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徹底的圍殲戰:40萬將士同埋一坑 結局之慘(圖/今日頭條)
長平之戰,乃是秦趙兩大強國攤牌的一場大決戰,在此之前,秦國變法,國力猛增,揮兵東向,一時間韓、趙、楚、燕、齊皆受其兵鋒禍害,到了昭襄王時,更是採用范睢之計,遠交近攻,注重殺傷六國有生力量;趙國自武靈王胡服之後,軍力強悍,奪地千里,滅國無數,力奪強齊四十多年,使之抬不起頭,在東方獲勝之後,理所當然的想與強秦碰上一碰,以決天下大勢。大戰,不可避免,於是,雙方都藉口秦攻韓成皋,將韓截為兩斷之事,為上黨的歸屬問題開戰。
趙國在此戰中失去了五十萬人命,僅剩二百四十人得以生還,秦軍則失去不少於二十萬的百戰精兵,此戰戰況之烈,情節之曲折,是人類第一場罕見戰役。雙方的兵力:秦軍全國總兵力約為60-80萬人,這也是他的國力,糧草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的一支常備軍,而攻韓不可能是其全部,各地都要有兵防守,所以其攻韓主力最多約為50萬人左右,而能同時集中出現在一地的不會超過40萬。
長平之戰,乃是秦趙兩大強國攤牌的一場大決戰。(圖/今日頭條)
趙軍其總兵力大抵與秦相當或稍遜,也有60萬人左右的兵力,除去各地守兵及防備匈奴,最多一次只能出現40多萬,而史書中都明確記載,此戰趙出兵50萬,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兵了,國家命運在此一博,雙方的命運都是如此,相對來說,秦軍更不能敗,敗則秦國危矣,楚、韓、魏、趙甚至燕、齊,都想分一杯羹。
史載這場攻防戰打了四個多月,秦軍野戰雖強於趙,但攻城時也一樣沒招,說到這倒是想起趙奢來,不知他若是在這,趙軍會不會勝?趙奢的用兵要強於廉頗,卻死得不巧,剛死不久。秦,趙都被這仗拖得精疲力盡,秦軍是想戰而不能戰,趙軍也是。於是范睢使離間計於趙王,終於使趙軍換將。趙奢,自秦變法以後第一個在野戰中擊敗過秦軍主力的將軍,號馬服君,其子趙括,襲馬服君之爵,自小便酷愛兵書,極好用兵,史載其與其父論兵,趙奢常不能及。然而趙奢卻不以為喜,有道是虎父無犬子,趙奢如此這般卻又是為何?聽其一一道來:兵者,死地也。吾每臨兵事,必戰戰驚驚,唯恐稍有差池,敗師沒將。而括易言之,不知兵之險也!若趙不用括則趙姓,用括則趙必亡。
史載這場攻防戰打了四個多月。(圖/今日頭條)
秦聞趙換將,大喜,立既以名將武安君白起為長平之戰的統帥。武安君對馬服君,這場仗已經沒有任何懸念可言。趙括年少,無有能服眾之才能和威望,又不體恤士卒,這時的趙軍士氣比起廉頗在時自不可同日而語。既便如此,只要趙軍不出,秦軍一樣無計可施,於是白起抓住了趙括好戰的特點,為其下了一個套。趙括初至長平,人頭,地形還沒弄明白,便出壘與秦戰,秦軍敗退,這是白起下的套。趙括一看:嘿,我挺厲害啊,廉頗那老東西,畏敵如虎,現下看來,所謂強秦不過如此,看來是天要成我,大運到了攔也攔不住啊?明日出動全軍與其決戰。第二天,秦軍又來挑戰,趙括出動全軍迎戰,如其所願,秦軍又敗,趙軍追擊數十里。
白起預先伏下了一支伏兵,兩萬五千人,卻是精兵。等趙軍全軍出動,營內空虛,一擁而上,奪取了長平,斷了趙軍歸路。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長平前文已述,乃是一條要道,易守難攻。秦軍聞報長平已得,迴轉身來,露出真我本色,在秦軍營壘之下大敗趙軍。有人會疑問了:為什麼這麼做呢?只要守著秦軍本營就好了嘛。不然,這時的趙軍已知被斷了後道,秦軍不主動出擊,趙軍必拚死奪回長平,就憑秦軍的兩萬多人想要守得住這三十幾萬四十萬大軍的攻擊,我看很難。白起作為一代名將,當然也想到了,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迫使敵人取守勢。於是,在秦軍強大的攻擊火力之下,歸心似箭的趙軍只好據地死守以待援兵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十萬等量級的主力被圍的情況。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圖/今日頭條)
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40萬趙軍將士同埋一坑。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結局之慘。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