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這個國家向中國輸入大批軍火,他的日本盟友都蒙了!

二戰前後的中德關係,一直不為人熟知。作為二戰期間兩個陣營中的國家,德國曾派軍事顧問團來到中 國援助國民黨政府。當然,這種援助並非像蘇聯對中國的援助那樣是無償的。當時中國用稀有金屬等戰略物資,以及礦山開採權向德國換取工業產品和軍火,互換所 需。只不過軍火交易比較敏感,往往牽涉第三方利益。一旦時局和利益受到侵害或意識形態的影響及政權的更迭,就會出現限制或終止援助交易的可能,特別是成品 軍火和戰略物資。

「德國國防軍之父」的漢斯•馮•塞克特陸軍中將

從 1928年起,德國軍人就擔任了蔣介石的軍事總顧問一職,其中包括人稱「德國國防軍之父」的漢斯•馮•塞克特陸軍中將(Hans von Seeckt),德國裝備和德式訓練隨之而來,與之相關的軍火、重工業、生產設備製造商也紛紛與中國建立了密切的往來。從1930年開始,近十年間,先後 共有135位德國顧問在華任職。他們幫助國民黨政府訓練軍隊、採購軍火、出謀劃策。到1932年,中國依靠德國的軍事援助,軍事上已經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良 性道路。

國民黨軍隊中的德國軍事顧問

希 特勒上台後,兩國間的軍火貿易量逐年遞增,大批軍事顧問人員被派往中國。1934年,退休的德國陸軍上將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來華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 總顧問。蔣介石醉心於德國的軍事化、工業化、中央化,對領袖崇拜、個人獨裁有濃厚的興趣。蔣介石希望能從德國輸入軍隊的管理方法、先進的戰略戰法、戰術技 能,尤其是讓那種「德意志精神」能灌輸到他麾下軍隊的脊髓,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對內捍衛其統治,對外抵抗侵略。

1934年,中國與德國 在廬山簽署了著名的《合步樓協議》,中國通過德商合步樓公司(HAPRO,即「工業產品商貿公司」德文的縮寫),中國用鎢、銻、錳等戰略物資向德國換取工 業產品和軍火。除此以外,德國政府和德國國防部各還向中國提供1億馬克無限期周轉貸款,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籌建冶金、燃料、機械、電氣、化工等17個重工 業廠礦,兵工署理化研究所甚至還將在法本化學公司的協助下籌建一個芥子氣工廠。

正在對空射擊的國軍德裝師士兵

德 國迅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中國也成為德國軍火的大買主。1936年德國向中國出口的武器占其武器出口總額的28.8%,為裝備落後的中 國軍隊提供了重炮、坦克、水雷、魚雷快艇、機槍、轟炸機、鋼盔和通訊器材等一系列作戰物資。德國國防部還準備為國民政府新裝備41個師,以及徹底重新裝備 一直以來受英國控制的中國海軍。中國軍隊在1935年就得到了新制德式鋼盔,而德國軍隊在1936年才大量裝備一線部隊。

「八•一三」淞滬抗戰前夕準備開拔的中國軍隊

當時到底有多少中國軍隊接受德式訓練和裝備,查找資料都不確定。但所知道的是,在「一•二八」抗戰中,德國顧問訓練和裝備的87、88師打得威風八面。而參加「八•一三」抗戰的中國軍隊,更被日軍稱為「德國式的戰爭」。

1937年中國國民政府孔祥熙出訪時與希特勒合影

1937 年4月,民國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前往英國,參加英王喬治六世加冕典禮。孔祥熙此次歐洲之行,實際上主要是購買軍用物資。中國向捷克、波蘭,以及英國、芬 蘭、瑞典、德國都訂購了輕重武器,以及兵工材料、大小機器等,所購為數巨大。6月9日,中國代表團抵達柏林,於德國經濟部長沙赫特、空軍部長戈林、國防部 長勃洛姆堡以及希特勒本人進行了會談。德國國防部再次向中國提供1億帝國馬克貸款,用於購買德國商品,主要是武器和軍需品。中國用鎢砂、銻砂、豬鬃和生絲 (航空用)等戰略物資償還。

國民政府軍容整肅的德式方隊

中 日戰爭爆發初期,德國外交部希望採取完全中立的立場,既不得罪日本,也不疏遠中國。雖然日本駐德國大使武者小路公開要求德國採取對華軍火禁運措施,但在 1937年7月仍有7艘德國商船離開漢堡前往上海,向中國運去大批軍用物資,另有3艘商船準備起航。為穩住日本政府,德國外交部在7月25日謊稱已對中國 實施軍火禁運,德國駐日武官奧特同時指責日本在華北的行動嚴重影響了德中經濟關係。

希特勒認為,派人幫助中國實現工業化後中國就可以幫助納粹德國進攻蘇聯

由 於害怕蘇聯恢復對華影響,德國的對日態度逐漸變得生硬。希特勒在7月28日指示駐日大使狄克遜,要求他設法通過外交途徑阻止日本把中日衝突升級為戰爭。德 國外交部要求狄克遜向日本政府表明,日本企圖利用反共產國際協定來為其進犯中國找一個體面的藉口是不合適的。德國認為「日本(對中國的)進犯違背反共產國 際協定精神,妨礙中國穩定,促使共產主義在中國蔓延,並最終使中國投入蘇聯的懷抱」。同時表示拒絕終止對華軍火輸出,拒絕召回在華軍事顧問。

8 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尤其使德國震驚,衝擊了德國外交部中對中日戰爭採取中立態度的傳統勢力。1937年10月中旬,戈林和里賓特洛甫要求 德國國防部終止向中國供應軍火,並要求外交部採取鮮明的親日立場。這一要求引起了國防部和外交部的強烈不滿。德國一旦調整其東亞政策,就將在中國失去許多 重要的經濟利益,而日本方面卻不能保證德國在華貿易的優勢。在這樣的考慮下,戈林改變了立場,指示德國供應商可以繼續向中國提供軍火,但需由丹麥貨船運 送,並通過新加坡的一家英國公司中轉。

武漢會戰期間,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已經在為捍衛中國領空與日軍交戰

1938 年2月,希特勒公開宣布承認「滿洲國」,並斷絕對華武器裝備的交易。當武漢會戰打得正激烈時,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向中國外交部正式提出,召回德國在華的軍 事顧問。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在德國顧問團中引起強烈不滿,顧問團團長法肯豪森將軍帶頭向柏林提出,願以個人名義留下,繼續為中國抗戰服務。但希特勒的態度非 常強硬,警告法肯豪森等人,如不遵命按期回國,他們在國內的家屬財產等,將面臨嚴重後果。

蘇聯志願飛行員在中國直接參加對日作戰,許多志願隊員喋血長空、埋骨他鄉

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大多數成員被迫於6月底離華回國;7月8日,法肯豪森將軍被迫離開中國,同時撤離還有在華軍事顧問團20多名剩餘顧問人員。

德 國向中國提供的軍火援助陸陸續續一直持續到1938年底。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德國對華軍火援助徹底終止。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12月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1941年12月9日,中國正式對日宣戰,10日又對德、意宣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840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