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署了《蘇越友好條約》,這個條約的實質就是軍事同盟。根據條約的規定,在蘇聯遭到攻擊時,越南全力進攻敵國。在越南遭到進攻時,蘇聯也會全力夾擊敵國。這個敵國說的就是中國,但是短短一年之後,也就是1979年,中國30多萬大軍進攻越南時,蘇聯卻選擇了按兵不動。
一、中蘇邊境上的蘇聯軍隊準備不足
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訂的《蘇越友好條約》規定越南將金蘭灣租借給蘇聯使用30年,根據這個這個條約,蘇聯太平洋艦隊的一支分艦隊駐紮金蘭灣。這是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蘇聯唯一下對了的一步棋,駐紮金蘭灣既可以威脅中國的沿海城市,又可以與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爭奪影響力。1979年2月,中國的30多萬大軍開始從雲南、廣西兩個方向進攻越南。而此時的蘇聯即便想幫忙也幫不上。10年前,中蘇之間爆發了珍寶島之戰。在中蘇衝突以後,蘇聯在中國北部的邊境上共集結了79個師,共118萬人。蘇聯軍方狂妄的叫囂:「對中國進行核打擊,將中國炸回青銅時代。」而中國方面的口號是:「蘇修屯兵百萬,亡我賊心不死。」
1978年年底,中國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已經計劃準備對蘇聯動武。但是他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北方的蘇軍。當時蘇聯如果捲入戰爭,那勢必會從一場局部戰爭演變成為一場全面戰爭,甚至是核戰爭的危險。此時美國向中國透露了一個重要情報,根據美國偵查衛星和間諜傳回來的數據分析,美國推測中蘇邊境上的蘇軍數量不是很多。其中40%都是那種只有幾千人部隊的架子師,還有30%是那種只有一半兵員的部隊,只有剩餘的30%才是真正具有戰鬥力的部隊。根據美國透露的情報,中國開始調整部署,幾十萬軍隊開始向中越邊境集結。此時越南方面認為中國反擊的規模不會太大,邊境上的軍隊只有11萬。
二、蘇聯方面的運輸能力不足,短時間內無法集結大量的兵力
中國之所以能夠大規模進攻越南,完全是估計到了蘇聯方面的反應速度。此時的蘇聯和它的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一樣,已經垂垂老矣。蘇聯歐洲地區通往遠東地區大的運輸線只有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鐵路的運輸能力十分有限。1945年,蘇聯對日本作戰時,花了3個月的時間才運輸了100萬軍隊。蘇聯如果想對中國動武,估計最少也要動用200萬軍隊。這樣大規模的軍隊和戰爭物資,沒有半年以上的時間,蘇聯根本無法完成。半年時間對中國來說幹什麼都夠了,等到蘇聯反應過來,越南領導人黎筍恐怕已經在北京喝茶了。
上文所述,蘇聯當時能夠立刻動用進攻中國的軍隊最多也就30萬。這麼點軍隊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什麼也算不上,要知道,當時中國的常備軍有450萬,其中將近300萬都在北方地區布防。雖然蘇聯軍隊擁有裝備優勢,但是想以一打十,這也太不現實了。更何況,這些軍隊在威脅中國的同時,也要警惕在韓日等地駐紮的美國軍隊。蘇聯遠東地區的主要軍隊一旦捲入戰爭,依照美國以往的習慣,一定是趁你亂要你命。還有一個問題至關重要,那就是越南在蘇聯領導人的心裡究竟是什麼分量,蘇聯願不願意為越南大動干戈。
三、蘇聯的戰略重心還在歐洲
在蘇聯的戰略規劃中,越南最多算是一個牽制中國的棋子。蘇聯真正的戰略重心在歐洲,東歐各國才是蘇聯最關心的問題。就在中國同越南動武的同時,波蘭再次出現了政治改革的苗頭,這把蘇聯嚇壞了。東歐各國絕對不能出現任何的紕漏,1956年的匈牙利、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蘇聯已經兩次殘酷鎮壓東歐國家的改革運動。這幾個國家屬於蘇聯的衛星國,一旦出現了顏色革命倒向西方,那北約就會把鋼刀架在蘇聯的脖子上。勃列日涅夫是一個非常保守的領導人,他必須保住東歐8國,雖然已經有2國已經不再聽從蘇聯的指揮。
最後一點就是美國的態度,蘇聯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歐洲部分國土和東歐各國。一旦蘇聯將兵力東調對付中國,美國絕對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東歐各國也是在蘇聯的高壓之下被迫順從,如果蘇軍撤走,那東歐劇變將會提前10年出現。讓蘇聯用東歐換取越南,這樣賠本的買賣蘇聯絕對不會做。蘇聯方面也有能人,他們也推測出中國對越南的戰爭只是教訓式的,而不是滅國之戰。所以蘇聯高層命令駐紮在金蘭灣的蘇聯海軍保持中立,而中國北方的蘇聯軍隊也沒有任何動作。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