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多鐸,大清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多鐸生於1614年二月初九,也就是萬曆四十二年,是努爾哈赤最年幼的嫡子,大福晉阿巴亥所出的第三子,兄弟中排行十五。作為努爾哈赤最心愛的老兒子,自幼恃寵而驕是可想而知的。

同多爾袞一樣,多鐸短暫的三十六年人生大半是在戰場上度過的,乾隆給他的評語也恰如其分,清朝入關多鐸「實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

所以人們對於相傳豫親王府前的石獅是臥著的解釋是多鐸鞍馬勞頓,回了家就該好好歇息了,這也是清廷對於多鐸屢立戰功的特殊恩榮。

但是這個清朝開國第一戰將並不象他的兄長多爾袞那樣百戰百勝,卻是經歷了一番坎坷和挫折。作為努爾哈赤的嫡出麼子,多鐸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他六歲被封為和碩額真,十二歲成為正黃旗旗主,領有十五牛錄。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按照女真族未分家幼子享有繼承權的習俗將努爾哈赤領有的十五牛錄分給多鐸,在改換旗號後,多鐸所領的正白旗是八旗中最強大精銳的一旗。

多鐸從小也是聰明伶俐,努爾哈赤生前尤為寵愛這個幼子,同時也因為游牧民族的習俗,未分家的幼子稱為守灶兒子,有權繼承父親所有遺產,因此多鐸從小的政治地位就相當高。

天命五年三月,努爾哈赤廢太子代善,宣布八王議政制度,當時年僅六歲的多鐸和八歲的多爾袞被和立為和碩額真,名列四大貝勒,德格類,濟爾哈朗和阿濟格之後,成為滿州地位最高的大貝勒之一,而其他戰功赫赫的兄長們和侄子們反而沒有這樣的政治地位,可見阿巴亥母子受寵的程度了。

天命九年的元旦朝賀禮,這時朝賀汗王的列次是很能體現政治地位的。 當時未滿十歲的多鐸排名第七,隨班朝賀大汗,如果排除蒙古來的台吉不算。

在貴族中,多鐸是第六個單獨朝賀努爾哈赤的,僅次於四大貝勒和阿濟格之後,比德格類,濟爾哈朗還要靠前,而岳托和杜度並列朝賀,可見多鐸的地位之高了。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把親將的兩黃旗大部分人馬撥出,分授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兄弟三人各得15牛錄,多鐸更被立為正黃旗旗主貝勒,領有全旗。

從以上總總來看,由於小小年紀就因為備受努爾哈赤的寵愛甚至溺愛,自幼年起多鐸的政治地位在滿州貴族裡已經相當高了,這也養成了他任性,恃寵而驕的個性,據說努爾哈赤對他的兩字斷語是莽撞。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多鐸兄弟的保護人和父親努爾哈赤病逝,母親在幾個時辰後被逼生殉,這時多鐸年僅十二歲半,本身正處於少年的敏感反叛期,加上一夜之間遭受父喪母亡的巨大打擊。

從地位優越的旗主貝勒到孤弱無依的弱主,對多鐸年幼的心靈的巨大刺激是可想而知的,從而影響了他一生的性格行事。 自此多鐸變得憤世嫉俗,行為任性乖張。

與他的哥哥多爾袞的謹慎理智善於自處不同,年幼一歲半的多鐸對於這個重大的打擊,和自己政治地位的降低,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周遭生存環境的險惡。

或者他是意識到了卻是根本不在乎,把滿腔的怨氣以叛逆的方式發泄出來,乾脆以小賣小,行為任性乖張甚至荒唐。他對皇太極的諸多籠絡並不買帳,皇太極喜歡的人他嗤之以鼻,皇太極厭惡的人他卻偏偏喜歡親近交往。

元旦朝賀的時候,唯獨多鐸進獻給皇太極以劣馬作為賀禮就是例證。被指責時推說是鬧著玩,哈哈一笑了事。

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二十二歲的多鐸並無大功,竟也得到和碩豫親王的爵封,還讓他掌管禮部。皇太極對他特殊提拔培養,他卻不買帳,皇太極喜歡的有功之人,他反感;皇太極所深惡痛絕的背叛之人,他反加以同情,處處跟這位汗兄唱反調。

因為阿巴亥臨死前的關照,也因為多鐸是努爾哈赤最小的嫡子並深受寵愛,為了體現仁君友愛兄弟的大度,皇太極對多鐸的種種觸犯他的舉動都強自容忍,但到了崇德年間,還是對多鐸以政治打壓和迫害。

除了不能容忍多鐸的乖張不敬外,還為了分化多爾袞三兄弟的感情。可以想像的到,以多鐸的個性,對於多爾袞處處唯皇太極之命是從是很不滿的。

電視里也有這方面的表現。 雖然在很多小事上多鐸的確荒唐任性,然而每當牽涉到三兄弟的切身利益時,他還是站在多爾袞這一邊的,也只有這個兄長的話他還能聽得進去,多鐸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言行都可以看出受多爾袞的影響很深。

天聰二年(1628)二月,15歲半的多爾袞與14歲的多鐸從後金汗皇太極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獲敖木倫(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眾萬餘,以功賜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統帥),封固山貝勒。

其後所獲「睿親王」的字義也是由此而來。而14歲的多鐸初次從征,因功受封『額爾克楚呼爾『。(滿語為勇敢之意) 其後受封「豫親王」的「豫」字就是從「勇」字上轉音來的。

多鐸第一次正式娶妻就引來軒然大波,害得他的同母長兄阿濟格失去了旗主貝勒的地位,這在後金後還是第一次。

多鐸在天聰二年已經十四歲了,按滿人虛歲十二,三就娶親的年紀,已經是晚婚了。他想娶的正福晉不是孝端的妹妹,而是親舅舅阿布泰的女兒,烏拉那拉氏,他的表姐,並且請阿濟格作為兄長前去說親,事先的確沒有徵得皇太極的同意。

然而阿濟格因此細故獲罪並喪失旗主的身份實在是小題大作,歸根結底在於皇太極並不希望多鐸和他的舅舅親上加親,特別是阿布泰是皇太極最為深惡痛絕的人之一,而阿濟格剛烈魯莽的性情也不是三大貝勒和天聰汗可以控制的,正好藉此打擊他剝奪他的兵權。

(天聰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阿山之弟阿達海革職之故:額爾克楚庫爾欲娶阿布泰舅之女為妻,阿濟格台吉未與汗和諸貝勒商議,擅令阿達海前往為媒,說畢,阿濟格阿哥又同阿達海往視其女。

以有此故,定阿濟格阿哥之罪,罰銀一千兩,進汗馱甲冑雕鞍馬一匹,給予三大貝勒各雕鞍馬一匹,給八台吉各鞍馬一匹,革其固山貝勒,以弟墨爾根岱青為固山貝勒。革阿布泰舅游擊一職,降為備御,罰銀二百兩。 」

皇太極死後,多鐸對於多爾袞堅辭帝王不就非常不滿,依舊行事荒誕,屢屢和多爾袞唱反調,更與原為政敵的豪格走的很近。多爾袞雖然對他極力維護,但是由於他攝政之初,權力地位並不穩固,還是不得不秉公處置。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十月,多鐸因謀奪大學士范文程之妻,被罰銀萬兩,奪去所屬牛錄三分之一,這又是十分嚴厲的處罰。

但是世祖實錄僅寥寥數十字也可以看出問題的嚴重性,範文臣雖是漢人,但是卻是皇太極生前最為看重的文官,他事必問范章京,所以范文程在朝臣中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

但是多鐸居然色膽包天,把主意打到范文程的妻子身上,非但有失朝廷體統,對范文程本人也是極大的羞辱,多爾袞深知其中厲害,並不能因為多鐸是其胞弟就薄施懲罰,加上還要倚仗范文程的出謀劃策,所以將此事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

次年三月,即他受命隨攝政王出師南定中原的前一個月,多鐸又因遊獵于山林禁地而被議罪。是形勢的突變,給他建功立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使他成為開國諸王中戰功最著的一個。

所謂十年不鳴,一鳴驚人;十年不飛,一飛沖天!多鐸就以這樣的雄姿,馳騁在中原大地,席捲了整個江南!多鐸原有南下江南,征討南明的使命。

在配合阿濟格完成攻破李自成的任務之後,便率軍掉頭南下,分兵三路,出虎牢關、出龍門關、出南陽府,不到半個月,就殺到了河南安徽交界處的歸德;又十天,攻陷徐州、潁州、太和等處,兵鋒所至,凌厲無前,很快就逼近到了長江邊!

當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里,他揮師南下,強渡淮河,勢如迅雷猛電,只用了十二天時間,就兵臨揚州城下。圍城七日,他數次派人招降明軍統帥史可法,均遭拒絕。

四月二十五日,他下令用紅衣大炮攻城,摧毀了城內軍民的頑強抵抗,俘獲史可法,多鐸再次勸降遭拒後,便斬史可法、下屠城令。

對比皇太極,可以看到,在鎮壓反抗的時候,多鐸和皇太極一樣,凶暴野蠻。多鐸挾著血洗揚州的威焰,乘勢渡過長江,五月初八日占領鎮江,南明的武裝力量盡都投靠清朝,二十三萬守衛南京的軍隊也很快放下武器,他沒有受到任何阻擋。

五月十四日,多鐸的前鋒抵達南京城下;五月十五日,多鐸率大軍開進南京城,宣告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滅。由於事先將招降安民告示遍掛通衢,也由於揚州屠城的威脅所至,多鐸進入南京時,南明的大批官僚,冒著滂沱大雨跪在道邊迎降。

次日,南明的文武各官,爭趨朝賀,相當於今天的名片的職名紅帖堆了十數堆,每堆高達五尺。

多鐸占領南京後,卻又如多爾袞一樣,實行了一系列開明的政策:他親自去拜謁了明孝陵(朱元璋墓),對被弘光帝囚禁的所謂崇禎「太子」,奉若上賓。

他命南明大小官員每日照舊入內辦事,一概予以留用。他下令建史可法祠,優恤其家屬,以示崇敬。他下令將八名搶劫百姓的八旗兵斬首。另外還鄭重出告示於各城門,說:

「剃頭一事,本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頭來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

這些舉措,安定了民心,也頗得士心。也由於江南百姓飽受南明暴政之苦,對新統治者存有希望和幻想,使得多鐸的大軍從南京到杭州,一路長驅直入,節節勝利,兵鋒所向,如摧枯拉朽。

許多地方,可說是傳檄而定,杭州的明潞王、紹興的明淮王都投降了清朝。清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全國最富庶的江浙全境,多鐸的勝利,可謂空前。

從多鐸占領南京後的策略行動中,不是又能看到他的兄長們的某些影子嗎?七日,攝政王多爾袞以大兵日久勞苦,命多羅貝勒勒克德渾及洪承疇前往替代駐守江南。

十月十五日,多鐸班師還京。順治皇帝親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到南郊迎接,並賜金五千兩、銀五萬兩,又加封多鐸為和碩德豫親王。

多鐸在往征江南的時候還是沒有忘記收羅美女,除了盛傳一時真偽難辨的劉三秀,總之,多鐸一生不乏風流韻事,活了三十六歲,卻不象多爾袞,他多妻多子,共有八子。

多鐸出痘暴亡後,有兩名福晉自請殉葬,看來他也不乏紅顏知己。多情自古,愛新覺羅氏的後人們。無垠的蒙古草原上的,廣袤的遼東森林中孕育的熱血男兒,他們沒有幾千年來儒家非禮勿動,非禮勿世的傳統教條的束縛。

有的只是更原始的流淌在血管里澎湃在胸膛內的非常自然的感情,這種情感類似於詩經中關關雎鳩的無瑕與純真。

多鐸為執意娶表妹一事不惜得罪皇太極,還有傳說中的劉三秀的故事,讓人感嘆這個戎馬一生的大將軍竟然還有溫柔似水的一面,終至感動佳人.... 編個多鐸秘史也應該夠料,比如說他在歷經紅粉後在江南找到真愛之類等等。

「順治六年三月丁丑,多鐸薨。次福金請以身殉。睿王再三慰解,請益力,遂許之。」沒想到殉死還得得到批准,但從以上文字看,多爾袞並不贊成這兩位次福金殉死。母親阿巴亥的生殉留給他的慘痛回憶太深刻了,他是從心底對這種制度深惡痛絕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664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