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秦朝崩塌之初,陳勝曾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英雄感嘆,最終揭竿起義,成為當時起義第一人,雖最終失敗,可他平民出身卻被司馬遷寫進《史記》,而且還是專門記錄諸侯勛貴的題材「世家」中(詳細見《陳涉世家》),可見其事跡影響之深。陳勝是白手起家的其中一位,那歷史上還有影響更深的白手起家並成功之人嗎?答案無疑是有的,今天,要講的就是更具傳奇色彩的一位——明太祖朱元璋。
(圖)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明朝最有名的皇帝。然而,一位建國皇帝,並不是什麼土豪富紳出身,而且甚至還當過乞丐!一個乞丐翻身做皇帝,恍如做夢,實在是無法想像,可偏偏就讓朱元璋做到了。
朱元璋生於元朝末期的一個貧困家庭,也叫朱重八,世代都是普通農民,而且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由於家裡特別貧困,他的兄弟姐妹除了老大和自己外,其餘都送人撫養。也就因為貧困,他從小沒得讀書只能靠替地主放牛為生。
當時蒙古人統治中原,極其腐敗,把人分成四等,而南方的漢人無疑是最低等的,不僅賦稅徭役繁重,而且生命輕如芥草,可以被蒙古人肆意殺害而蒙古人卻幾乎不受懲罰。就因為如此的統治,才讓元朝活不過百年。恰逢遇上饑荒瘟疫等原因,父母兄長病亡,朱元璋只好剃度出家乞求活命。可老天爺就是愛開玩笑,做了幾十天和尚就被掃地出門,淪為乞丐。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許多苦難的百姓都不得不造反起義,而朱元璋此時做了人生重要的一個選擇,就是加入反元義軍。
在此前流浪的日子裡,朱元璋見識了人世百態,既設身處地感受到生活的艱辛也領略到起義軍的政治宣傳,對他的一生影響深遠。由於朱元璋見識頗深,又精明能幹,很快得到了軍隊的讚譽以及當時軍隊首領郭子興的提拔,人生開始走向上坡路。他此時正式改名朱元璋。
(圖)元末各地的農民起義路線圖
慢慢地,朱元璋發現了當時自己所處的紅巾軍內部的矛盾,開始自創一家,並且逐漸結識徐達、郭英、李善長、朱升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成了明朝的開國元勛。隨著朱元璋開始擁有一定的兵力,他接受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步策略,正式開始奪取天下的戰略。
第一步,就是高築牆。朱元璋在和州積極籌謀軍隊,並且善於安撫民心,短短几年就獲得了十萬兵力。然而,雖有兵力,可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此時,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出場了,那就是歷史有名的謀臣劉基。
第二步,廣積糧。朱元璋聽從劉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建議,一步一步地積累力量。由於軍隊中糧食幾乎是最重要的,而朱元璋軍隊中的糧食一開始都是打仗強行徵收的,與他安撫民心的的願望不一致。當時強征是迫不得已,但如今已有一席之地,欲奪天下,必先獲民心。於是,朱元璋大力推行軍隊屯田,讓諸將都參與勞作,同時大修水利、減輕百姓賦稅,並且大力整治官吏不良之風,不出幾年,軍糧十分充足。而且朱元璋廣泛招攏謀士,表達出自己創建新王朝的決心。
第三步,緩稱王。朱元璋以應天府為根據地,當時還有幾股強大的軍事力量,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他們都幾乎各自稱王,逐漸失去民心。朱元璋決定採取逐一擊破的方法,首先擊敗陳友諒這個大敵,之後逐漸消滅張士誠、方國珍等,最後擊敗蒙古人,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王朝!
(圖)朱元璋北上滅元圖
建國以後,朱元璋大封功臣,並且採取許多安民的措施,讓一個飽受戰亂的中華大地逐漸恢復元氣,社會生產不斷發展,史稱「洪武之治」。當然,這是朱元璋好的一面,畢竟人無完人,他也會犯錯,他生性多疑,後期為了大明江山永久安定而大殺功臣也成為了歷史的一個重大教訓,文章此處不細說。
重新翻看朱元璋的成長歷史,莫不讓人心中激昂澎湃,小小麻雀飛上枝頭變鳳凰,最後權傾天下,名流千古。世上就是總有那麼一些人,讓人們時刻記住,告訴世人出身不好可以奮鬥,說不定夢想就實現了。但是不努力,一切話語都是白費。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