寸(約 0.672米),重約三百斤(約180千克),便於攜帶。鑄造炮彈外形如瓜狀,每枚重20-30斤,內裝子彈,此炮發射時,「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康熙親率大臣觀看試射。試射之時,戴梓監造的子母炮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大喜,把這門炮封為「威遠將軍」,並下令把製造者的姓名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康熙帝率軍二次親征葛爾丹時,就帶上了子母炮,在昭莫多戰役中,母子炮大顯神威,僅向葛爾丹大營開了三炮,敵軍就嚇得敗逃。
天才的命運,大多悲慘,要麼因為恃才傲物,要麼因為不諳世故。因為子母炮之事,耿直的戴梓無意中得罪了南懷仁。南懷仁便伺機報復。張獻忠養子陳弘勛,投降清朝後做了官,他向戴梓勒索,於是兩人發生互毆。陳弘勛反誣戴梓,南懷仁等人趁機造謠中傷,誣陷他「私通東洋」。康熙帝輕信讒言,將戴梓流放到瀋陽。
戴梓在瀋陽非常艱難地生活了三十多年,窮得只能「鬻書畫賣文自給,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七十七歲時,戴梓才被皇帝赦免,不久後便因貧病交加,溘然辭世。一代天才火器學家就此與世長辭。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