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為「國軍七勇士」立碑致敬

日軍為「國軍七勇士」立碑致敬

長城抗戰中,日軍被國軍七勇士的犧牲精神折服,為其修墓立碑

1933年初的長城抗戰,以中央軍抵抗意志最為強烈,作戰最為英勇。但戰後宣傳中,則惟見西北軍之「大刀隊」。故時人曾有諷刺:「新聞界不去鼓吹正規軍的新式武器,而來鼓吹大刀隊,不是又要演出義和團的老把戲了麼!」①其實呢,中央軍亦有諸多「壯烈成仁」的英雄典型,只是礙於最高當局在「長城抗戰」後的對日外交政策,未曾廣為宣傳罷了。其中,最著名的英雄典型,就是使日軍也為之感佩而立碑致敬的「古北口七勇士」。

「古北口七勇士」的大致事跡,可參見黃傑將軍的回憶:

「這是在當時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征將軍)攻上山去時,處於兩面瀕臨峽谷及南天門至古北口的高地。由於二十五師部隊受日本兩面夾擊,部隊遂撤退下來。但其中有七個人不肯下來,決定做殊死戰。因為第一次參加抗戰,部隊的士氣高昂,大家都不惜犧牲性命。由於日本人與我們第一次交戰,不了解詳情,故輕視這七個人,因此不斷以小部隊攻擊他們,但這七個人沉著應戰,日本人來多少殺多少,竟也殺傷了近一連的人,直到這七個人都被殺死,日本人才拿下這個地方,日本人第一次與我們接觸交戰,就發生這種可歌可泣的悲壯之舉,對中國人的犧牲精神感到很驚奇,故事後日本人特別為紀念這七個人立了一個碑。好似上面題著『支那七勇士紀念碑』幾個大字,並特別向碑敬禮表示崇敬,這確是一椿極富意義的事。」②

黃傑時任第十七軍第二師師長,參與了古北口南天門之戰,故對此事有所了解。但因並未指揮第二十五師,所以不清楚七勇士的具體番號。第二十五師副師長杜聿明(師長關麟征負傷,該師當時由杜聿明指揮)的回憶要更清晰一些:

「一四五團派出的一個軍士哨因遠離主力,未及撤退,大部隊崩潰後,該軍士哨仍在繼續抵抗,先後斃傷日士兵百餘名。後來日軍用大炮飛機聯合轟擊,始將該哨殲滅。日軍對這軍士哨的英勇精神非常敬佩,曾把7個屍首埋葬起來,並題『支那七勇士之墓』。」③

第二師下屬營長劉玉章,曾奉命率部前往南天門支援第二十五師。據他回憶,七勇士「軍士哨」所守衛的地名,喚作「八道樓子古堡」:

「二十五師由古北口向南天門轉進時,有一段可歌可泣之忠勇事跡,確有大書特書之必要,緣該師有一班士兵七人,在八道樓子古堡中,誓死不退,日軍勸降亦堅持不屈,終於全班殉國,日寇驚服壯烈,特為我殉國英雄,立碑修墓以為紀念。題為『支那七勇士之墓』。可見我革命軍的英勇精神,雖敵人亦為感動,誠屬不朽。」④

長城抗戰部分將領合影:前排左起,黃傑、徐庭瑤、杜聿明;後排左起,劉嘉樹、鄭洞國、邱清泉

七勇士的事跡,不是國軍自吹自擂,而是自北平日使館傳出

與「大刀隊」的事跡源頭系第29軍自述不同,「古北口七勇士」的事跡,最開始,其實是日本人抖露出來的。據第二十五師下屬旅長梁愷回憶:

「二十五師於古北口戰事結束後,有人發現長城鄰近一座小山,有一龐大土壕,還樹立一塊墓碑,上書「支那七勇士」。據雲(日本文件所記)日軍為清掃陣地,發現一處堡壘,派兵搜索前進,竟遭槍彈密發,日軍傷亡多人,嗣加派兵力猛攻,由於守軍頑強抵抗,仍未得手,而傷亡更大,乃改調炮兵施以轟擊,以致堡壘全毀,迄至寂靜無任何反擊聲後,日軍始派人前往探窺,僅見七具屍體。日人認為守軍七人,自知寡不敵眾,如棄堡退卻,或坐以待虜,當不致死,於此可見其忠勇,可敬可畏。因此就地合葬,以慰忠魂。」⑤「此項事實之經過原出自敵酋之傳說,且表謹仰之忱。我七勇士為國捐軀,當可瞑目於九泉矣。」⑥

1934年,南京《政治月刊》刊登的一份材料,可以佐證梁愷的這個說法。該材料稱:

「古北口一役,……要多可歌可泣之處,其中尤以七勇士之事跡為著。項消息,乃塘沽協定後自北平日使館傳出者,當非訛詐。先是廿五師奉命向南天門轉進時,有某團士兵七人,守一山頭,被敵層層包圍衝鋒五六次,均未得突圍而出,遂由七人發誓同死該處,敵軍不知虛實,以一連兵力來攻,該七人彈不虛發,沉著應戰,卒將敵軍一連消滅殆盡,敵軍大嘩。復以一連來攻,時該七人槍彈已絕,遂逐一就義,已去其六。及至日軍某少隊長帶領士兵卅餘人,搜索前進迨到達嶺時,僅剩餘之上等兵代理班長一人,且受重傷,突起,以一手榴彈向敵軍擲去,敵軍不察,自少隊長以下因幾全隊陣亡,我負傷之上等兵,遂亦以剩刀自殺。其後日軍敬其神勇,於該處建一極雄壯堅固之墓,代為收葬,題為『支那七勇士之墓』。並聞日軍第八師團之高級軍官,皆曾親往祭奠。」⑦

《政治月刊》1934年第4期,其中提到,七勇士事跡的源頭,是日本使館

因客觀原因,七勇士的事跡沒有得到大力宣傳;姓名也難以查實

正因為「七勇士」的原始信息,是在塘沽協定簽署後,才自日方得悉。故未能如「大刀隊」的事跡那般,在戰爭期間即風靡全國。戰後,第二十五師一度駐守北平。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曾「根據七勇士之資料,編成劇本,削成電影」。拍攝期間得到過第二十五師的協助,師長關麟征、旅長梁愷、連長張緒滋等,均曾在電影中露面。據張緒滋回憶,拍攝時,「杜公(杜聿明)命令緒滋扮演日軍中隊長,學獻花圈,祭奠七勇士,杜公作導演,命令我如何去揮刀,如何去學說兩句日本話,如何裝成日軍中隊長小鬍子模樣。」⑧

不過,可惜的是,這部電影似並未在中國熱播(張緒滋曾「看到自己上了銀幕」,似是內部播放)。因對日外交的制約,七勇士的事跡也未能在大眾報刊媒體上得到廣泛宣傳,而是更多地出現在國民政府的內部刊物當中。如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的官方刊物《黃埔》,曾刊文向軍官們完整講述了這段壯烈事跡。⑨當然,最遺憾的是,因為第二十五師官兵死傷三分之二,⑩具體到班的部署,已很難還原,七勇士的具體姓名,最後也未能查出,僅能確定其番號屬於一四五團。

張徹以「古北口七勇士」為故事原型改編的電影《八道樓子》,1976年出品。圖為電影中日軍為七勇士修墓立碑的劇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0850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