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有人曾經以「血濃於水」來形容,這 一點也不過分。為了朝鮮,中國在唐朝、明朝、清朝都曾與日本交過戰,並為此付出過沉重代價。無論什麼時候,朝鮮對於中國的安全都是極為重要的。不經過中國 的許可,任何妄圖顛覆的勢力都將要面對中國。明朝時,朱元璋對朝鮮非常重視,並確定了以和平交往、恢復宗藩的主軸。其後,歷史朝鮮建立,明朝給予了承認並 支援,為此,即使到了清朝,朝鮮都對明朝念念不忘。那麼,明朝和朝鮮的政治關係外,在經貿關係上同樣非常重要。
唐朝新羅戰爭,中國大敗日軍
早 在商朝,紂王的叔叔箕子便在亡國之後來到了朝鮮,對這個地方進行了文化改造,史稱「箕子朝鮮」。儘管兩國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摩擦,但正如親兄弟都難免動手 一樣,這種情況很正常。在絕大部分時期,兩國的關係都非常密切。明朝也不例外。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便在洪武元年(1368年)12月,派遣符寶郎偰斯出 使高麗。
他第二年四月來到高麗,送給國王王顓綾羅綢緞40匹。一個月後偰斯要回國,國王王顓送他鞍馬、衣服不要,宰相送他人參、藥材不要, 最後,王顓命文臣寫詩贈送,偰斯真正做到了朱元璋「不拿一針一線」的要求。高麗王王顓同意停止使用「至正」年號,斷絕與蒙元的政治聯繫,並奉表來朝。八月 朱元璋正式冊封王顓為高麗王並賜金印、誥文,並賜大統歷一本、錦繡絨鍛十匹,賜給太妃和王妃金鍛、色緞、線羅各四匹,賜給積極主張斷絕與蒙元的關係同明朝 建立關係的高麗相國辛盹、侍中李春富、李仁任色緞、線羅、紗各四匹。
為了讓朝鮮徹底脫離北元姻親關係的羈絆,對於朝鮮的朝貢禮品,朱元璋經常說:只要土特產就行了,禮輕情意重嘛。我們自古都是好鄰居好夥伴,不用這麼破費。後來,對高麗的貢品只接受一些土特產,其餘金銀寶物、貴重布匹和動物毛皮等一律不要。
朝中貿易主要有四種類型:朝貢貿易、和買貿易、使臣貿易和民間貿易。前三者都具有官方貿易的特徵,民間貿易由於中朝兩國相似的貿易政策,逐步轉變為邊境的民間走私貿易和邊境的民間互市貿易。

朝 貢貿易一年三次,分別是皇帝的生日「聖節」、太子的生日「千秋節」,以及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的「正旦節」。一年三貢成為明朝藩屬國中的絕對特例,一直存在 於整個明朝統治時期。高麗入貢的具體路線是:從開京出發,經朝鮮半島西海岸中部的禮成江口,渡黃海,抵達長江口的太倉,進入南京。
朱元璋對高麗官商貿易極為照顧,高麗商人只要持有明朝頒發的路引或文印,就可以來往於明朝的任何可以經商的地方。請注意是任何地方。與中國的態度相反,高麗王卻只對官方貿易積極運作,對於民間貿易則採取了排斥態度。
但由於蒙元勢力猶存,而且其與朝鮮又有姻親關係,所以,洪武一朝中國與高麗的關係起起伏伏,朝貢貿易也是開開關關。直到洪武二十年蒙元在東北的勢力被徹底清除之後,中國和高麗的關係才開始向友好方向發展。
洪 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李成桂自立為王,高麗進入李氏朝鮮階段。但因為雙方互信度非常低,中朝之間仍然沒有建立正式邦交。與此同時,朝鮮相繼發生 兩次內亂。先是李成桂在兩個兒子被殺後將王位禪讓給次子李芳果。一年半後的1400年1月,李芳果的四弟和五弟在都城開京發動巷戰。一個月後李芳果失敗, 十個月後禪讓給五弟李芳遠。
後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十月,朱棣即位改元之後便派人出使朝鮮。朝鮮隨即派人前來朝賀。因此,第二年四月便給朝鮮王頒發了新的誥命和印章。十月再次派遣宦官、翰林到朝鮮頒授國王冕服、各類冠服等,並附了一份豐厚的禮物。
朱棣推翻自己的侄子後,大多數藩屬國並不認同,或者認為朱允炆會捲土重來,因此朝賀永樂登基非常不積極。李氏朝鮮作為唯一一個恭賀的藩屬國,朱棣對其好感肯定會急速上升。因此,中朝貿易進入高潮也在情理之中。
朝 鮮的貢物在永樂朝主要是金銀、馬匹、人參以及紙張。因為朝鮮的造紙技術較高,明朝政府經常要求朝鮮貢獻紙張。例如永樂四年(1406年)進獻了純白厚紙 3000張,次年又貢獻純白紙8000張。永樂六年正月朝鮮王向全國發布造紙令,五月和十一月分別貢獻純白紙1萬張、純白厚紙6000張。永樂時期,朝鮮 進貢的紙張超過10萬張。
明朝抗日援朝的軍隊
朱 棣遷都到北京後,從陸路到中國的首都就非常方便了,因此,朝鮮使臣開始走陸路。從朝鮮義州到遼東都司的遼東八驛站,朝鮮使臣渡過鴨綠江後經湯站、開州、龍 鳳、連山、甜水、頭館抵達遼東城(遼東八站後來因為女真人與朝鮮的邊貿糾紛逐漸改為:遼陽、甜水、連山、通遠堡、鎮東堡、鳳凰城、湯站、九連城);從遼東 到山海關有十七站,它們是:鞍山驛、海州衛、牛家莊驛、沙嶺驛、高平驛、盤山驛、廣寧驛、閭陽驛、十三山驛、凌河驛、杏山驛、連山驛、曹莊驛、東關驛、沙 河驛、高嶺驛、山海關;由山海關到北京有十個驛站,它們是:山海關、榆關(深河)、撫寧縣、永平府、沙河(七家嶺)、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 州。
在永樂朝,朝鮮進貢的次數明顯增加。除了三個定期朝貢外,李氏朝鮮還以謝恩使、奏請使、進香陳慰使、進賀使、進獻使、押送使等名義進入 中國朝貢。在這些貢獻中,最為特別的就是進獻處女和宦官(火者)。本來,明朝想繼承元朝與高麗通婚的傳統,繼續利用聯姻保持兩國和睦。然而,朝鮮太宗李芳 遠為了避免內政被干涉(元朝與高麗的聯姻讓他記憶猶新),不主張聯姻。為了打消明朝對李氏朝鮮的懷疑,李芳遠提出用貢獻處女的方式聯姻。這些處女基本上都 是朝鮮官員的女兒。永樂一朝,共貢獻十多名處女和近200名宦官。這些人在永樂朝除了病死之外,絕大部分都死在了「宮闈之亂」中。

除了朝貢 貿易外,還有一種以物易物的官方貿易稱為「和買」。明政府首先確定戰馬和耕牛的需求數量和價格後,皇帝派遣使者通知朝方,其後朝鮮方面將這些運往遼東,明 政府付款交割。洪武年間和買就已經出現,但明朝和高麗關係並不穩固,高麗在明元間搖擺不定,洪武七年(1374年)雙方發生衝突斷絕關係,洪武二十年 (1387年)後,高麗和以後的朝鮮與明朝的和買才漸漸走上正軌。到建文帝時期,兩國交換戰馬不到2萬匹。永樂一朝則進入高潮,每次和買戰馬都在1萬匹以 上,有時甚至達到了五六萬匹。然而,如此巨大的數量,讓明朝沒有資金(布絹)一次付清。直到宣德二年五月,永樂十九年、永樂二十一年買的2萬匹馬,所應付 的大布四萬匹、大絹六萬匹才在戶部的提醒下如數補齊。
除 了上述兩種貿易外,就是使臣貿易了。使臣履行完國家職責外,有的人則攜帶各類商品進行倒賣。明代使臣中朝廷官員因大多屬於儒家子弟,此類情況較少發生,但 永樂時期,大批宦官被派往朝鮮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同樣,朝鮮使臣也進行著官方貿易、私家貿易和違禁貿易三種貿易。對於私家貿易,明朝歷代帝王往往采 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朱元璋還三次下旨不要阻攔這種貿易。這種情況,其他國家在與明朝的貿易中都是絕對沒有的。
自此以後,中朝友好情誼越來越深厚。最終,可以說親如一家。明代使臣甚至將對皇帝、大臣的一些看法與朝鮮君臣私下談論。例如太監尹鳳就對朝鮮世宗李裪言及宣宗皇帝喜歡走鷹逐犬好遊戲、皇太子亦輕佻。雙方的關係已經達到任何勢力都無法的程度。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