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為什麼一槍不發丟掉東三省?

「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人一萬大軍一周之內控制遼吉,四個月控制東三省。張學良駐紮關外的東北軍19萬人一槍不發,放棄抵抗,全部進入關內。東三省的丟失,後果是嚴重的。一是助長了日本軍方的囂張氣焰,認為中國軍隊不過如此,中國人不敢抵抗,於是有了占領中國全境,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二是東三省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塊重要跳板,及彈藥糧食補給的大後方,給日本的侵略戰爭帶來巨大的便利。

張學良為什麼放棄抵抗?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連篇累贅的分析,愛好歷史的網友也在網上展開了大討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認為是蔣介石命令他不准抵抗,還有一種是他自動放棄抵抗。

堅持第一種觀點的理由是:一者,蔣介石是當時國民政府的統帥。國民政府經過北伐戰爭,又經過中原大戰後,對盤踞在中國的舊軍閥進行過兩次清洗,基本上實現了蔣介石獨大的格局,各地的軍閥都聽從蔣介石的命令,張學良也不例外。再者,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准抵抗這件事是千真萬確的,現在有很多回憶錄,包括張學良自己的回憶錄都有提及蔣對其的禁令。比如張學良機要秘書的郭維城就回憶:「九·一八事變當時,張學良將軍在北平,一夜之間十幾次電南京蔣介石請示,南京方面卻若無其事地十幾次復電不准抵抗,把槍架起來,把倉庫鎖起來,一律點交日軍。」

堅持第二種觀點的理由是:不錯,蔣介石確實清掃了為數不少的舊軍閥,如第一輪北伐戰中的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以及第二輪的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但是恰恰相反,張學良並沒有清掃。而且正是張學良在中原大戰中提兵入關對蔣介石的支持,蔣介石才打贏了這一仗。大戰結束後,張學良被蔣封為海陸空副總司令,除東三省外,還在關內給了他好幾塊地方,允許他高度自治。也就是說,就算蔣介石有命令,張學良也可以不聽他的。二是現在所依據的蔣介石曾命令張學良不准抵抗的個人回憶錄,基本上都是張學良或者他曾經的秘書幕僚們寫的,不足為憑。蔣介石究竟發沒發過電報命令張放棄抵抗;或者雖然發過,但並非一天之內發十幾封;或者發了電報,但並非讓他不抵抗,而是「力避衝突」。這都是疑問。

這兩種觀點在網上互相牴牾,並由此開展了對張、蔣的道德審判,誰是漢奸?誰是千古罪人?進而發展到誰該對日本侵略中國負責?

歷史並不是非此即彼,並不是非黑即白,肯定的複雜的。而且我們分析歷史人物,必須回到當時的場景,甚至回到歷史人物的內心,才能夠對歷史事件的真相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把握。

當時的場景是什麼,從甲午海戰開始,日本人都一直在尋釁滋事,侵略中國,後來還和沙俄在東北打了一仗。但要說日本想全面占有中國,誰也不相信。再加上日本國內也分為幾派,主張發動大戰的鷹派並不占優勢,所以,誰也不會預料到日本人會占領東三省,以及後續的大規模侵華。

九一八之後,張學良是怎麼想的?他想不想抵抗?想抵抗絕對是毋庸置疑的。為什麼?一是日本人和他有殺父之仇,二是東北是他的根據地,根據地要失去了,他就沒根了。那為什麼竟不放一槍就撤退呢?會不會與蔣介石要求他不准惹事,「攘外必先安內」有關?這是肯定的。

那麼,蔣介石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那時候蔣介石還沒有做好和日本人大戰的準備,而且他正手忙交亂著。南邊有胡漢民和他分庭抗禮,西南有雲貴川軍閥虎視眈眈,西北有朱毛紅軍「死灰復燃」……那時候,他已經經過了北伐戰爭和中原大戰,如果再把這些政治勢力解決掉,他統一全國的夢想就實現了。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別去惹日本人,把國內的問題解決了,回頭再收拾日本人。這在他看來,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所以,鑒於這種情況,蔣介石很可能向張發布的命令是讓他一定要「力避衝突」。不抵抗是有地域限制的,就是絕不能讓日本人占了錦州,更不能把日本人引入關內。免得日本人攪了他正在清理國內剩餘敵對勢力這個大局。

張學良為什麼又不抵抗呢?咱們也得從張學良身上來分析。張學良首先是一個軍閥。對於軍閥來說,軍隊就是他的本錢。他可不想把抗戰變成只是他東北軍的事情。日本人那麼兇殘,如果在和日本人打仗的時候,把他的東北軍耗光了,那他還有什麼本錢在中國立足。地盤失去了可以奪回來,有生力量失去了,他就成光杆司令了。所以,他雖然想打日本報仇,但權衡利弊,他肯定是選擇保存實力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學良和蔣介石雖然出發點不同,做法卻是完全一致的。

那兩個人什麼時候開始有了不同呢?就是蔣介石給了張學良「力避衝突」的底線,不能讓日本人突破錦州。如果突破了呢?那肯定就得打了。但是這話卻讓張學良很不舒服。不准突破錦州,意思就是說,戰火只能在他的東三省打,不能打到蔣介石的地盤上去。這樣一來,抗戰還只是他張學良的事。所以,張學良不但放棄錦州,乾脆就退入關內。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抗戰變成大家的事。

但是退入關內後,張學良的心情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是全國人民都在聲討他不抵抗,這讓他心靈承受了巨大的折磨。二是軍隊拉入關內後,依然沒有把抗戰變成老蔣的事情,老蔣還要打他的內戰,而且蔣介石還讓他也去打共產黨。連打了幾仗,都輸了。如果這樣一直打下去,很可能會把他的幾十萬大軍耗光。他幾十萬大軍沒和日本人拼光,最後和共產黨拼光了!漢奸的名聲背了,軍隊也沒有保住,想想那時候的張學良,心情絕對是非常荒涼了。

所以,最後他和楊虎城聯合起來,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蔣抗日。「西安事變」的結果,張學良仍然沒有保住他的軍隊,但是,至少他實現了一個目的,抗戰,不再是他張學良一個人的事,而同時成了蔣介石、成了全國人民的事!此後,張學良一生的心情都相當的好,最後活到了101歲。

不管張學良的動機怎麼樣。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張學良發動的「西安事變」是千秋功德,張學良也值得我們稱他為「用特殊方式」抗戰的民族英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706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