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滿清王朝與西方國家的一次正式較量,結果證明塞外彪悍的騎兵抵擋不住近代社會的堅船利炮,還停留在中世紀的戰術戰法更是無異於自殺。此次戰爭清軍大敗虧輸,從裝備不如人到戰術不如人,最後發現就連思想和見識也與西方國家相差甚遠。最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道光皇帝在戰爭爆發以後,連續問出了3個白痴一樣的問題。
一、鴉片戰爭為什麼會出現?
鴉片貿易早在雍正時期就出現了,不過那個時候的走私量一共也就100、200箱,雖然也有一些人吸食,但只要還是用於藥材的製作。當時清朝的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品十分暢銷,茶葉已經和咖啡一樣成為西方國家的必需品。而英國向中國輸入的紡織品銷路很差,排除的數量還不夠輸運的路費。英國每年需要給清朝300多萬兩銀子,這是大英帝國所不能容忍的。鴉片貿易的擴大化是在乾隆末期,乾隆59年,英國每年走私到清朝的鴉片超過了2000箱,。到了1838年,乾隆的孫子道光皇帝在位時,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40000箱。清朝每年為了這些鴉片付出的白銀在1000萬兩以上,這幾乎相當於清朝每年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嚴重的財政赤字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多,致使道光皇帝開始進行禁菸。首先他派遣了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菸,林則徐到任以後辦事效率很快,將收繳的20000多箱鴉片全部銷毀。但是鴉片貿易並沒有終止,雖然廣東地區已經無法進行,但是福建、浙江一帶的走私又猖獗起來。當時英國一直希望能夠與中國進行商業貿易,但是清朝的閉關政策讓英國人無處下手。此次清朝更是完全不懂國際法規處理了鴉片問題,這給英國發動戰爭的理由。英國人之所以要發動戰爭,首先是為了更多的利益;其次是為了對清朝的蠻橫進行報復。
二、清朝皇帝的三個白痴問題
在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朝的大小官員對西方並沒有明確的認識,就連以開明著稱的林則徐也因為「英國人的腿不能彎曲。」在大清官員的眼裡英國只不過是一個不知在何處的小國,與大清開戰真是不知死活。但是戰爭開始以後,無論是滿洲八旗還是綠營士兵全部敗下陣來。北京的道光皇帝甚至不知道對手是誰,他曾經在奏摺批語中向前線的將領奕山一連詢問了三個問題:「該女主年甫二十二歲,何以被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從這裡不僅僅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對於世界政治的無知,更重要的是體現出這個王朝在思想上與世界的差距。當時的西方英、法、比利時等國早已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通過各種法律完善了國內的制度。而當時的中國還是君主獨裁的沒落王朝,在這方面清朝與西方的差距太大太大。
在鴉片戰爭中,前線的清朝將領想出了一些列的花招,從仿照「火燒赤壁」去引燃英國軍艦,到使用糞車衝擊英國陸軍,真是花樣繁多。但是最後被英軍打得大敗虧輸,總督、提督、總兵這樣的高級官員都損失了好幾位。英軍進入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威脅了清朝大運河的運輸。這下子北京的那群君臣再也坐不住了,立刻開始與英軍談判,再然後就簽訂了《南京條約》。安心下來的道光皇帝又開始向群臣問問題了,道光皇帝首先發話:「聽說英國距離我們有九萬里,它到底在哪?究竟該國地方周圍幾許?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與俄羅斯是否接壤?」
沒有人回答他,因為大殿上的群臣也不知道。其實早在明朝後期,很多明朝人就已經知道了世界主要國家的大概位置。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時,向明朝的萬曆皇帝呈上了《坤輿萬國全圖》,明朝也根據這幅圖繪製出了很多仿製品。在明朝末期已經有很多人看到這幅圖,那可是在17世紀初。然而到了19世紀中期,作為清朝最高統治者的道光皇帝卻還再問英國的位置。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鴉片戰爭的教訓並沒有打醒這個帝國;鴉片戰爭以後,清朝還是那樣的一如既往、沒有任何的改變。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開進了北京城,並且火燒圓明園之後,清朝的高層才開始有了那麼一絲覺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670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