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只能給殺的天昏地暗,他才知道怕。而對日本人所有的寬恕,都會被小日本誤認為軟弱可欺,毫不理會。
日本人為什麼怕俄羅斯,這有歷史的原因:
當二戰結束時,蘇聯俘獲日本戰俘60萬,全部押往西伯利亞做苦力,而蘇聯最後歸還的日本戰俘只有40萬,那20萬戰俘永遠埋葬在西伯利亞的土地上。一個冬季,日本戰俘就死亡5萬五千人。
據一位蘇聯老兵回憶錄說;他們的連隊奉命接受150名日本戰俘,連隊伙房準備了150人的午餐,可是被押解過來的日本戰俘有500人,出乎意料。
當時蘇軍連長的處理方式是;將最先到的150名戰俘原地坐下,然後其餘的戰俘被帶到樹林邊,機關槍一陣狂掃,統統將他們送往極樂世界。而那餘生150名戰俘表情木然,毫無抵抗意識,統統被嚇蒙了。
日本人現在都不敢提那死亡的20萬戰俘問題,那回去的40萬日本戰俘,已經將蘇聯人的恐怖做法傳遍了日本整個民族,所以現在日本人對俄羅斯必恭必敬,那是給嚇的。
而蔣公國民政府,將日本214萬戰俘,好吃好喝好招待,以華夏寬容之心,希望感化小日本這群獸類。可小日本從沒正眼瞧過中國,更沒有感激之心。導致現在日本人頻頻挑逗中國,拿中國人的寬恕當成軟弱。
周總理1972年宣布免除日本人38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1972年的3800億美元]而小日本現在又對我們做了什麼。它們沒有絲毫感恩之心,反而變本加厲的欺負中國,因為我們心太慈了。
北方四島位於日本北海道東北部,包括擇捉、國後、色丹、齒舞四島,總面積5038平方公里,港灣優良、資源豐富,在東北亞地區有著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二戰末期被蘇軍占領。戰後,隨著日本經濟復興,民族氣焰的再度囂張。前蘇聯、俄羅斯有意打擊日本,挫傷日本國民尤其是日本年輕一代的民族自尊心。
故意公然橫行日本領海,槍殺日本漁民,逮捕日本平民,查扣日本貨船。讓日本人傷心、不服的是,儘管中蘇鬧翻,一度衝突,但在七十年代,蘇聯卻對海上的中國漁船加以優待、從寬,只嚴厲打擊日本民間船隻。
在日俄有爭議的南千島群島,僅僅到1976年為止,蘇聯海軍在日本領海扣押1500條日本漁船!永久性沒收了800多條。打死日本漁民無數。活捉日本漁民12300餘人,撞沉日本漁船數十艘。被活捉的12300多日本漁民,全部判處一到三個月的苦力勞役。其間的伙食費還得要日本人自付,否則不放人!
1500條日本船的船長、船副全部判處一到三年的刑拘,期間服苦役。(需要指出的是,當蘇俄如此打擊日本時,中國一邊免除日本賠款,一邊在地圖上將南千島群島標註為北方四島)。
在美日韓、美日軍演之際,俄羅斯多次派戰鬥機、偵察機低空騷擾。俄羅斯戰略轟炸機多次圍著日本本土轉了一個圈又一圈,俄羅斯軍艦穿越了北海道以北的宗谷海峽,畫了一條條線,盡顯霸氣。往往這時,日本從首相到全體國民,就格外的老實。日本政府對俄的「霸道舉動」往往只能「保持克制」,日本人對俄的「霸氣外露」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
2010年11月,時任總統的梅德韋傑夫就視察過千島群島,這是俄羅斯歷史上首位國家元首視察該群島。2012年7月3日,俄總理再登南千島群島!公然抽日本臉!氣死日本!日本對梅德韋傑夫再次視察北方四島反應激烈。官房長官藤村修在記者會上表示:「俄羅斯政要前往北方領土與日本的立場相左。這一點,俄方應非常清楚。」
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佐佐江賢一郎當天將俄羅斯駐日本大使阿方納席耶夫召到外務省表示抗議,說「國後島是日本固有領土,日方對此表示極度遺憾和擔心」。
莫斯科回應稱,俄羅斯對南千島群島的主權不容置疑,這是日本作為戰敗國應該付出的代價。俄羅斯領導層進行工作視察,不取決於東京的反應。俄羅斯對南千島群島的政策是:「可以合作,但收回別想!!」
南千島群島問題一直是日俄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日方一直拒絕放棄對四島主權。莫斯科方面建議與日本共同開發這個地區,獲得雙邊利益,但「條件是日本要忘記自己對四島的主權主張,僅專注於經濟合作。」
為什麼日本是獸類,當你強大時它願當狗和妓女,你弱小時它就是一隻狼把你咬的半死. 與曰本獸類講道理白講.懺悔罪過被曰本獸類自已推翻了,曰本獸類不承認自己罪過.所以中國需要穩定強大.
美國將軍麥克阿瑟說:「對日本人,你將其當畜牲看待(美國人認為),它才敬畏你,你打敗他,打的心服口服,他自願把他的老婆女兒叫來陪你睡,對日本用鐵拳才是真理。
日本人試探中國輕鬆得逞 北上蘇聯卻被痛殲
凡是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爆發之前,都會有很多蛛絲馬跡的,特別是對大國家更不能輕易發動的。那麼,除了政治上的訛詐和經濟上的敲詐勒索以外,軍事上的持續挑釁也會由小到大由淺入深,不斷的試探大國家的抵抗意志和能力,大國家如果是軟弱無能委曲求全,就會全力以赴打開缺口擴大戰果,如果是受到了猛烈打擊潰不成軍,就會放棄目標量力而行轉移方向。
這方面具有強烈對比的歷史事實,就是日本對中國的九一八事變軍事冒險大獲成功,和日本人對蘇聯的諾門坎戰役軍事冒險慘遭失敗。
客觀來說,九一八事變大獲成功,並不是日本政府胸有成竹的頂層設計,雖然知道蔣介石是一個崇洋媚外者,但是能不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還是信心不足的。
東三省是張學良的勢力範圍,儘管是為了支持蔣介石中原大戰取得勝利,已經把二十多萬東北軍調進關內,東三省仍然有十幾萬兵強馬壯的東北軍,遠遠超過了兩萬日本軍隊,實力對比明顯不利於日本人的。但是在中國多年活動的日本間諜,非常清楚國民黨蔣介石官僚體系,上上下下的腐敗墮落驕奢淫逸軟弱無能由來已久,張學良雖然是兵強馬壯,也必須絕對服從蔣介石的大政方針,所以在九一八事變之前的兩年,就經常不斷進行軍事演習,一次次向東北軍北大營門口逼近試探,基層官兵當然會高度警惕層層彙報向上請示的,由於是兩國關係,張學良也不敢擅作主張,只能是蔣介石一錘定音了。可是蔣介石的全部精力是剷除異己,顧不上外部日本人的威脅,盲目相信其它洋大人會居中調解的,他的政治原則就是:「釁不我開國聯調解」,即便是日本人得寸進尺,也必須委曲求全打不還手,東北軍上上下下已經是耳熟能詳了。
看到了東北軍面對日本軍隊不斷挑釁,卻無動於衷聽之任之,幾個間諜出身的高級參謀,就暗地裡策劃更大的試探性軍事進攻行動,能否獲得成功,他們也是心有疑慮的。沒有想到日本軍隊真刀真槍開火了,東北軍只能是一片混亂四散逃命,張學良接到彙報還是需要尋求蔣介石的最高指示,當天夜裡沒有等到蔣介石的命令,張學良只能夠根據蔣介石不抵抗的一貫方針,下命令東北軍全線撤退了。
近年來有些人根據當天夜裡是張學良下達命令不抵抗,就錯誤認為張學良才是罪魁禍首,蔣介石是代人受過了,其實恰恰相反,蔣介石才是不抵抗的罪魁禍首,張學良反而是代人受過的。因為,蔣介石在北伐戰爭之中,面對日本軍隊在濟南猖狂挑釁的時候,就是決不對抗繞道而走的,何況,蔣介石以後完全可以重新命令張學良反守為攻奪回失地的,實際上不但沒有下達命令奪回失地,反而干擾破壞共產黨和民間抗日力量的發展壯大,日本人進一步得寸進尺敲詐勒索,相繼取得了內蒙古、察哈爾的控制權,對於馮玉祥和吉鴻昌的抗日同盟軍,蔣介石不但沒有積極支持,反而配合日本人將其消滅,並且和日本人簽訂一系列條約,不斷出讓國家利益。蔣介石有一句話:奢言抗日者,殺無赦,就是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真實心態。
一次次的軍事冒險不斷挑釁,蔣介石一次次的委曲求全步步退讓,讓日本政府下定決心進行全面的侵華戰爭,蔣介石對於七七事變,終於開始政府級別的抗日戰爭了。但是必須明白,如果沒有張學良西安事變的逼蔣抗日,蔣介石在七七事變以後,能不能全面抗戰,會不會繼續妥協退讓,仍然是未知數。
張學良丟失了東三省已經是痛心疾首,還要代人受過更加心中鬱悶,所以才會有幾年以後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方針,同意進行一致對外的抗日戰爭。
日本人雖然在中國攻城掠地,但是其野心勃勃無以復加,和德國人法西斯協約國的緊密關係,決定了必須要通過中國的跳板向歐洲進軍,從交通便利考慮,只能或者是北上蘇聯向西發展,或者是南下東南亞向西發展,何去何從,日本政府很長時間都在爭論不休難以決定,因為北上蘇聯雖然是對付一個國家,蘇聯人也曾經是日本人的手下敗將,可是蘇聯共產黨現在的的實力如何並不清楚,南下東南亞就要和英美兩個國家全面對抗,也是心中無數忐忑不安的。
總不能無限期拖延下去吧,只能是來一個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進行試探,因為東三省已經是日本人經營多年的根據地,關東軍兵強馬壯枕戈待旦,首先試探性軍事進攻蘇聯勢所必然,如果大獲成功就可以一路向西馬不停蹄了,沒有想到蘇聯人全力以赴勢如破竹,日本軍隊完全不是對手,慘遭失敗以後感到技不如人,還是南下東南亞比較合適,所以才會有以後的偷襲珍珠港試探性軍事進攻大獲成功,認為美國人也不過如此,向東南亞全面的的軍事進攻,也確實是橫掃千軍心想事成了。
下面是諾門坎戰役的經過和結果。
諾門罕之戰是在雙方有所準備但都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匆忙打響的。1936年6月,日本《帝國國防方針》把蘇聯列為了第一敵對國,並悄悄著手戰爭準備。8月,日本制定了或北進蘇聯、或南下南洋的《國策基準》,緊接著又與德國簽訂了《德日關於共產國際的協定》。極為亢奮的日本認為有納粹德國在歐洲幫忙,可以放手在遠東大幹一場了,諾門罕處在暴風雨來臨前的短暫平靜之中。
但史達林並沒有睡著,1938年10月,遠東紅軍第57軍更換完新裝備開入蒙古。作戰對象直指海拉爾的日軍第23師團。這個師團以好戰和擅長進攻而著名,師團長小松原長期為日本駐蘇聯大使館的武官,是日本陸軍中為數不多的「蘇聯通」,關東軍的用心路人皆知。
1939年5月,「滿」蒙在哈拉哈河畔意外地發生了一次小衝突,關東軍將領們聞之欣喜若狂。經過多年精心培育的戰爭種子,終於在「滿」蒙邊境破土而出,關東軍司令部指示23師團立即擴大戰事,出兵諾門罕。諾門罕戰爭的進程如同戰後一個日本老兵形象的回憶:「當時日本就像是一個半大小子,舞舞扎扎地向(哈拉哈河)河畔的俄國彪形大漢頻頻挑釁,最後大漢惱火了,一拳將毛小子揍到河裡。」
第一次諾門罕之戰關東軍吃了個「窩心拳」
開戰伊始,東京認為「大肅反」後的蘇軍已不足為慮,狂妄地宣稱日軍一個師團可以對付蘇軍3個師。關東軍各部隊好戰情緒被激發起來,據戰後日軍心理機構調查表明:「幾乎所有參戰的日本士兵都熱切盼望與蘇軍交手,90%以上的軍官對蘇軍情況一無所知,卻毫無理由地輕視對手。」當時日軍整個處在一種病態的「亢奮」中,蠢蠢欲動。
1939年5月27日,日軍向蘇蒙軍發起攻擊,第23師團騎兵聯隊和重裝甲車部隊雖包抄奇襲蒙軍指揮部得手,但很快被蘇軍坦克包圍,一交手,關東軍便嘗到了蘇軍的厲害,日軍的重裝甲車比鐵皮罐頭厚不了多少,根本不是蘇軍坦克的對手,一會兒便被打成零件狀態;日本騎兵面對蘇軍這些橫衝直撞的「鋼鐵怪獸」束手無策,只好絕望地揮舞著馬刀,砍得裝甲丁當亂響。蘇蒙軍1個噴火坦克連和裝甲車營輕而易舉地全殲了日軍這股快速部隊。正面進攻的日軍也沒好到哪兒去,被蘇軍密集的炮火打得丟盔卸甲、損傷過半,灰溜溜地撤回了海拉爾。
關東軍擦拳摩掌半天,沒想到上來就吃了個窩心拳,小松原中將為輕率出擊感到一陣後怕,只好喪事當成喜事辦,悄悄地咽下了這顆苦果準備再戰。
亞洲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戰——第二次諾門罕之戰
6月20日,第23師團全體出動,小松原帶著2萬多人浩浩蕩蕩地向諾門罕進發了,同時出動的還有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第7師團主力,這個師團在日軍中牌子硬,名氣大,為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雙料王牌,被公認是日軍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1939年7月,《紐約時報》這樣評價道:「日本第7師團的士兵們在齊齊哈爾附近塵土飛揚的草原上長期接受高強度訓練,主要集中於三種日軍所重視的技能:刺殺、射擊和衝鋒。他們反覆練習肉搏戰,這是一支最精銳的部隊。其官兵據說全來自北海道,那地方被認為盛產頑強和冷靜的武士。」
被譽為「國寶」的第1坦克師團是全日本當時僅有的一個坦克師,從來就沒捨得用過,這次也上了前線;關東軍航空兵主力傾巢出動飛抵海拉爾機場。為了第二次諾門罕之戰,關東軍動了老本。可令東京想不到的是,此刻他們的對手已換成了蘇軍一代名將——坦克戰專家朱可夫!在廣闊的大草原上跟朱可夫玩大兵團作戰,小松原等人就有些小兒科了。
日軍的計劃是步兵主力渡河迂迴包抄,坦克師團正面強攻,但坦克攻擊並不順利,從7月1日起,第1坦克師團的多次衝鋒都無功而返,蘇軍頑強地把守著河東岸陣地。只有7月3日晚,第4坦克聯隊利用大雨掩護和蘇軍的麻痹,奔襲蘇軍第36摩步師重炮陣地僥倖得手。從戰術意義上看,這是一次成功的奇襲,這也是日軍坦克部隊在整個諾門罕戰爭中惟一的一次勝利。
7月4日,蘇軍將偷渡過河的關東軍步兵主力擊潰後,朱可夫將軍開始騰出手來收拾正面的日軍坦克,蘇軍兩個坦克旅以壓倒一切的氣勢沖入日軍戰車群中。在7平方公里的戰場上,近千輛各型戰車相互廝殺,炮聲隆隆,火光沖天,煙塵瀰漫,亞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坦克會戰開始了。蘇軍的T-28、T-26、T-130、BT-6、BT-7坦克和BA-6、BA-10裝甲車等各型現役戰車相互配合,簡直把諾門罕當成了新武器實驗場,打得日軍八九式坦克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日軍坦克和裝甲車,很快變成了一堆堆冒著黑煙的鋼鐵垃圾。此戰之後,日軍坦克部隊基本癱瘓了。安岡坦克師團的潰敗極大震動了東京,認為造價昂貴的坦克不宜再用。其實有一點不好明說,用士兵組成「肉彈」攻擊簡單、便宜,還能體現日軍的「勇敢」。
朱可夫將軍戰後這樣評價日軍坦克部隊:「坦克非常落後,基本戰術動作也很呆板,死盯著迂迴和側擊這一種辦法,很容易被消滅。」整體上看,日軍坦克部隊在整個二戰期間既無戰術也無技術。
在正面鏖戰的同時,關東軍航空兵出動了三個旅團奔襲了蘇聯的塔木斯克機場,這是亞洲空戰史上第一次大機群成功突襲敵方機場,戰術上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蘇軍前線飛機損失大半,一時喪失了制空權。不過,蘇軍新型的伊-16戰鬥機投入戰鬥後,很快奪回了制空權,蘇聯空軍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雙機進攻隊形,首日交鋒便用火箭彈將6架日機打得凌空爆炸。蘇聯空軍英雄斯克巴里欣甚至創造了正面撞毀敵機自己卻安全降落的奇蹟,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多個王牌被陸續擊落後,關東軍的飛機更多時間是呆在地面上了。
這期間,日軍還卑鄙地動用了石井部隊,(即臭名昭著的七三一細菌部隊)秘密向哈拉哈河投放了鼠疫、鼻疽等烈性傳染病菌,由於蘇蒙軍的飲用水來自後方鋪設的輸水管,所幸沒有大的傷亡,日軍雖三令五申不准飲用河水,但還是有不少士兵在極度乾渴下偷偷喝了河水,成了細菌戰的犧牲品。戰後日本關東軍軍醫部統計,整個作戰期間前線共有1173人因病因不明死亡,關東軍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肉彈」沒頂住炮彈——第三次諾門罕之戰
第二次諾門罕之戰打響不到半個月,關東軍損兵折將已近萬人,坦克、裝甲車、飛機、野戰炮等技術兵器損毀過半,日軍隱隱感到蘇軍並不像東京所想的那麼好對付,於是破釜沉舟,決定動用珍藏的遠程重炮部隊。7月15日,關東軍駐滿洲各地的炮兵聯隊紛紛忙碌起來(包括駐旅順的守備炮兵),重型履帶牽引車吭吭哧哧地將一門門炮管碩長的加農炮從洞庫中拖拽出來,關東軍拿出了全部家底。
7月23日,日軍大口徑火炮一起開了火,整個諾門罕戰場火光沖天,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炮擊,據記載為日本陸軍史上首次,關東軍這次要砸鍋賣鐵拚老命了。不過日本炮兵從未受過超遠程射擊訓練,也從未經歷過飽和射擊,雖打得熱火朝天,但前沿傳回消息說效果並不好,精度尤為不夠。戰至中午,炮群一口氣打出了近萬發炮彈,這種消耗在日軍戰史上是驚人的,照這樣打下去要不了幾天關東軍就得破產。更令關東軍惱火的是重炮相繼發生故障,多門重炮炮架折斷,炮身過熱、膛炸、炮管燒蝕等事故層出不窮。
下午,轉移到新陣地上的蘇軍炮群開始反擊,大量炮彈發出令人恐懼的呼嘯聲,暴風驟雨般砸在了日軍炮兵陣地上,陣地頓時成了一片火海。面對蘇軍排山倒海般的打擊,日軍還擊的火力近乎於呻吟,步兵甚至請求旁邊的炮兵千萬不要還擊,以免招來更猛烈的打擊。日軍記載:「蘇軍的還擊遠遠超出預料,密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是從未見過的,陣地被黑雲一般的煙塵覆蓋,能見度只有兩三米,濃煙遮住了視線,到處是傷員、屍體和損毀的兵器,無一處完好的炮位。」炮戰延續了三天,日軍已毫無還手之力,驕橫的日軍垂下了頭,炮兵決戰又輸了。
既然空、坦、炮方面接連失敗,日軍只好又回到步兵「豬突衝鋒」——即像野豬一樣不顧一切低頭猛衝的老路子上,這是日俄戰爭時的老套路。入夜後,數萬名日本步兵一起衝出了掩體,端著刺刀吶喊著發起了集團衝鋒。一時間日軍歇斯底里的叫喊聲響徹了整個諾門罕夜空,令人毛骨悚然。月光下,幾萬把閃亮的刺刀明晃晃地折射出一股兇殘的殺氣,關東軍的眼睛都紅了。
當日軍衝到蘇軍陣地前沿時,蘇軍突然打開了車載探照燈,幾千發照明彈也先後升空,暴露在強光下的日軍還沒明白過來怎麼一回事,就成片成片地被打倒了。在指揮官帶領下,日軍繼續不顧死活地衝鋒。多年的軍國主義教育和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使日軍普遍有一種亡命徒似的作風,但亡命徒式的勇敢並不能改變其失敗的命運。據戰後統計,關東軍連續幾次大規模夜襲作戰,共傷亡5000多人;蘇軍僅陣亡263人,防線後縮2—3公里。觀戰的德國武官目睹了日軍這些瘋狂的舉動後,瞠目結舌,給國內發回的報告中稱日軍的戰術水平至多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
橫掃千軍如卷席——朱可夫的反擊諾門罕的戰事持續了3個多月,日軍雖一再受挫,卻絲毫沒有退意,一切跡象表明,繼續防禦無法遏止日軍的瘋狂意圖,連續的勝利使蘇軍士氣高漲,該大反攻了。蘇軍總參謀部決定總攻時間為8月20日(星期天),因為按照慣例,日軍前沿部隊的軍官有半數要輪流到海拉爾去休假。進攻的命令20日凌晨2點45分傳達到一線連隊,對面日軍陣地一片沉寂,蘇軍反攻做到了最大的突然性。
總攻第二天,蘇軍兩翼包抄的裝甲部隊順利會師,完成了對日軍的分割包圍。同時,強大的炮火和密集的轟炸將日軍所有前沿炮兵陣地、觀測所、通訊站完全摧毀。第203傘兵旅突襲敵後,成功地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日軍已成瓮中之鱉。東京不肯認輸,怎麼也不願相信堂堂的「大日本皇軍」會失敗,命令部隊立刻反擊,不能坐以待斃。(從總體上說,日本軍隊的作風二戰時期應該算頑強的。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幾乎沒有成建制繳槍的部隊,這是日軍惟一可以標榜的一點資本。)
8月24日凌晨,反攻部隊紛紛從坍塌的工事中爬了出來,等日軍完全脫離了陣地之後,蘇軍的炮火鋪天蓋地般打了過去,無處躲藏的日軍傷亡慘重。一天的反擊中,日軍僅僅前進了不足兩公里,但傷亡卻是可怕的。有些地方屍體多得摞在了一起,讓人無處下腳。日本戰史記載:左翼進攻部隊只剩下7名軍官和87名士兵,旅團長小林少將右腿被打斷,險些讓人踩死;右翼進攻部隊中了蘇軍埋伏,森田徹大佐率隊衝鋒被打成了「篩子」。關東軍的瘋狂反擊失敗後,防線全線崩潰,蘇軍追擊到將軍廟一線停了下來,殲滅關東軍主力目的已基本達到,史達林不想在遠東引發蘇日大戰。
諾門罕前線的日軍最後僅剩下400餘人,整建制跑出來的只有騎兵聯隊百十人。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切腹自殺,參謀長岡本雙腿被打斷,後來這位大佐在海拉爾醫院治療時,不知怎麼惹惱了傷兵,被人用刀活活地砍死在病床上。整個諾門罕戰爭期間日軍損失了近50000人,步兵第23師團、第7師團、第8國境守備隊(旅團)、第1獨立守備隊(旅團)和第1坦克師團幾乎損失殆盡,11個特種兵聯隊徹底喪失了戰鬥力。高級軍官的傷亡也是空前的,日本報紙哀嘆:「大量高級軍官如此集中的傷亡是日俄戰爭後從未有過的」。
9月3日,關東軍停止了一切戰鬥行動。東京肯罷戰的原因一方面是前線已無可用之兵,一方面緣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消息傳來,無疑給日軍當頭一棒。簽約前德國根本沒打算跟日本通氣,希特勒從心裡瞧不起這個彈丸小國。當初《反共協定》簽訂後,日本一直追在德國屁股後面要求再搞個軍事同盟,而希特勒則哼哼唧唧,始終不予明確答覆,日本首相為此曾先後與德國進行了70多次磋商而未果,沒想到德國卻悄悄地先與他們共同的敵人蘇聯簽訂了和平條約,弄得日本狼狽不堪。日本政府顏面盡失,內閣只好宣布總辭職。在這次戰爭中,日本不僅軍事上一敗塗地,政治上也輸得精光,成了國際舞台上一個令人恥笑的跳樑小丑。不久,「南進」派漸占上風,東京重新調整國策。日本從此將目光移向了太平洋和東南亞,準備與美、英分羹。
「這是一場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戰爭」,1939年7月20日,《紐約時報》的社論這樣評價蘇聯紅軍和日本軍隊在蒙古草原上的這場苦鬥,時報不屑一顧地嘲諷道「(他們)在人們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裡發泄著憤怒」。直到兩年後日本人的炸彈劈頭蓋腦地扔到了珍珠港,美國人才明白過來,恰恰是他們認為無關緊要的一戰改變了日本的作戰對象,恰恰是他們根本瞧不起的這個彈丸小國給了他們致命一擊!美國人為自己的驕傲和輕心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麻省理工學院的洛倫茲教授曾說過:「亞洲腹地的一隻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許幾周後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場風暴。」在軍事和政治領域,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產生的「蝴蝶效應」卻令人瞠目。諾門罕戰爭便是典型的一例,當初誰能料到亞洲腹地一場不起眼的邊境衝突,會為軸心國的最終失敗埋下伏筆。
從政治意義上看,此戰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二戰初期囂張的侵略氣焰,而且使日本被迫將「北進」侵蘇的國策改為「南下」襲美,蘇聯從而避免了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在莫斯科戰役中,蘇、德雙方當時拚得燈盡油枯,幸虧關鍵時刻蘇聯抽空了遠東邊境的二十個亞洲師調往歐洲,才給了德軍致命一擊,扭轉了歐洲戰場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沒有諾門罕之戰,史達林絕不敢冒此奇險。另外,諾門罕戰爭期間,正值我國抗戰進入最艱苦的時期,此戰使日軍向關內增兵計劃一時無法實現,有力支援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諾門罕戰爭後,一貫驕狂的日軍對蘇軍產生了心理障礙,日本基本死了與蘇聯再戰之心,東京最終決定調轉槍口襲擊英美,不久日軍便奇襲珍珠港,將隔岸觀火的美國拖下了水,使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最終日本兵敗亞太戰場。可以說,諾門罕戰爭是二戰早期最精彩的一個伏筆。
從軍事角度上看,蘇聯通過此戰檢驗了陸、空軍的各種新裝備,鍛鍊了「大清洗」後新提拔的年輕軍官,也提升了曾一蹶不振的士氣。特別是發掘了一代名將朱可夫,為即將到來的衛國戰爭儲備好了帥才(朱可夫後來參與指揮了蘇德戰場幾乎所有重大戰役,每每都能化險為夷,被譽為「蘇德戰場上的消防隊員」,而朱可夫的成名之戰就是諾門罕戰爭)。蘇軍還在此役中首次實施了空降作戰,首次使用了「進攻防禦」和「夜間強光照明」的戰術,首次採取了電子干擾戰和心理戰,後勤部門還創造了超遠距離連續補給的世界奇蹟。所有這一切都在後來的衛國戰爭中得以廣泛採用,給德國法西斯以沉重打擊。
看了諾門坎戰役的經過和結果,有些人可能認為是日本人武器落後技不如人,慘遭失敗理所當然,中國人不能和蘇聯人相比較。
必須說明,這些人是機械唯物論的觀點,只看到武器先進的威力強大,看不到人們保家衛國的勇敢精神,武器先進當然是可以減少傷亡,卻並不是取得勝利的決定因素。
東三省的國民黨正規部隊全線撤退,共產黨和民間的抗日聯軍卻蓬勃發展,讓日本人長時期無法向關內抽調很多軍隊,客觀上減輕了關內抗日戰場的壓力。而日本人幾年以後就停止了向國民黨的正面進攻,因為他們發現,那些武器落後的共產黨軍隊和游擊隊民兵,在廣泛的日本占領區破壞活動非常厲害,已經嚴重的威脅了占領區的鞏固,日本人只能不得不逐步停止正面進攻,轉過頭來全力以赴對付共產黨了。
一個國家統治者敢打必勝的堅強意志,決定了這個國家是不是很容易受到攻擊,人們都明白一個基本原理,凡是有害於國家安全的事情都不能任其發展,必須儘快的消彌於萌芽狀態,這時候的付出成本比較低,如果是任其發展形成氣候,就很難解決以至於得不償失了。日本人九一八事變的軍事冒險大獲成功,堅定了日本人向中國的全面進攻信心,是蔣介石的軟弱無能不抵抗造成的。日本人諾門坎戰役軍事冒險慘遭失敗,只能夠轉過頭來被迫南下,是蘇聯人全力以赴迎頭痛擊造成的,這兩個歷史事實不正是最好的客觀對比嗎?
中國要崛起先要擺平這些事:將比美更牛逼
第一 台灣問題,至於為何第一是要擺平台灣問題,眾所周知,台灣是直接通往太平洋的門檻。既是中國貿易的生命線。擺平台灣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和與日本在東海釣魚島的爭議會變得沒那麼棘手。
中國軍艦隨時可以通過台灣海峽去往任何一個戰場。解決台灣問題,太平島可以給中國軍用飛機提供適當的起飛基地。南海就可以駐紮中國軍隊大量的空軍和海軍。基本掌控南海的控制權。無論制空還是制海權都握在中國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 擺平釣魚島問題,擺平釣魚島可以徹底的讓日本死了這條妄想再攻中國的心。
中日戰爭的創傷遠遠不是日本領導人幾句道歉的話可以解決中國老百姓心靈痛和國恥的。只有搞定日本,才會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一個上百年的發展空間!在地里位置上可逼迫日本回歸正常的心態。
擠壓日本實際上就是迫使日本放棄跟隨美國腳步。讓日本實實在在的回歸亞太,打造亞太的世界經濟中心!可是從日本人的一貫做法,中國人又很難相信日本人的誠意!
只有徹底的制服日本一次,日本人才會心安理得臣服於中國。也只有中國的軍事實力強於日本,才會讓日本打消與中國再斗得野心! 第三 中印邊界問題,只有解決了中印邊界問題,國家即可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印度也是大國,而印度的時刻叫喧報1962年的戰爭之恨。
雖然印度的列屆領導人嘴裡說著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但印度的軍方和一些異派人士時刻在炒作中國威脅。念念不忘62年的戰爭。其對華印象仍被1962年戰爭左右。
因此印度決不可能忘記1962年恥辱,至今印度的一部分學者都不願意去承認那場62年兵敗喜馬拉雅山的戰爭,儘管印度官方總是強調1962年戰爭已經成為歷史,而現實是,印度政界人士對印度在1962年戰爭中的失敗仍然記憶猶新,戰爭的後遺症依然存在,這場本來不該發生的衝突仍然在左右著印度人對中國的認知,其中最壞的印象就是「中國人總有點口是心非,笑裡藏刀」。解決了中印邊界問題,對於中印兩國都是個發展的好事!
第三 絲路的發展順利進行與亞投行的推進。由中國提出的亞投行與絲路發展正在啟動與進行中,此舉必然會給中國實現一個巨大的發展和中國抱負,之所以有那麼多國家來參與,正說明了中國選擇和平發展的路徑是對的,中國提出的亞投行和絲路發展實際是對亞洲的一個整合 ,而對於亞太而言,沒有那個國家有如此大的實力來整合亞太,唯有中國這個世界大國有這個能力來整合亞太的碎片化。因此亞太人民是願意看到中國人民站出來承擔這個大任的,畢竟這也是個上千年都沒有出現過的大團結,大發展的歷史機遇。
第四 聯俄與團結歐盟,中國與俄羅斯是阻止世界再次發生大戰威險的力量。沒有俄羅斯,中國面對的威脅遠遠大於有俄羅斯的威脅。俄羅斯是世界軍事強國,其核武器足以毀滅整個地球。因此沒有哪個國家會與其決戰。甚至連超級大國美國也不敢去挑戰俄羅斯的世界軍事地位!所以中俄的聯手,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撼動中俄的戰略地位。
第五 人民幣國際化,打破美元霸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代表已經告訴中國,人民幣可能很快就會納入該組織的儲備貨幣籃子。此舉會讓更多國家願意使用人民幣,或將其納入外匯儲備資產。
第六 搞定平息南海,美帝霸權一直在南海指手畫腳,窮兵黷武,炫耀武力。今天炫耀艦艇南海航行自由,明天炫耀航母巡邏南海。
第七 振興中國工業,興中國科技,鑄強大的國防,篤造中國夢。中國裝備,中國製造工業,機械,微電子,量子技術。機器人,航天與衛星技術,計算機核心晶片等都是中國必須掌握的一些技術。船舶製造、航海等都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路。材料技術,雷射,發動機等是中國必然要去開創的路。通訊與微波武器的開發,核武利用開發中國人必須征服他們。
日俄「北方四島」的領土爭奪:300年血雨腥風之爭
「北方四島」爭端的起源
「北方四島」作為千島群島的一部分,自古是阿伊努族的生活地。豐臣秀吉於1592年1月封蝦夷地(今北海道及其北部島嶼)豪族蜘崎慶廣(後改稱松前慶廣)為「狄之島主」;正因為地理和歷史上的淵源,日本當局早在沙俄入侵千島以前,就把「北方四島」列為日本領土的一部分。
從1700年起,俄羅斯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到千島群島勘察,1779年,沙俄政府正式把千島群島中尚未有明確領土歸屬的所有島嶼劃歸己有。
日俄在千島群島和庫頁島(薩哈林島)相遇後,因領土問題不斷發生磨擦,雙方爭執不休。1855年2月7日,川路聖漠和普提雅廷分別代表日俄兩國在日本下田簽署《下田條約》,條約規定:「今後日本國和俄羅斯國的疆界應在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
擇捉全島屬於日本,得撫全島及其以北的千島群島屬於俄羅斯。至於樺太島,日本國和俄羅斯國之間不分界,維持以往之慣例。」這是兩國最早的劃界條約。 《下田條約》生效後,雙方又在庫頁島問題上不斷產生爭執,兩國都以各自的歷史根據主張該島歸己所有。在雙方就該島的爭議與談判中,由於俄國的態度強硬,認為庫頁島是保衛俄國在黑龍江下游「國家利益」的「重要屏障」,堅持要求併入俄國。
而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政府為朝鮮、中國的台灣問題所牽制,認為奪取朝鮮、台灣比奪取庫頁島更為重要,同時認為千島是維持日本在北部海上「國家利益」的「根本保證」。因此,經過雙方多次交涉,採取了用領土交換的方式解決庫頁島的爭端,即日本將庫頁島南部讓給俄國,而俄國則將千島(中、北千島)讓給日本。日俄之間通過談判達成了協議,於1875年5月在俄國首都聖彼得堡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
1904年,沙俄和日本為了爭奪在華權益,也為了進一步攫取在東北亞的利益,兩國間爆發了日俄戰爭,結果沙俄敗於日本。1905年日俄簽訂《朴次茅斯條約》,規定「俄羅斯政府將薩哈林島南部及其附近的一切島嶼,當地一切公共建築及財產與完整的主權一併永遠讓予日本帝國政府……」隨後,俄羅斯向日本轉讓了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島的控制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作為協約國的成員之一,與俄國共同參加了對德奧等同盟國的作戰,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日俄之間是盟友關係,處於共同對敵的協約友好狀態。在此間,俄國於1917年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了保護十月革命的勝利,爭取時間鞏固政權,俄國退出了協約國。
而此時,日本追隨美國於1918年至1922年出兵西伯利亞,對新生的蘇維埃國家進行武裝干涉,使得日蘇重新處於一種戰爭狀態。
因為武裝干涉未能阻止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各國也就此罷休,1920年4月美國撤軍後,在蘇俄領土上僅剩下了日本軍隊賴著不走。日本不撤軍必然引起蘇俄人民更強烈的反抗,1920年5月27日,當地游擊隊與日軍發生武力衝突後,放火燒毀了廟街城(尼古拉耶夫斯克),使日方人員共計384人在大火中燒死,這就是「廟街事件」。「廟街事件」為日軍繼續賴著不走製造了藉口。
1920年7月3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宣稱作為「廟街事件」報復措施,決定出兵占領俄國庫頁島北部。為了收回庫頁島北部,蘇俄進行了艱苦努力。1925年l月24日,兩國簽訂《日蘇基本條約》,該條約一方面宣布日本從蘇聯領土撤軍,兩國建立外交關係;一方面也宣布蘇聯承認《朴茨茅斯條約》繼續有效,並承認「廟街事件」的損失,日本人獲取了庫頁島北部石油、煤炭及森林的開採權作為補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作為法西斯軸心國的一員,與反法西斯核心國蘇聯實質上一直處於敵對狀態,1938年和1939年,日本多次對蘇聯進行武裝挑釁,並先後發動了張鼓峰和諾門坎兩次較大規模的對蘇進攻,但兩次均以日本的慘敗而告終。
二戰末期,蘇聯根據《雅爾達協議》宣布廢除1941年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發起遠東戰役。千島群島戰役是遠東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歷時半個多月的千島群島戰役中,日軍傷亡1018人,被俘6萬多人。蘇軍傷亡1567人。雙方的傷亡幾乎都集中在占守島爭奪戰中。此後,蘇聯與後來的俄羅斯一直實際控制著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
自1945年以來,每到2月7日「北方領土日」,日本各家電視台都會大量播放要求返還「北方四島」的各種宣傳片,眾多民眾走上街道集會,要求政府竭盡所能,索還北方領土,國家和政黨領導人也會發表相應的慷慨激昂的演講。
60年來,日本政府一直在任命「北方四島」的市長和警長,儘管這些官員事實上從未上過一天班。日本漁民每年上百次地越過海上邊界,到俄境內的千島群島水域捕魚,宣稱那裡是日本的領土。
最靠近「北方四島」的日本邊界城市根室市,市政大樓上用俄語寫著「北方領土是日本領土」的標語,幾公里外的瞭望塔樓上掛著「前面還是日本」的俄語牌子,市內所有的標語、招牌,包括街道指示,都有俄語內容,當地官員、商人基本上都會說俄語,學校里的孩子也在學習俄語。據當地政府官員表示,讓中小學生學習俄語的主要目的是「讓日本人和俄羅斯人在千島群島和睦共處」,一旦返還北方領土,便於管理。
二戰及其後半個世紀的爭奪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以簽署投降書的形式確認接受了《雅爾達協議》和《波茨坦宣言》提出的條件。後者明確規定,日本不再對齒舞、色丹、國後、擇捉及附近更小島嶼擁有主權。整個千島群島,都劃歸蘇聯。9月3日,「北方四島」作為整個千島群島的一部分被蘇聯占領。
1946年2月22,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以主席團的命令將「北方四島」正式併入其版圖。1947年至1948年間,「北方四島」上的1.7萬日本居民被遣返回北海道。
二戰結束後,日本積極追隨美國,採取了敵視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1951年9月8日,52個國家在舊金山召開媾和會議,最後由48個國家簽署《舊金山和約》。同日,日本與美國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日本成為美軍在遠東的前哨陣地,日蘇之間的關係處於嚴重對立狀態。
蘇聯武力占領「北方四島」後,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日蘇之間並不存在領土問題,而當時日本出版的不少地圖中也把「北方四島」劃為蘇聯領土。
1954年,日本鳩山一郎取代吉田茂上台組閣,新內閣積極謀求改善日蘇關係、恢復日蘇邦交正常化。在此形勢下,出於冷戰對抗和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美國及日本國內的親美派竭力阻撓日蘇關係的改善,拋出了所謂的日蘇領土問題,大作領土文章,製造日蘇緊張氣氛,「北方四島」問題由此提出。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經濟獲得恢復的日本出於加入聯合國及重新走向世界的考慮,急於同蘇聯改善關係;而蘇聯為了減輕美日軍事同盟對其東部所造成的壓力,也想緩和同日本的關係。
1955年日本在日蘇復交談判中首次提出領土問題,要求蘇聯歸還齒舞、色丹兩島。接著,日本政府於1956年2月11日公開發表了對南千島的國後、擇捉兩島的正式見解,認為:「一、在《舊金山和約》中,對千島群島的範圍沒有明確的規定,南千島的國後,擇捉兩島長期是日本的領土,因而要求蘇聯歸還是理所當然的。二、……蘇聯把一直視為日本固有領土的南千島當作自己的領土,是日本國民所不能同意的。政府聲明,無論如何也要通過日蘇交涉歸還南千島。」
1956年9月29日,原蘇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致日本全權代表的信中表示:「蘇聯政府了解到日本國政府公開之見解,同意在恢復兩國正常外交關係後,繼續進行關於締結包括領土問題在內的和平條約的談判。」
1956年10月19日,《蘇日聯合宣言》正式發表,其中第九條中規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滿足日本國的要求,並考慮到日本國的利益,同意把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移交還給日本國。但經諒解,這些島嶼要在日本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締結和平條約後,再實際移交給日本國。」
這就等於蘇聯承認占領了日本領土,而且還同意適時交給日本國。日本和蘇聯的聯合宣言雖然未能使日本事實上收回上述兩島,卻大大激發了日本國民對收回「北方四島」的訴求。
1957年5月23日,日本岸介信政府同美國政府聯合致函蘇聯,稱:《雅爾達協議》和《舊金山和約》中所說的「千島群島」,不僅不包括齒舞、色丹,而且也不包括國後、擇捉。從而把「北方四島」從《舊金山和約》規定日本放棄的「千島群島」中分離出來。 1957年6月18日,當時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赫魯雪夫在會見日本《朝日新聞》編輯部主任廣岡和男並回答他的問題時表示,如果美國把沖繩歸還日本,那他就可以在蘇日締結和平條約前,把齒舞、色丹歸還日本。 但是,由於美國因素的影響,蘇日關係進展緩慢,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華盛頓簽署了《美日共同合作和安全條約》。蘇聯對這一針對它的軍事同盟極為不滿,作為對抗措施之一,蘇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對日採取強硬立場。 1960年1月27日,蘇聯在致日本政府的備忘錄中提出:「只有在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日本領上和簽訂蘇日和平條約的條件下,才能按照1956年10月19日兩國聯合宣言的規定將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移交日本。」
1961年9月25日,赫魯雪夫在致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的信中,撤銷了關於歸還齒舞、色丹兩島的承諾,對「北方四島」問題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信中說:「日本方面所重新提出的領土問題,早已為一系列國際協定所解決……怎麼能夠提出並非屬於日本的領土歸還給日本呢?」
進入上世紀70年代,遠東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蘇對立,中美建交,蘇聯增強了在遠東的軍事部署,擴大了在「北方四島」上的駐軍規模,修建了海空基地,在日本附近頻繁地舉行軍事演習。同時,蘇聯以越南為據點,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直接威脅日本海上安全,兩國關係處於極端緊張的狀態。日蘇關係的這種「嚴冬」期,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仍無改善。在這種形勢下,讓蘇聯交還「北方四島」的希望逐漸破滅,日蘇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又回到了原先的起點。
20世紀80年代以後,蘇聯逐漸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對外推行「新思維外交」,積極謀求改善蘇日關係,試圖爭取日本的資金和技術援助,用於開發遠東及西伯利亞,推進國內的經濟改革進程。
日本抓住了蘇聯在經濟上有求於日本的歷史時機,提出了「政經不可分」的對蘇交往原則,表示解決領土問題和對蘇進行經濟合作不可分割,在領土解決之前不同蘇聯進行經濟合作。日本的用意顯然是企圖以經濟合作為誘餌迫使蘇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作出讓步,以此推動「北方四島」談判。
隨後,為了激起蘇聯對領土談判的積極回應,日本調整了對蘇政策。1989年5月,日本外相宇野宗佑提出「擴大均衡原則」,表示經濟合作與領土談判可同步進行。鑒於當時急於得到日本的援助,蘇聯不得不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對日作出一定的讓步。
「北方四島」之爭日本處於劣勢
1991年,蘇聯解體,「北方四島」歸屬俄羅斯版圖。因為國力大衰,俄羅斯在其推行的「重返歐洲」的西向戰略受挫之後,開始重視東方外交,逐漸調整對日關係,積極主動謀求改善俄日關係。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感到有機可乘,再次將「北方四島」問題提上兩國關係的議事日程,並積極推動葉爾欽總統訪日,意圖通過開展首腦外交加快解決日俄領土之爭。
1991年4月,在戈巴契夫訪日期間,雙方首腦經過會談並發表了《日蘇聯合聲明》,蘇聯承認日蘇之間存在著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北方四島」的爭議。這對日本來說是一次外交上的小勝利,為以後日本繼續推進「北方四島」談判奠定了基礎。 1993年10月,葉爾欽對日本進行了正式訪問。訪問期間雙方共同發表了《東京宣言》,在北方領土問題上雙方確認:莫斯科承認俄日間存在領土問題;領土問題就是指「北方四島」:作為蘇聯的法律繼承人,俄羅斯表示要遵守蘇聯所簽訂的一切協定。
對於解決「北方四島」問題,《東京宣言》也提出了新的指導原則,即「立足於歷史和法律事實,以兩國間制定的各種文件及法律和正義為基礎加以解決」。同時《東京宣言》通過確認「日蘇間的所有條約與其他國際承諾在日俄間繼續適用」,從而間接確認了1956年《日蘇聯合宣言》中蘇聯所作的交還北方兩島的承諾繼續有效。
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俄羅斯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針對俄羅斯急切想取得日本經濟援助的強烈願望,日本頻頻揮動「經濟合作」牌,企圖在經濟上給俄一點甜頭,誘俄在領土問題上作出新的讓步。
從1996年起,橋本內閣開始主動推動日俄關係的發展,放棄了執行多年的「政經不可分」和「擴大均衡」的原則,制定了「多層次接觸」方針,並呼籲日俄雙方加強政治對話,進一步發展日俄關係。此外,時任日本橋本首相還許諾向俄提供15億美元的銀行貸款。
日俄關係的接近推動了領土談判。在日本「金元外交」的攻勢下,1998年,俄方同日本交換了解決領上問題締結和平條約的初步方案。
日本的方案是,在日俄和平條約中明文規定,在國後、擇捉之間最終劃定兩國邊界線,在商定的歸還日期以前,日本承認俄擁有施政權,繼續維持四島現狀。俄羅斯方案是,在2000年前制定並簽署日俄和平條約,在條約中載明繼續探討雙方可以接受的解決邊界問題的方案,同時繼續就締結在上述島嶼之間劃定邊界的條約進行談判。
這兩個方案雖然在內容上相去甚遠,雙方均表示難以接受對方的提議,但這一進展卻表明雙方關於領土問題的談判已越過要不要歸還四島的爭論,而進入如何歸還四島的階段。
2000年1月,普京當選為俄羅斯總統。當年9月,普京訪問東京時,日本首相森喜朗重申發展日俄關係的重要任務就是立即締結和平條約,其實是暗示普京,要他歸還「北方四島」。普京承認,俄日關係中存在領土問題,但若要說歸還四島還為時過早。
2001年3月,森喜郎向普京提議,解決「北方四島」可以分兩步走,先交還齒舞、色月兩島。但森喜郎的建議一經宣布,立即招來日本國內的批評和質疑。此後一段時間內,雙方逐漸陷入僵局。
2004年9月2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乘坐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從北海道根室市出發,海上視察了「北方四島」。雖然由於天氣原因未能窺清島上景物,但小泉此行已在俄羅斯朝野引起強烈反響。俄民眾普遍認為,日本首相近距離視察南千島群島(即「北方四島」),是對俄羅斯主權的公然蔑視和挑釁。
當日,俄外交部亦批評說:「這有可能使俄日兩國和平條約的談判複雜化。」2004年11月14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提出,俄準備在與日本締結和平條約後歸還「北方四島」中的兩個島嶼。
次日,普京總統在政府會議上表示,俄方可以根據1956年蘇聯與日本的「聯合宣言」,將齒舞群島和色丹島歸還給日本。11月16日,日本外務大臣町村信孝表示,普京的話是蘇聯時代的東西,沒什麼新意,沒有必要作出反應。
町村信孝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日方認為俄羅斯在解決「北方四島」問題上的立場倒退回了蘇聯時期,日本幾十年的外交努力可能化為烏有。
小泉純一郎在東京向記者發表談話時稱,日本不會接受俄羅斯只歸還「北方四島」中兩個島的領土解決方案。如果不明確「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就不會與俄羅斯簽署和平條約,日本的這一方針不會改變。
隨後,普京明確表示,俄羅斯不準備與日本就結束占領「北方四島」問題進行談判。他說:「這四個島嶼在俄羅斯的主權範圍內,已為國際法所確定。這是二戰的結果,我們不準備將此付諸談判。」
日俄雙方又一次陷入僵局。在小泉執政的六年間,日本對俄採取的是「不接觸」政策,日俄關係不但沒有進展,與「9·11」後大國關係普遍迅速調整的態勢相比,可以說是倒退。
2006年8月3日,俄羅斯政府通過了《2007年至2015年千島群島社會經濟發展》的聯邦專項計劃,未來9年內俄政府將撥款179億盧布(1美元約合27盧布)用於開發千島群島(包括南千島群島)。 2006年9月26日,安倍晉三當選新任日本首相。12月13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上提出解決北方領土問題的新方案,即將四島按照總面積對半分,將齒舞、色丹、國後以及最大的擇捉的四分之一划歸日本,剩餘擇捉的四分之三則劃歸俄羅斯。這個折中方案是迄今最具建設性的對策。但日本官方聲稱僅為麻生個人想法,不代表政府意見;俄羅斯則不置可否,態度微妙。
時至今日,日本與俄羅斯有關「北方四島」的爭端,仍在「零公里」處沒有起步。明顯處於劣勢的日本,與「北方四島」漸行漸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8803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