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5萬中國軍隊,究竟為什麼要從韓國首都漢城撤退?

前一段時間有個網絡段子曾經流行一時,具體是一位中國老人和韓國女海關的對話。這這段子並非虛構,而是真實的歷史。1951年1月,10多萬中國軍隊占領了韓國首都漢城。但是僅僅兩個月之後,中國軍隊就選擇從這座首都撤退,究竟是什麼讓中國軍隊出現了大踏步撤退。

一、中國軍隊的後勤準備不足,士兵們久戰疲憊

中 國軍隊於1950年10月,正式決定加入韓戰。但是這個決定是十分倉促的,全國幾乎沒有一點準備。1950年年初,解放軍的總兵力達到了600餘萬。 當時蔣介石已經敗退至台灣,在中國大陸上已經不會再有強大的敵對武裝。因此中央決定大規模裁軍,計劃一次性裁軍200萬,將軍隊數量控制在400萬以內。 很多士兵已經復員回家,軍官們也專業到了地方,中國正準備進行恢復經濟的建設。6月25日,朝鮮的金日成在沒有通知中國和蘇聯的情況下,命令軍隊越過三八 線主動向韓國發起了進攻。這讓中國方面措手不及,為了以防萬一,中國增派了中朝邊境的駐軍。

朝 鮮軍隊先勝後敗,聯合國軍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在仁川登陸,上演了韓戰的第一次大逆轉。朝鮮軍隊兵敗如山倒,被俘者超過10萬人。金日成逃至中朝邊境的 山區時,身邊只剩下了不到2000人。而聯合國軍也推進到了鴨綠江邊,中國領導人認為美國有從東北入侵中國的可能,因此中國決定派出軍隊抗擊美國。由於部 隊很多已經解散,此時又被迫緊急召回,已經在地方工作的軍官們也再次穿上軍裝。但是這次出兵事先是沒有任何準備的,將士們在裝備、物資等等各方面都不足。 從南方調往朝鮮的軍隊甚至還穿著夏裝,後勤部門準備的棉衣只能供給三分之一的士兵。

不 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軍隊仍然打出了中國的軍威國威。1950年10月,中國軍隊進入朝鮮以後連戰連捷,無論是美軍還是英軍,誰擋路攻誰。韓國軍隊 就算了,它檔次不夠。1951年1月,10多萬中國軍隊占領了韓國首都漢城,上演了韓戰的第二次大逆轉。在悠久的歷史中,中國軍隊不止一次進入了平 壤,但是進入漢城這還是第一次。此次打出了中國軍隊前所未有的尊嚴,但與此同時,中國軍隊也成了強弩之末。2個多月來,中國軍隊沒有進行任何休整,將士們 已經疲憊不堪。在後勤上問題更大,此時不僅在糧食供應上出現了問題,就連作戰必須的槍枝彈藥也明顯不足。

二、聯合國軍穩住陣腳以後開始反擊,中國軍隊最後選擇撤退

中 國進入漢城時幾乎沒有遇到抵抗,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命令各路軍隊火速撤退。撤退的幅度相當大,甚至已經撤到了三七線附近。不過他們沒有選擇繼續撤退,麥 克阿瑟正在集結兵力準備反擊。東線的中國軍隊最先頂不住了,聯合國軍在空軍和密集炮火的支援下,開始了全面反擊。中國軍隊的38軍和50軍在節節阻擊以 後,準備撤過漢江。38軍112師335團團長范天恩在陣地上苦苦血戰了8天之久,後來范將軍被日本寫進了教科書,表示這是中共的一員虎將。此時中國軍隊 的糧食早已經用盡,將士們只能扒開厚厚的積雪,靠草根充飢。

聯 合國軍依靠空軍優勢,在西線也開始進攻中國軍隊。在重武器方面,中美軍隊的差距是巨大的。血戰了6天以後,西線的39軍也頂不住了。1951年2月17 日,中國軍隊正式撤過漢江。不得不說,中國軍隊真是命大。就在中國軍隊撤退的第二天,漢江的冰面解凍。如果中國軍隊晚走一天,那麼後果不堪設想。當時漢江 大橋已經被炸毀,在零下30多度的冬天,中國軍隊根本不可能游回對岸。對此也只能用「天佑中華」來形容,如果漢江早一天解凍,那38軍、38軍、50軍的 命運可想而知,38軍「萬歲軍」的稱號也將成為虛擬的歷史。

當 時志願軍司令彭德懷有自己的打算,志願軍撤退是肯定的。但是撤退的速度不能太快,撤退的距離也不能太遠,否則將會嚴重影響士氣。3月9日,彭德懷命令中國 軍隊從漢城撤退。所有軍隊全部退守到三八線以北,也就是之前的朝韓國界。與此同時,中央軍委做出來一系列的決定,命令:第19兵團立刻開赴朝鮮前線,第3 兵團的3個軍也準備進入朝鮮作戰。由於西線的兵力薄弱,此次中央軍委在西線增加了5.7萬軍隊。從蘇聯緊急購買的17000輛汽車全部調往朝鮮,全國的高 炮也幾乎全部調往的朝鮮。截止當年4月,韓戰正式進入了第三階段,也是交戰規模最大的階段。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7224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