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嘉:圓明園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痛,幾代的中國都希望看到圓明園被毀前的樣子。而我們,卻只能從課本文獻的殘垣斷壁中去聯想它曾經的恢弘磅礴。
在英國蘇富比拍賣會上,幾張英國攝影家費利斯比特拍攝於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前北京的照片,引起藏家的廣泛關注,疑似圓明園被燒毀前的照片首次被發現,引發巨大轟動。
1860
被毀前
這張照片是英國攝影家費利斯比特,在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拍攝,據專家推斷應為圓明園舊景。照片在英國蘇富比拍賣行,以20萬英鎊起拍。
除了圓明園,還包括另外幾張北京城牆俯瞰照片以及北海照片:
把手機橫過來看:
1873
被毀13年後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廷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後,西洋人在中國的居留權從廣州、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擴張至北京。
在英國人赫德掌管下,大清海關多西洋雇員,恩斯特·奧爾末即在其中。就是這些照片的拍攝者,他不算什麼大人物,在北京期間,曾為攝影師的本能讓他拍下了圓明園西洋樓廢墟並妥善保存底片,如果不是因為這些照片,他也就是19世紀裡許多跑來中國尋發達的西方冒險者中的一個,未必能留名於史。
在渾然不自知的情形下,他又成了後世發現的最早拍攝圓明園的人——台灣地區收藏家秦風說,據檢索現存資料,這批照片應是最接近於圓明園西洋樓原貌的影像記錄。
秦風說,奧爾末在北京海關的任職時間是1872年8月到1880年4月,近8個年頭。根據和12張底片一起保存下來的奧爾末手繪西洋樓景區平面圖,繪圖時間標註為1873年11月,那麼拍攝時間至少不晚於這個時間點。
奧爾末拍攝照片的時候,距圓明園被焚13年,同治皇帝正巧也在1873年發布上諭,命擇要重修圓明園,開工不到一年就因資金短缺以及眾臣反對告停。
圓明園被毀後,園區留有清兵看守,由於位置偏僻又守衛鬆散,一些外國人自由進出把這一片廢墟當做野餐地點,奧爾默經常隨海關同事進入園區,所以得以有機會拍下照片。
對於圓明園西洋樓建築,奧爾末有著和多數西方人一樣的好奇和溢美,他曾在日記中追憶當年所見:「映入你眼中的是裝飾物豐富而動人的色彩,浸潤在北京湛藍色的天空里,隨著觀者移動的腳步和太陽的光影不停變幻,建築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襯讓它們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觀者不禁懷疑自己來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裡。」
歐美嘉認為:面對一片縱火後的廢墟,這樣的文字未免誇張,遠不如他12張照片平實可據。
2015
被毀155年後
圓明園全景(復原圖):
方壺勝境
在福海東北岸灣內,1738年(乾隆三年)建成,是圓明園中最為美麗的建築。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後部的九座樓閣中供奉著2000多尊佛像、30餘座佛塔,建築宏偉輝煌,是一處仙山瓊閣般得著名景觀,主題閣樓實為一座寺廟建築。
九州清晏
為圓明園中最早的建築物群之一,部分建築物為康熙年間所建。位於圓明園九州地區的中軸線上,是「上元三宴」之首宴的地方。亦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九州清晏其名寓意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天下昇平,江山永固。
鴻慈永詁
亦稱安佑宮,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月地雲居西北,為清帝御苑的皇家祖祠,是一處大型的寺廟園林。占地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
牡丹台
就是後來圓明園四十景中的「鏤月開雲」。牡丹台位於後湖東岸,南臨曲溪。殿為三間,殿前以文石為坡,種植牡丹數百本。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來圓明園的牡丹台觀賞牡丹。主宰中國命運長達130餘年的康雍乾三朝天子,在牡丹台會聚一堂,傳為佳話。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