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上海官方吃驚的是,北越人策劃在尼克森訪問上海的時候,在沿街的窗口打出抗議的橫幅。此事被中 國方面及時發覺,預先做足了防備措施。在尼克森到訪上海期間,北越人受到所在單位和部門的「熱情款待」,又是帶他們到景點去參觀和遊玩,又是領他們去高級 飯店美餐,哄得開開心心,總算避過風頭。雙方都嘴上不說,但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中越民間感情上最早的芥蒂。
中越美蘇四國的越戰檔案披露,當年中越秘密商定,若美地面部隊越過十七度線,中國將出動陸軍迎戰。美國獲知後不敢將戰事升級。越南腳踏中蘇兩船取利,埋下中越反目禍根。
從 六十年代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中期的越南戰爭,主戰場在越南本土,卻將寮國、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國家都卷了進去,而中、美、蘇這三個大國也都在這場戰爭中恩怨 交纏,敵我友互相分化組合。更有甚者,中越原是「同志加兄弟」的盟友,後來也一度變為兵戎相見的仇人。越戰使越南南北方軍民喪生約二百萬人,上百萬人投奔 怒海,流亡他鄉;美國軍隊死亡五萬八千人、受傷三十餘萬人。
越戰結束後,有關秘密檔案相繼揭開,世人對這一歷史悲劇漸漸有了新認識。六十年 代中期,美國政府派遣大軍赴越南參戰,以為不這樣做,就不能擋住「赤潮」,整個中南半島,甚至整個亞洲,都會成為共產黨的天下。然而, 當時的美國總統沒想到,這場戰爭以南北越統一告終後,亞洲不但沒有「全面赤化」,反而出現了北京出動數十萬軍隊教訓越南的戲劇性變化。中越這一仗標誌著冷 戰思維破產,新世紀國際政治告別了兩大陣營平分秋色的局面。
中越兩個亞洲共產大國為甚麽會從「同志加兄弟」變成兄弟反目、兵戎相見呢?這場戰爭到底誰是真正的勝利者?近年陸續解密的東西方有關檔案,提供了解讀的關鍵 。
蘇聯秘密檔案曲線曝光
這 些逐漸披露的資料有許多是從蘇聯解密檔案中輾轉取得的,其中數據不少屬越南國防部和中國有關部門的高級機密資料,它們掩藏在鐵幕之後、塵封已久。原來,當 年越南政府周旋於中蘇爭拗之間,一方面,不滿中方阻礙其與蘇聯交往,但也不願得罪中國,失去中國方面的軍援 ;另一方面,又日益親近蘇聯,每與中共領導人會談,會後常將有關情況通報蘇聯。另有一些絕密資料,來自美國的解密檔案。至於美方如何得到這些情報,至今仍 是個謎。內中是否諜影幢幢不得而知。
不少資料是首次公之於眾的。例如資料披露,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國總理周恩來率外長陳毅元帥、副總參謀長 楊成武上將等人赴河內,與越南主席胡志明、總理范文同 、越共總書記黎筍及寮國人民革命黨總書記凱山、愛國戰線主席蘇發努馮等舉行秘密會議。當時三方商定,如美軍只是介入南越地面戰鬥,派機轟炸北越,中國也只 派出防空部隊赴越;一旦美軍越過北緯十七度線,中國將派出地面部隊赴越參戰。一九六五年四月,越方正式要求中方派遣支援部隊。一九六五年六月九日,第一批 中國志願部隊開入越南。從此起至七零年七月,與越軍並肩作戰,浴血戰場。
其後,這一機密,由中方通過英國間接轉給美國,目的是通知美國:這是底線,不能打破。
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者曲愛國認為,中國的介入使美國政府謹慎地決定,不讓地面部隊越過北緯十七度線,避免了中美兩國軍隊在地面正面衝突,否則,這場戰爭可能成為另一場韓戰。
中國援越軍人陣亡逾千
來 自中國大陸的資料則首次披露了中國援越部隊傷亡情況:一千一百人陣亡,四千二百餘人負傷。同時還詳細披露了中國軍隊的戰績:中國防空部隊在越南對空作戰共 二千一百五十三次,擊落敵機一千七百零七架,擊傷一千六百零八架;鐵道部隊則在越南新建鐵路一百一十七公里,改建鐵路三百六十三公里;同時入越的還有通信 工程大 隊、後勤部隊、築路部隊、掃雷工作隊、民兵等。中國給越南的物資援助,總額達二百億美元。
六十年代開始的這場越戰,其實可以追溯到 更早期的印度支那抗法戰爭;中越的結盟起於中國支持越共抗擊法軍、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者曲愛國披露,抗法戰爭期間,中國 是唯一向越共提供軍事援助的國家,越共軍隊的全部武器彈藥和裝備都由中國按照預算和戰役的需要直接提供;他公布的大量數據表明,越南抗法期間,中國向越南 提供各種槍枝共十一萬六千餘支,各種大炮四千六百三十門和大批通訊、工兵器材及糧食、被服、醫藥等軍需物資。中方先後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支 援部隊共二十三支隊,九十五個團另八十三個營,總計三十二萬餘人,最多的一年達十七萬人。
中 共和越共這一對「同志加兄弟」,為何會反目成仇 ?從戰爭年代的檔案中其實已有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丹慧研究有關檔案後發現,中越兩國關係大起大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國際冷戰 格局下,中、美、蘇三國關係變化的制約和影響;中蘇關係及中美關係的變化對中越關係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她指出,中國在政治上、軍事上支援越南,就要求越南不要站到蘇聯方面去,甚至要有所行動;後來中國為了抗衡 蘇聯而改善中美關係,又要求越南有所配合,不免予人改變了初衷又要強人所難之嫌。
其實,就是在越戰期間,民族主義感情也高於戰友關係。當年 越南政府派了不少人到上海的鋼鐵廠和紡織廠學技術,上海官方十分厚待他們,把淮海中路重慶南路一帶的優質民居騰出來讓他們住。他們也一直對上海人民懷有好 感。可是,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卻大大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令上海吃驚的是,北越人策劃在尼克森訪問上海的時候,在沿街的窗口打出抗議的橫幅。此事被中國方 面及時發覺,預先做足了防備措施。在尼克森到訪上海期間,北越人受到所在單位和部門的「熱情款待」,又是帶他們到景點去參觀和遊玩,又是領他們去高級飯店 美餐,哄得開開心心,總算避過風頭。雙方都嘴上不說,但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中越民間感情上最早的芥蒂。
另二位中國學者楊奎松、沈志華論及上述變化時表示,中國的立場是從主張武力解放印度支那到力主實現東南亞和平;從主張和平共處到主張冷戰共處;從反對越美和談轉向聯美抑蘇,一直發展到勸告越南適時結束戰爭,造成了後冷戰時期另一種混沌而共生的局面。
中美蘇三方都不是贏家
李丹慧還指出,四個三角角力的結局是:中美蘇三方誰都不是贏家,只有力量最弱的越南獲得實際利益,實現了民族統一,並利用大國間的矛盾,藉助蘇聯實力提高了自身地區性大國的地位,從而走上了聯蘇抗華,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道路。
在 中越兩黨這一對歡喜冤家的恩仇記中,兩國領導人的個人意見有時左右了局勢,深化了矛盾,加上兩國之間歷史上從屬關係遺留下的成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形 成的利害關係,更使積怨日深,以致連蜜月時期的頻繁交往及好話說盡的外交辭令也無法消融這些嫌隙,最後使關係迅速裂變。
共產主義國家間的矛 盾,往往可由兩國領導人的言辭交鋒中尋出。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文件,其中就有根據俄國解密檔案文件英譯的中越、中 老及中柬領導人七十七次談話的珍貴記錄文本。中國學者據此向越南學界覆核其中一些資料,加上注釋,除選出一部分譯成中文首次披露外,其他部分則引入各自相 關論文中。
會談記錄顯示領袖性格
這 些談話記錄了一些事件的蛛絲馬跡並再現了領袖的獨特風格和魅力。譬如毛澤東經常談笑風生,以幽默口吻議論天下大事,其個人意志乃兩黨兩國關係中最具影響力 的因素,他主導了這種變化的趨勢,也因此影響了東西方冷戰的格局;鄧小平則坦率直言,對越南方面的誤解敢於不留情面地指出,從他的談話中正可領悟,七十年 代末鄧決定教訓越南原來早有伏線;而周恩來的耐心細緻,堅決貫徹毛澤東的主意,似也可略窺一斑。越南方面除黎筍外,參與最多會談的就是越南的總理范文同。 這些談話記錄將為研究兩國、兩黨的微妙關係提供新的歷史證言。
東西方學者反思越戰
在美國為首的西方,有些學者正對發生在印度 支那半島的這場戰爭,進行反省和總結,而今年(2005年)一月十日至十二日,以亞洲地區學者為主、議題是《關於中國、東南亞與印度支那戰爭的新證據》的 國際學術討論會,也在香港大學舉行。會議由港大歷史系、亞洲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和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聯合組織,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中 國、越南、美國、俄國、挪威的二十六名學者。
參與這次會議的中國學者大都是中青年研究家,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 院、中共黨史研究室等智庫。他們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討,並根據美國、蘇聯解密檔案、越南有關文獻和中國有關資料、檔案,披露了大量鮮為人 知的秘辛, 同時闡述了許多新銳的論點。例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李向前在《越戰與一九**年中國經濟政治的變動》中,提出了新論點,指出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也 對越戰起著無形的催化作用,為越戰對中國經濟政治產生的影響作出恰當的定位,從中也可看出當年自感內外受敵的毛澤東,將大政由經濟建設扭轉為準備打仗的軌 道,反映了他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一個思路。
中國首部越戰研究力作
上 述最新研究成果已彙集於即將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推出的《中國與印度支那戰爭》書中。這是中國學者第一部越戰研究的力作,作者們能以較開放的研究視角從事研 究,一改過去的八股思辯模式,將中越關係放在冷戰時期的大框架中,依據各種解密檔案和新的史料綜合分析,儘量站在一個公允的立場去闡發論見。此書解讀了越 戰時中、美、越、蘇之間錯綜複雜的較量,全方位解構了冷戰中波譎雲詭、合縱連橫的外交角力和慘烈戰鬥的源起與禍害。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譬如: 關於越南對華政策心理背景的研究,對寮國、柬埔寨在這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的探討等等。
中越邊境炮戰:「戰神」發威 粉碎越南人海攻擊
炮擊1580高地戰鬥
1984年4月7日,邊防第十一團田蓬炮兵群採用大小結合,曲直結合,"引蛇出洞"戰術,炮擊1580高地,殲滅越軍22名,摧毀高射機槍、重機槍各1挺,暗堡2個。
1580 高地位於中越邊境騎線點上,可控制兩國境兩側的村莊和道路,距邊防十一團一連大石板前沿陣地約1000米。為越苗娃縣軍指一營二連駐守。1979年對越自 衛還擊作戰後,越軍加固工事,修築明暗火力點和塹壕、交通壕,增設鐵絲網、雷場等附防禦設施。越軍憑藉堅固工事和險要地形,不斷開槍開炮,嚴重威脅邊防戰 士正常執勤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4月2日對越軍炮擊作戰後,邊防十一團曾組織一、二迫擊炮連向其炮擊,但因其工事堅固,躲藏迅速,效果不 佳。炮群即採取大小結合,曲直結合,"引蛇出洞"的戰術手段,先用6門100迫擊炮炮擊,迫其隱藏,掩護我82無后座力炮分隊接近直瞄射擊。假造攻擊聲 勢,引誘越軍占領陣地,爾後用152榴彈炮行集中射擊,擴大戰果。
4月7日,由偵察隊1個班,機炮連無后座力排排長帶兩個組(6人)攜帶無 后座力炮兩門,乘大霧瀰漫之際,於晨7時前出到青山,秘密開闢通道,選擇好發射陣地後,撤到安全位置隱蔽待機。14時20分霧散,目標清晰,越軍陣地有少 數人活動,我100迫擊炮立即射擊,越軍高、重機槍轉入暗堡隱蔽。偵察分隊和無后座力炮分隊利用炮擊效果,迅速隱蔽逼近其前沿300米處占領發射陣地。兩 門炮同時發射,命中暗堡。繼續射擊時,越軍從1580高地北側發射火箭彈1發,裝填手蔣培勇右臂負傷,新戰士羅永壽迅速接替蔣培勇裝填炮彈。九班、七班同 時發射了4發炮彈,將其暗堡摧毀。此時,越軍誤判攻擊部隊已接近其前沿,慌忙鑽出工事,占領陣地。準備好的152榴彈連抓住戰機,立即射擊,首群覆蓋目 標,隨即加大火力,4發急促射,越軍陣地煙霧瀰漫,一片混亂,斃傷敵18名。前出分隊撤出了戰鬥。
炮擊龍竹坪戰鬥
1984 年5月15日收復八里河東山後,越軍不斷派遣特工人員抵近前沿和滲入淺縱深進行偵察襲攏破壞,防禦陣地常受其迫擊炮零星射擊。龍竹坪是越特工人員休整點, 約一個連,1390號高地為其觀察點,可觀察到中方1680高地、大坪子後山、1504高地、曼那等地區。無名高地南側有越軍一個排的82無后座力炮陣 地;龍竹坪北側、974高地北側各有一個排的160迫擊炮陣地。
陸軍第四十一師炮兵指揮所派偵察排長、班長各一人,在師滲透分隊編成內行動,從師的防禦翼側滲入敵後,報告目標位置,觀察炸點偏差量。同時命一二二團炮群兩個營對龍竹坪地區越軍進行炮擊。
7 月10日19時15分,炮群受領任務後,進行了戰鬥準備。13日8時30分按搜排組、偵察組的順序從南洞出發,沿羅家岩南側小路出境。經1271高地於 13時20分到達1316高地宿營。14日7時30分,步兵偵察組從316高地出發,9時40分到達無名高地,對龍竹坪進行偵察,14時30分返回 1316高地,向滲透分隊報告偵察情況。
17時10分發現約70餘名越軍正集合開飯,17時30分向炮群呼喚射擊。17時45分,又有兩輛 小車進入龍竹坪,17時50分,師炮群152加榴炮、122加農炮開始射擊。第一群炮偏南500米,偏東100米,修正後,第二群炮全部覆蓋目標,經加大 火力,一發炮彈在兩輛車中間爆炸,越軍營房上空濃煙滾滾。爾後轉移火力對龍竹坪北側越軍160迫擊炮陣地射擊,部分彈群偏離目標,經修正後,彈群覆蓋該陣 地,其中一發炮彈直接命中炮床。射擊歷時15分鐘,發射炮彈441發,共殲越軍70餘名,擊毀火炮2門,指揮車2輛,營房24幢。
炮兵支援步兵「7.12」反擊戰
越 軍為奪回收復的老山、八里河東山諸要點,從1984年5月1日起,不間斷對中方進行小規模攻擊和炮擊,並於5月9日、6月11日分別實施了營、團規模的進 攻。6月12日後,以10個步兵團,14個炮兵團的兵力,依託968、411、251、156等高地,採取秘密開進與展開,特工開路,偷襲與強攻相結合, 正面攻擊,翼側牽制,多方向、多梯隊連續進攻的戰術手段,企圖逐點進攻,逐次占領,最後侵占已收復的老山地區。
為粉碎越軍的戰役企圖,陸軍 第十四軍"前指"及炮兵部(分)隊總結了6月11日抗擊越軍團規模進攻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抗擊大規模進攻的準備。6月12日後,四十一師主力,軍坦克團一 連,第十一軍炮團152加農炮營相繼進入戰區。經調整後的部署為:老山地區由步兵一二0團防守,團炮群由軍炮團152加農炮營、85加農炮營、四十一師炮 團榴炮二營、四十師炮團火箭炮十一連編成,配置在壩子、那秧地區;662.6高地、那拉地區由步兵一一九團防守,團炮群由軍區炮兵第五團(欠二營)和邊防 第十五團炮一連編成,配置在夭六、郊址城地域。師防空隊由師高炮營、紅纓5號飛彈連編成,配置在乾田、三轉彎地域;師反坦克預備隊由紅箭73飛彈連、85 加農炮七連(在一一九團炮群編成內擔任雙重任務)編成,配置在乾田、船頭地域。八里河東山由四十一師一二二團加強邊防十五團二營防守,團炮群由軍區炮兵第 十八團二營、軍炮團130加農炮營、師炮團122加農炮營編成,配置在樓梯、保堖地區。四十一師火力機動隊由師炮團130火箭炮一連擔任,配置在白石岩。 軍高炮群由軍高炮團編成,分別配置在壩子、平寨地區;炮兵預備隊由十一軍炮團二營擔任,配置在茨竹壩附近。7月10日,軍"炮指"召開兩師"炮指"會議, 重點研究團與團、師與團、師與師的火力協同方案。
7月11日入夜後,越軍第二軍區司令武立坐鎮河江,副司令"密",參謀長"勝"率"前指" 在那頓督戰;三一三師、三五六師、三一六師師長分別在968高地、清水、漢楊3個方向親自指揮。為進一步查明越軍行動企圖,12日3時至3時30分,以三 分之一的炮兵對越軍進攻可能集結、展開地域、炮兵陣地共18個目標進行了炮火反準備,越軍立即作出反應,於3時10分至4時30分,先後對中方146、 169、142、100、116號及1072高地射擊。5時5分,一一九團三營首先在156高地北側和150號高地東側與越軍接觸。至此,由越軍第二軍區 直接組織與指揮的加強師規模進攻,先後在老山、662.6高地、那拉、八里東山8公里正面上實施。
一、662.6高地方向
5 時15分,越軍以一七四、八七六團在198、821特工團一部引導下,分4路向151、145、100號高地、364高地攻擊,企圖奪占662.6高地。 第四十師判明越軍主攻方向後,以一一九、一二0團炮群3個榴彈炮營火力分別對164至169、140至146、110至90、92至647號高地前沿射 擊;以一一九團炮群的85加農炮炮群和130火箭炮十連封鎖清水口子,阻敵增援;一二0團炮群85加農炮營、152加農榴彈炮營及130火箭炮連,重點打 擊清水河以上地域展開之越軍;師炮群兩個營壓制越縱深內炮兵,152加農炮連打擊越軍觀察所。
5時37分,一一九團七連奉命棄守169、150號高地,撤至149號高地。團炮群二營炮擊150、169號高地,給越軍以重大殺傷。團、營屬炮兵分別向164、156、150號高地射擊。
6時20分,越軍在169、150號高地展開兩個連直撲149高地。一一九團炮群以1個榴彈炮營與團、營屬炮兵密切配合,炮擊該地區,其傷亡慘重,被迫撤至169、150號高地東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9080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