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十三翼之戰慘敗 部眾被敵軍扔進70口油鍋之中

成吉思汗,在其征戰生涯中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他的大纛指引之下,蒙古鐵騎橫掃四方,幾乎讓整個歐亞大陸都臣服在他的馬蹄之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代天驕」,其實也有「敗走麥城」的時候,當然是在他年輕的時候。

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原本是蒙古草原上尼侖部族的首領。但是由於被仇人陷害,也速該誤食毒酒不幸英年早逝,結果原本強大的尼侖部族很快就分崩離析。不僅泰赤烏部獨立而去,就是成吉思汗本身所屬的孛爾斤只部也紛紛拋棄年幼的成吉思汗加入到其他部落。好在成吉思汗有一位偉大的母親訶額侖,以及一幫手足情深的兄弟,還有一群意氣相投的朋友。在他們的輔佐和幫助下,成吉思汗重整了孛爾斤只部,而且日益強大。就在孛爾斤只部落日益恢復元氣的時候,成吉思汗迎娶了自己的未婚妻孛兒帖。

成吉思汗迎娶草原美女孛兒帖的消息不脛而走,草原上其他部族的首領或者祝福,比如克烈部的王罕。但是更多人的是羨慕嫉妒恨,其中最為「惱怒」的是蔑爾乞部的首領脫離托阿。因為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倫原本是他弟弟赤烈都的妻子,在迎娶的途中被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利用「搶親」的手段給奪走了。其實,「搶親」之事在當時的蒙古草原極為普遍,脫離托阿的「惱怒」只不過是以為弟弟報「奪妻之恨」仇的名義,去攻擊一個正在興旺的部落,並掠奪這個部落的財富。果然,蔑爾乞部落的襲擊取得了效果,成吉思汗和他的部分部眾落荒而逃,很多婦女和牲畜都被蔑爾乞部落所掠奪,其中就包括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兒帖和他的庶母。

為了報復蔑爾乞部落的襲擊,也為了奪回自己的妻子。成吉思汗向自己父親的好友克烈部的王罕,以及自己的「安達」札達剌惕的札木合,發出求援的信函。由於蔑爾乞部是蒙古草原上實力相當強大的一個部落,所以成吉思汗雖然促成了三個部落的聯合,但是卻沒有一擊致命的把握。於是,他們只能秣兵歷馬,等待時機。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成吉思汗等人的聯軍對於蔑爾乞部終於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於是他們分兵三路,向蔑爾乞部發起了攻擊。戰爭進行的及其順利,蔑爾乞部在三個部落的聯合打擊下覆滅了。成吉思汗不僅順利的奪回了妻子孛兒帖,更在這次戰爭中實力大為增長。

由於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所以各個部落之間並並沒有固定的疆域,經常會有兩個不同的部落在一處水草肥美的地方共同放牧生活。如果是兩個關係和睦的部落,不僅會在生活上相互照顧,同樣也會共同抵禦強敵。在剿滅了蔑爾乞部之後,成吉思汗和札木合這對「安達」,就率領這各自的部落,共同生活和放牧。不過在這種表面和睦之下是各種暗流涌動,札木合自認為札達剌惕部勢力強大,與成吉思汗的孛爾斤只部在一起,其實將成吉思汗佑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成吉思汗雖然明白自己的處境,也需要札木合提供的佑護,但是不甘居人下的他以及他手下的年輕將領們開始不斷進行各種活動。成吉思汗將從戰爭中奪取的財物分發給自己的部屬,自己儘量不拿或少要,這樣讓自己部族的人對他死心塌地的跟從。同時,以木華黎、博爾朮、博爾忽、赤老溫等蒙古草原上的一代俊傑到處散播成吉思汗的美名,幫他招攬各處的牧民。尤其是木華黎,到處宣揚成吉思汗和札木合結拜「安達」的地方,是成吉思汗祖父忽圖剌被推舉為尼侖部族合罕的地方。在那個時代,對「長生天」充滿敬畏的草原人民,特別相信「神靈」和天意。所以,這個木華黎編撰的「傳說」很快就在草原開始傳播,不斷有人開始投奔成吉思汗,甚至包括札木合的部屬。

原本認為自己才是蒙古草原「霸主」不二人選的札木合,面對成吉思汗與日俱增的威望,還有不斷增長的部眾,逐漸心生怨念。最終,心存芥蒂的成吉思汗和札木合,帶領各自的部屬分道揚鑣。但是,就在分手之際,原本歸屬札木合的一些小部落轉投了成吉思汗。原本就是不歡而散,這下更讓心胸狹窄的札木合怒不可遏,在心中埋下了對成吉思汗的仇恨。這種仇恨,只需要一個導火索,就會衍變成一場戰爭,一場爭奪蒙古「霸主」地位的戰爭。

讓人想像不到的是,這個導火索不僅來的快,而且是札木合的弟弟塔合察兒。這個生性莽撞,又飛揚跋扈的傢伙,知道自己的哥哥對成吉思汗心存不滿,所以就經常帶領部屬去成吉思汗部族放牧的地方搗亂。結果,在一次偷馬的時候,被成吉思汗的遠房叔叔拙赤發現,並一箭射死了塔合察兒。一直在尋找機會,對成吉思汗開戰的札木合,立即以為弟報仇的名義,集結了十三個部族的人馬,其中還包括了成吉思汗的世仇泰赤烏部和塔塔爾部落。十三個部落共有人馬三萬餘人,札木合將這三萬人分成十三路,向成吉思汗的部族殺去。

面對強敵,成吉思汗手下的少壯派將軍們卻群情激奮,大將阿勒壇聲稱要用自己的寶刀砍掉札木合的腦袋,成吉思汗的弟弟別勒古台也在宣揚與札木合拼個你死我活。但是成吉思卻深感憂慮,雖然他的部族也有三萬人之多,但是這些人很多事未經戰事的普通牧民,札木合的三萬人卻是各部族挑選出的久經沙場的戰士。同時,這是他作為部族首領以來,第一次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也是第一次指揮如此眾多的人馬作戰,他沒有任何經驗。但是,擺在他面前的只有迎敵這一條路,因為不論時撤退還是搬請援兵都已經感來不及了。對於獲勝沒有任何的把握,所以成吉思汗愁眉不展。關鍵時刻,還是大將速不台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將主戰場選在答蘭巴勒主惕。因為這個地方距離哲列谷很近,一旦成吉思汗作戰不利,可以將大軍撤到山谷中。然後在利用狹隘的谷口進行防禦,就可以保證孛爾斤只部落的有生力量,以圖日後的發展。

速不台的建議讓成吉思汗找到了立於不敗之地的辦法,於是將部屬也分成十三翼,準備營擊札木合的進攻。這十三翼的劃分大致如下:第一翼是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統領的親族、屬民、養子和屬於她個人所有的奴僕;第二翼是鐵木真直屬的部眾,包括他的護衛軍,是全軍的主力;第三翼至第十一翼都是孛爾斤只貴族所率領的族人和屬民,第十二、十三翼來自附屬蒙古的其他支系。另外命令大將博爾朮和者勒蔑,先將部族中的老弱病幼先轉移到哲列山谷之中。

經過漫長夜晚的等待,蒙古各部之間的慘烈廝殺就要開始了。成吉思汗命令各部以他的白色大纛為依據,大纛進則進,大纛退則退。成吉思汗的命令剛剛下達後不久,札木合聯軍就開始發起猛烈的進攻。札木合聯軍的前鋒是由兀魯兀惕部和忙忽惕部兩部組成,這兩個在草原上以能征慣戰著稱的部落,在他們的首領主兒扯歹和忽亦來的帶領下,像無法束縛的猛獸一樣撞向了成吉思汗的大軍。成吉思汗指揮著博爾忽、赤老溫、木華黎、速不台等大將帶領部眾頑強的抵抗著敵人的攻擊。原本寂靜的草原瞬間喊殺聲四起,戰馬的嘶鳴和鑾鈴響徹天際。開戰之初,成吉思汗依靠手下大將的勇武與札木合的聯軍打的難分高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成吉思汗部下缺少實戰經驗的弊端逐漸暴露,在札木合聯軍的衝擊下,陣型變的混亂,射出去的弓箭不見了準頭,握著馬刀的手也開始顫抖。

看到局勢危險,成吉思汗希望身先士卒重振不斷下降的士氣,鼓舞他們作戰的勇氣。於是,他催動自己的戰馬沖在了陣前。成吉思汗的英勇無畏,鼓舞了部族的戰士,再次激發了高昂的鬥志,死命的抵擋札木合的聯軍。成吉思汗在陣前的衝殺,很快就被札木合的聯軍認出,於是調來了泰赤烏部的神箭手只兒豁阿歹,準備射殺成吉思汗。或許是成吉思汗命不該絕,擁有百步穿楊技能的只兒豁阿歹沒能射中成吉思汗,只是射中了他的戰馬。成吉思汗乘坐的是一批寶馬良駒,雖然身體中箭,但是沒有將成吉思汗掀落馬下,而是忍著傷痛轉頭就跑。戰馬戶主心切的轉身,結果成吉思汗的白色大纛也隨著開始向後撤退。根據戰前的指令,「大纛退則退」,成吉思汗部族的戰士們也開始隨著撤退。結果,札木合聯軍乘機掩殺,孛爾斤只部死傷慘重,退入了山谷。依靠博爾朮等大將的在山口的死命抵抗,終於沒有讓札木合聯軍衝進山谷。

戰場上的大獲全勝,讓札木合得意忘形。為了顯示武力,對各個小部落威懾,也為了打擊成吉思汗的士氣。札木合命令部下生起篝火,並且埋下70口大鍋,然後將俘虜的成吉思汗部下扒光衣服扔進大鍋。俘虜們在滾燙的開水中,發出撕心裂肺的慘叫,讓札木合新自以為達到目的,發出了狂妄的笑聲。但是很多部族卻對札木合殘忍的做法心存不滿,聯軍內部的分歧開始產生。而一些部族的戰士也對札木合的做法十分痛恨,於是陣前倒戈,進入山谷向成吉思汗投誠。其中,就包括在作戰中射傷成吉思汗戰馬的只兒豁阿歹。在得到這位神箭手後,成吉思汗大喜過望,不僅不怪罪在戰場射殺自己的戰馬造成了全軍的潰敗,還給他賜予了一個新的名字「哲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6881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