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元帥在談到抗美援朝中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時曾說,上甘嶺戰役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沒有教條主義。
這句話很玄乎,現在很多人可能理解不到劉伯承元帥當時說這句話時的深意了。
那麼,戰場上的教條主義是什麼呢?就是機械僵化,它的反面就是積極主動。
上甘嶺,就那麼巴掌大點的地方,如果不大開腦洞、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而是照搬過去的做法,在地面死守,肯定守不住。
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火力如此強大,怎麼守呢?地面守不住,就大挖坑道,守坑道。
這就是美軍攻不下上甘嶺的最根本的物質原因。當然,中國人民志願軍「有我無敵,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也非常非常重要,畢竟守坑道,比普通的防守要難得多、危險得多。
因此,戰場上,肯定有強有弱,但只要積極主動,以弱能勝強。
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多數勝利,都是靠積極主動地尋找戰機取得的。
1953年5月,新中國開國上將楊勇奉命入朝作戰,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
楊勇將軍,非常善於指揮打大仗,入朝作戰前,又曾在軍事學院高級系進行了系統學習,而恰在此時,已準備簽字的板門店談判,未能簽字,李承晚又叫囂要「單獨北進」,解決朝鮮問題。
楊勇是「三楊」之中,最後一個入朝作戰的,結果一到朝鮮,就指揮了一個大仗——金城反擊戰。我們來看這樣幾個數據:
金城反擊戰,敵我力量對比為1:3,火力對比為1:1.7 ;金城正面,志願軍八二迫擊炮以上的地面火炮1094門,主要突擊方向上,志願軍火炮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0門。
金城反擊戰,志願軍共攻擊39個目標,殲敵52783人,俘敵2836人,超過預定數目5倍;擊毀敵機85架,繳獲飛機1架,坦克34架,汽車231台,各種火炮245門以及大量槍彈。
楊勇上將本來就惋惜入朝作戰晚了,而這一戰,又打得有點忒狠了。一戰下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要簽字了,不打了。
而且,楊勇在制定金城反擊戰的作戰計劃時 ,還制定了金城反擊戰後的後續作戰方案,這是一套「組合拳」,而且這個方案非常大膽:
炮兵、鐵道兵、工程兵、裝甲兵 、海軍、航空兵全部用上,仁川登陸。
楊勇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麥克阿瑟踢了金日成的「屁股」,他也要踢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屁股。
這個作戰方案在戰前作戰會議上討論過後,毛澤東主席非常震驚,他沒有同意楊勇的這一作戰方案,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的海軍、航空兵剛剛建立不久,還不適宜進行如此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157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