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底,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老照片》叢書一經面世,即以別開生面的圖書樣式、回望歷史的新穎視角,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曾經創下每輯發行30餘萬冊的銷售業績,引發了風靡全國的「老照片文化熱」。
1996年12月至2015年4月,二百二十一個月,一百輯《老照片》,一萬幅老照片,一千萬文字,一百年歷史,幾代人的家國記憶。今天理想國微信展出的,是一百輯《老照片》的一百個精彩瞬間。
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
可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100張老照片
見證世事滄桑
001 牆裡牆外
19世紀末的北京城崇文門外一帶的風光,西邊可以看到前門的城樓和箭樓。(原載《老照片》第27輯)
002 風氣之先的上海
晚清時代,剛剛開埠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前景是一所照相館,遠近的人都在恬然地面對著眼前的攝影機。(原載《老照片》第32輯)
003 煙台的育嬰堂
20世紀初,山東煙台的一座教堂里內設的育嬰堂,專門撫養被遺棄和流浪的孤兒。(原載《老照片》第1輯)
004 教會學堂的女童
外國教會在上海王家堂聖母院開設的女塾,專收教內女生。攝於20世紀初。(原載《老照片》第1輯)
005 留學德國的段祺瑞
1890年攝於德國埃森梅噴射擊場。左一為德國教習瑞乃爾,右二為段祺瑞,余者為商德全、吳鼎元、孔慶塘、滕毓藻。(原載《老照片》第41輯)
006 北洋海軍官兵合影
19世紀90年代,北洋海軍美籍軍官馬吉芬為「威遠」艦士官和練勇(見習水兵)所拍攝的合影照。(原載《老照片》第68輯)
007 前門大街即景
1900年庚子國難後的北京前門大街,照片右側一片倒塌的房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著長衫的中國男子與一身制服的外國軍官擦肩而過。(原載《老照片》第56輯)
008 張之洞與英軍軍官合影
1903年5月14日,兩江總督張之洞奉旨入京陛見途中,在保定府與英軍高官合影。(原載《老照片》第43輯)
009 青島的歐式建築
19世紀末德國人占領青島後,修築了大量具有歐式風格的建築。 圖為青島前海一線的歐人區。(原載《老照片》第90輯)
010 鄉村裡的馬戲表演
威海成為英國租借地後,很多西方人來此度假。在拍攝的瞬間,雜耍人和圍觀者的驚愕表情一覽無餘。攝於20世紀初。(原載《老照片》第88輯)
011 船夫一家人
小清河上的船夫一家,船主已七十三歲,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比他小六歲的妻子只掌舵不做飯,一家人「幽默樂觀永不知疲倦」。攝於1903年。(原載《老照片》第87輯)
012 「不亦樂乎」
威海衛租借地行政長官駱任廷拜訪曲阜,贈送給第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牌匾。「大英國欽差大臣駱檄拜」等字樣清晰可見。攝於1903年。(原載《老照片》第87輯)
013 戲劇排演
20世紀初,天津外國人租界中的洋人在集體排演戲劇,從扮相來看也是華洋皆有。(原載《老照片》第68輯)
014 護衛
1904年,在山西汾州(今汾陽)護衛洋人的當地護衛隊。(原載《老照片》第85輯)
015 日俄戰爭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中國東北地區淪為戰場,清廷無力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圖為日軍役使中國民眾拖出陷在泥坑中的馬車。(原載《老照片》第81輯)
016 清末立憲集會
庚子國難後,清廷逐步實施新政。一身舊打扮的官員與著新式服裝的學生,在同一會場集會。(原載《老照片》第81輯)
017 岱宗坊
通往岱宗坊的石板路坑窪不平,一位白衣男子推著獨輪車行進在路旁的平地上,走在前邊的女子彎腰拉著車子,另一隻手緊緊地握住男孩的手。遠處的泰山巍峨,自古至今;近處的書生憂鬱地看著遠方,衣袂飄飄。攝於1908年。(原載《老照片》第52輯)
018 蘭州的一次西餐會
1908年,蘭州的一次西餐會,右為荷蘭的探險家馬達漢,左中為陝甘總督升允。原載《老照片》第14輯)
019 「華洋合處」
圖中五位洋人半躺在草地上野餐,笑容可掬,而四位華人侍者則表情淡然。(原載《老照片》第94輯)
020 清末濟南老街巷
經初步考證,應為清末的濟南小布政司街。攝於1910年前後。因其地處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濟南三大名勝之間,為歷代文人墨客來濟必游之地。(原載《老照片》第91輯)
021 倒塌前的雷峰塔
晚清時,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尚未倒塌,塔下面有一個左手叉腰站立著的人,與高大的雷峰塔形成鮮明的對比。(原載《老照片》第94輯)
022 晚清禁衛軍出洋考察
1910年,大清皇家禁衛軍首領訪問奧地利。在布達佩斯拍攝的這張合影中,前排左二是哈漢章,左三是李經邁,左四是載濤,右一是良弼。(原載《老照片》第67輯)
023 清末新軍兵演
參加兵演的新軍既有步兵也有騎兵,服裝類似於外國軍隊制服,軍官著靴子,士兵則著布鞋,裹綁腿,不變的是腦袋後都有一條大辮子。圖為行進的步兵。(原載《老照片》第58輯)
024 唱大戲
1910年代,山東膠東的一個村莊僱請戲班來村裡唱大戲的場面。(原載《老照片》第12輯)
025 津浦鐵路濟南火車站南立面
1911年,濟南火車站前道路尚在鋪設,鐘樓上尚未安裝大鐘。(原載《老照片》第88輯)
026 濟南老城牆
這是一張站在府城東城牆上由北往南拍攝的照片,幾位長袍馬褂打扮的人在寬闊的城牆頂上悠閒散步。(原載《老照片》第92輯)
027 走在川西的美國教師
1911年,來自美國的青年教師那愛德與中國的學生在赴川西考察的路上。(原載《老照片》第26輯)
028 剪辮留念
1912年,一位年輕人剪辮之前在照相館的留影,與陪伴了自己二十幾年的長辮作最後的告別。(原載《老照片》第12輯)
029 四川高等學堂的自修室
1912年冬,四川高等學堂整潔的學生自修室中,七位衣著樸素的同學在聚精會神地讀書寫作。書桌上的油燈、地面上的火盆和學生的衣帽服飾映現出了一幅冬夜苦讀的場景。(原載《老照片》第26輯)
030 林徽因與表姐妹們的合影
她們身上穿的是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攝於1916年。(原載《老照片》第8輯)
031 一戰華工
華工遠赴法國參加一戰,為戰後中國獲得戰勝國地位作出了巨大貢獻。圖為華工在華工營排隊接種疫苗。攝於1917年。(原載《老照片》第96輯)
032 甘博鏡頭下的中國
五四運動時的北京街頭。攝於1919年。(原載《老照片》第18輯)
033 吊裝
1925—1926年,中國政府出資對膠濟鐵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圖為工程人員在現場用大型吊裝機械進行施工作業。(原載《老照片》第69輯)
034 鄉村浣衣
北方農村婦女聚集在河邊洗衣,一派靜謐、安詳的情景。攝於1927年。(原載《老照片》第88輯)
035 山東萊州城俯瞰
20世紀20年代萊州稱為掖縣。此時的古城保存完好,城區大道兩盤聳立著為古代官員歌功頌德的牌坊,透露著古雅的的風韻。(原載《老照片》第76輯)
036 「魔鬼車」
汽車傳入威海之初,曾被威海人視為「魔鬼車」。圖為進入威海的第一批汽車,攝於1927年。(原載《老照片》第90輯)
037 蔣介石與陳潔如
蔣介石與妻子陳潔如的合影。攝於20世紀20年代。(原載《老照片》第1輯)
038 長沙女子師範學校女生
這張照片拍攝於1925年,女學生們一式的齊耳短髮,白色上衣襯著暗花黑裙,端莊而潔凈,盡顯新女性的風采。(原載《老照片》第90輯)
039 張大千的異國情緣
1927年,張大千與韓國少女池春紅的合影。(原載《老照片》第49輯)
040 著色劇裝照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劇裝照,拍攝者或是京劇演員或是京劇票友,由上海新北門大街上的「時新」照相館拍攝並著色,照片用礦物顏料細緻勾勒,色彩豐富,層次分明。(原載《老照片》第44輯)
041 西湖博覽會
1929年6月,浙江省政府籌辦了全國範圍的首度國貨博覽會——西湖博覽會。圖為其開幕典禮的場景。(原載《老照片》第1輯)
042 河塘與古街
無錫寄暢園大門外的一條古街,街河縱橫,連通運河,兩岸祠堂林立,後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攝於20世紀20年代。(原載《老照片》第72輯)
043 淄川煤礦
這裡的煤層平均厚度六米多,是少見的優質煤礦。最先由德國人大規模開採,一戰期間為日本人強行接管。攝於20世紀20年代。(原載《老照片》第77輯)
044 博山城外
山東博山城分布在孝婦河兩岸,照片中的城牆和城門見證了古城的滄桑。攝於20世紀20年代。(原載《老照片》第77輯)
045 母親年輕時
如今已屆老年的後人,面對母親年輕時的照片自有無限感慨。攝於20世紀30年代。(原載《老照片》41輯)
046 反蔣標語
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奠都南京之後,出現內部紛爭,一些粵系大佬受到蔣介石排擠,造成廣東民情反彈。圖為廣州街頭出現的反蔣標語。(原載《老照片》第31輯)
047 兄妹合影
這幅攝於20世紀30年代的照片,洋溢著小康家庭的安寧與溫暖。(原載《老照片》第31輯)
048 郊遊
1933年,清華大學教授和家人的一次集體郊遊。(原載《老照片》第78輯)
049 種植玉米
1930年,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成立,1934年2月易名為山東省立萊陽簡易鄉村師範學校,七七事變後停辦。圖為鄉師學生在農場種植玉米。(原載《老照片》第60輯)
050 支援長城抗戰的清華學生
長城抗戰爆發後,全國各界人民熱情支援前線。這張照片是清華大學的學生自願前來修路。(原載《老照片》第15輯)
051 操練中的日軍
七七事變前,日軍在華北屯集精銳。圖為日軍北平駐屯軍在使館區練兵場操練,遠處是北平市街及圍觀的中國民眾。(原載第66輯)
052 表演刀術的士兵
二十九軍大刀隊為廣東省女師慰勞隊表演中國傳統刀術。(原載《老照片》第19輯)
053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園即景
1935年12月30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一位年輕的幼教老師帶著孩子們在草坪上做遊戲。(原載《老照片》第6輯)
054 國民黨的「訓政」教育成果
蔣介石畫像赫然出現在遊行隊伍中。經過「訓政」教育,對領袖的個人崇拜,於此可見一斑。(原載《老照片》第24輯)
055 出使法國的顧維鈞
1936年,出任中國駐法大使的顧維鈞,身穿西式宮廷禮服遞交國書。(原載《老照片》第40輯)
056 吹蘆笛的苗族青年
1937年初,南京到雲南的公路開通,路經苗族聚居區時,苗族人吹蘆笙伴舞慶祝。(原載《老照片》第55輯)
057 小康之家
上海一個鐘錶匠之家的合影,攝於1937年冬。(原載《老照片》第15輯)
058 被俘的抗日少年
被俘的兩位抗日少年,等待著他們的命運是可想而知的。(原載《老照片》第41輯)
059 婚禮
1938年4月,一位英國海軍少校與妻子在威海劉公島舉辦婚禮,場面宏大,可謂大操大辦。(原載《老照片》第86輯)
060 敵後游擊隊
1938年,活躍於敵後戰場的山東省抗戰游擊隊。駁殼槍和紅纓槍混搭的武器裝備與戰士們嚴峻的面龐,反映了敵後戰場的困苦與艱難。(原載《老照片》第53輯)
061 葉挺將軍全家福
葉挺將軍曾有一個溫馨的家,這是全家的合影照片。(原載《老照片》第75輯)
062 北京的老街
上世紀30年代末,北京西郊碧雲寺附近的街道景觀。古老而破敗的民居,未經硬化的路面,還有站在街上那個神情倦怠的男童,看上去一派蕭然。(原載《老照片》第93輯)
063 小鎮茶館
1943年,滇東北小鎮的居民努力去享受沒有戰事的片刻寧靜,茶館裡和路邊的人們紛紛露出笑容。(原載《老照片》第92輯)
064 抗日戰士
1943年,一名負責警衛昆明機場的戰士。左胸上的布牌寫著他的名字「傅成銘」,「民國三十二年入伍」,在「航空委員會特務旅第五團第三營十二連」服役。(原載《老照片》第92輯)
065 反擊
騰衝城外,中國遠征軍士兵用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對據守村落的日軍進行攻擊。攝於1944年8月1日。(原載《老照片》第87輯)
066 勝利
1944年9月8日,中美士兵聯合展示在戰鬥中繳獲的日軍太陽旗。前為在戰鬥中發揮顯著作用的美式「湯姆遜」衝鋒鎗和美式手雷。(原載《老照片》第68輯)
067 輪到我訓話
1945年9月,中國第三方面軍高級參謀曹大中視察蕪湖日軍集中地,向放下武器的日軍官兵訓話。(原載《老照片》第11輯)
068 光復南京
抗戰勝利後,新六軍是首批進駐南京的中國軍隊。照片中中國軍隊雄姿勃發地站在吉普車上勝利開進南京,而擦肩而過的日軍則散坐在一輛卡車上落寞地看著慶祝勝利的人群。(原載《老照片》第52輯)
069 重慶談判期間的毛澤東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在一次酒會上的留影。(原載《老照片》第49輯)
070 聖誕之夜
1945年聖誕夜,中國空軍某部人員與駐廣州的美軍聯歡。(原載《老照片》第26輯)
071 赴美進修的中國護士
1946年,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組織的各國赴美進修的護士們參加的校慶宴會,其中有二十人來自中國。(原載《老照片》第14輯)
072 少女
一位少女悠然地坐在屏風前,青春盎然的臉龐流露出一絲憂鬱。攝於20世紀40年代。(原載《老照片》第74輯)
073 午餐
1946年4月,蔣介石於青年遠征軍第六軍閱兵典禮後,與楊森等人在典禮台共進午餐。(原載《老照片》第71輯)
074 秩序單
慶祝雙十節時的節目秩序單,寫有「靜默三分鐘」等字樣。攝於20世紀40年代。(原載《老照片》第93輯)
075 野外上課
20世紀40年代,山東沂蒙山區某地的小學生在野外上課。時在初秋,孩子們拿著課本,拎著板凳,來到水塘邊,整齊列坐,聽老師講課。(原載《老照片》第94輯)
076 乘坐飛機
民國時期,在濟南機場登機的旅客。攝於20世紀40年代。(原載《老照片》第87輯)
077 旗袍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港台紅極一時的上海影星李麗華身穿旗袍的明星照,頗具韻味。(原載《老照片》第67輯)
078 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溪口故里
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後和家人回到奉化溪口老家。這張照片定格了蔣氏父子在溪口山上眺望故里的情形。(原載《老照片》第70輯)
079 掃大街的黃金榮
1951年,八十三歲的黃金榮在上海大世界門口打掃衛生,接受勞動改造。兩年以後,黃金榮在上海病逝。(原載《老照片》第38輯)
080 天安門
20世紀50年代初,天安門廣場地面乾淨平整,三位工人模樣的姑娘歡笑地走來,背後的長安大街上馬車和自行車在來往穿梭。(原載《老照片》第54輯)
081 「五反」中遞交坦白書的資本家
上海黃浦區國際貿易業的資本家排隊向「五反」委員會遞交「坦白書」。(原載《老照片》第2輯)
082 台灣女學生的操槍表演
1955年,台北女學生在「雙十節」的操槍表演。(原載《老照片》第43輯)53.「社會主義到了」 1956年1月20日,上海舉行公私合營大會,工商界報喜隊一位扮作「天官賜福」的報喜者來到了會場。(原載《老照片》第14輯)
083 「社會主義到了」
1956年1月20日,上海舉行公私合營大會,工商界報喜隊一位扮作「天官賜福」的報喜者來到了會場。(原載《老照片》第14輯)
084 品嘗蘇聯菸草的中國領導人
毛澤東(右一)、鄧小平(右三)、楊尚昆(右六)在莫斯科時,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請他們品嘗蘇聯香菸。攝於1957年。(原載《老照片》第93輯)
085 童年記憶
1958年兒童節,幾個結伴遊園的女孩子在頤和園的昆明湖畔合影留念。(原載《老照片》第74輯)
086 加修石板路面
1958年,為了迎接建國十周年,開始擴建東西長安街,為適應閱兵時重型車輛通過的需要,加寬加厚了路面。(原載《老照片》第80輯)
087 長城留影
吳晗和王光美陪同印尼總統蘇加諾夫人哈蒂尼遊覽長城。攝於1962年9月。(原載《老照片》第78輯)
088 革命年代的婚禮
1966年11月21日,山東沂蒙山區的兩位農村青年胸佩紅花、手持農具和毛主席著作,舉行了一場「革命化」婚禮。(原載《老照片》第37輯)
089 「公審」城隍爺
20世紀60年代,在「破四舊」運動中,浙江義烏各學校紅衛兵在城區最廣闊的義烏中學大操場「公審」城隍爺,曆數封建迷信的種種陋習及危害。(原載《老照片》第54輯)
090 跳「忠字舞」的人們
1967年2月16日,地質部機關造反派集會慶祝奪權「一周月」,會上人們跳起了「忠字舞」。(原載《老照片》第14輯)
091 蔣介石與小朋友的合影
為了消除日本殖民的影響,蔣介石在台灣大力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圖為晚年的蔣介石與在祭孔大典上表演八佾舞的小朋友們合影。(原載《老照片》第51輯)
092 為武鬥死亡者送葬
1967年6月至11月,長春發生大規模武鬥,死亡數十人。(原載《老照片》第73輯)
093 批鬥彭德懷
1967年8月10日下午,在人民日報社五層禮堂中批鬥彭德懷。(原載《老照片》第94輯)
094 知青的農村生活
1969年,知青和貧下中農利用勞動間隙的休息時間,一起在田間學習中共「九大」文件。(原載《老照片》第100輯)
095 玩耍的孩子
20世紀60年代末,香港經濟開始騰飛。這些在避風港玩耍的孩子趕上了「大時代」,等待他們的是三十多年的經濟大發展。(原載《老照片》第52輯)
096 參加政治遊行的孩子
1976年「四五事件」後,中共中央做出了兩個決議。決議通過後,組織民眾上街遊行、慶祝,連小學生也不例外。(原載《老照片》第96輯)
097 慶祝粉碎「四人幫」
1976年10月,人們在歡慶粉碎「四人幫」。(原載《老照片》第67輯)
098 密特朗席地而坐
1981年2月,時為法國社會黨領導人的費朗索瓦·密特朗在總統選舉的前夕來我國訪問。在參觀孔廟時,在大成門的盤龍石柱旁席地而坐。(原載《老照片》第91輯)
099 路邊小吃攤
1980年,山東省臨沂市蘆花市巷的人群熙熙攘攘。一位大爺正在大快朵頤,小朋友的「大蓋帽」放在桌子上,遠處一位婦女正在給售賣的大餅過稱。(原載《老照片》第97輯)
100 個體公共汽車
1989年,一輛個體公共汽車在馬路上隨停隨走。車廂後邊掛滿了乘客的自行車,司機躬下身子觀察車輛底盤,旁邊的售票員趁此間隙扯著嗓子喊有沒有上車的顧客。(原載《老照片》第98輯)
- END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