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戰神之一 薛仁貴——被自己的兒子誤射而死
薛仁貴,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個酷哥,自幼貧寒,習文練武,有臂力,善騎射長成務農武藝高強,善騎射。
唐貞觀末年時要遠征高麗,644年,薛仁貴參加了張士貴(又是讓小說冤枉的好人)的部隊,張士貴部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 訊後,單槍匹馬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君印回營,第一次出手就勇冠三軍。645年4月,唐軍前鋒進抵高麗,不斷擊敗高麗守軍,6 月,至安市,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率軍20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
薛仁貴劇照
這時,薛仁貴自恃驍勇強悍,想立奇功,穿上與眾不同的白衣白甲,手持方天戟,腰挎兩張弓(裝酷)大呼陷陣,高麗將士紛紛倒伏,殺開一條血路。唐軍隨之繼進,高麗軍被打得大敗。這一戰看的李世民也非常高興,回師時道:「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將」。
高宗在位時薛仁貴屢次擊敗高麗,契丹人。661年,以前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薛仁貴率兵趕赴天山,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先選數十驍騎挑戰,他張弓連發三箭,射殺三人將,其餘人懾於神威全都請降。
薛仁貴劇照
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軍中遂有歌:「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後薛仁貴因敗給吐蕃人以及在任時因違法而被數次免職,最終又被朝廷起用,682年,突厥阿史那元珍反唐,他率兵出擊,在雲州遇敵。
敵方問:「唐將為誰?」 曰:「薛仁貴。」突厥人驚問:「 我們聽說薛將軍流放象州已死,怎麼可能復活了?」仁貴摘下頭盔,突厥人大驚,下馬羅拜後逃跑。仁貴追擊,斬首萬餘級,俘2萬餘人。
薛仁貴作戰勇猛,並且善用奇兵,屢敗北方各族,還曾任安東都護數年管理朝鮮一帶,理政才能也是不錯的,不過殺戮過多,做官又玩忽職守,縱容手下,與 演義中的人物相比武功並無多少誇大,人品則顯不足。不過他在演義中的結局更是窩囊,居然被自己的兒子誤射而死,不僅死不得其所,還讓他兒子背上一世罵名。
韓信劇照
九大戰神之二 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裹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 辱。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後又投奔漢王劉邦。初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 薦,才始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拜將不久,即率軍沿南鄭故道東出陳倉,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關,將兵鋒逼至楚都彭城。
韓信劇照
此後,韓信率兵數萬,開闢外線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 死地求生,人自為戰,以一萬之眾大破二十萬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攻占齊地後,韓信被封為齊王。
公元前202 年春,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韓信獨當中軍,他先令兩翼部隊對楚軍實行側擊,再令中軍推進,很快完成了合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 楚歌,終使楚軍喪失鬥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於亥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慷慨自刎於烏江邊。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於劉邦身邊。
在這一段索寞的日子裡,他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楚。公元前196 年,呂后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鐘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李牧劇照
九大戰神之三 李牧——被追兵殺掉,死不得其所
或許是因為《史記》是漢朝人寫的,所以對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多名將的記錄就顯得淡化了。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代,李牧是一個絕不被忽視的人物。戰國時代他是趙國對秦作戰最具戰功的將軍,廉頗趙奢皆不及他。
李牧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此前的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趙軍屢敗於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後勇。趙軍從裝備和作戰方式上高度學習匈奴,建立了讓六國震驚的騎兵部隊。
李牧劇照
但騎射終非漢人所長。任趙國騎兵如何在中原縱橫馳騁,對匈奴戰爭依然是屢戰屢敗。畢竟,以騎兵對抗匈奴,對於當時騎兵戰法還相對幼稚的漢人來說,無疑是以己之短擊彼之長。
這種情況直到李牧戍守長城後才得以改變。本來李牧被發配北疆,是趙王中了秦國反間計的結果。但感謝秦國的反間計,因為李牧的到來,從此中國有了農業民族戰勝游牧民族的第一個成功戰例。
李牧真正意義上的與匈奴一戰只有一次,但僅僅是這一次,就打的匈奴幾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及至,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並以示弱於敵的手段麻痹對手。
接著火速出擊,深夜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把那些在馬上縱橫的匈奴騎士在睡夢中殺死。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 亡者。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更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後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可借鑑的 範本。
項羽劇照
可惜李牧下場不大好。事先已經知道趙王要殺他,單騎出逃,結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趙王派來的追兵追上並殺掉,死不得其所。如果李牧逃掉,肯定不甘心隱姓埋名,不知道哪一個國家會受益呢。事先已經知道趙王要殺他,單騎出逃,結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趙王派來的追兵追上並殺掉。
九大戰神之四 項羽——一代霸王死後被五馬分屍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項羽是武將世家,祖上是楚國大將項燕,他身長八尺有餘,力能舉鼎,天賦過人。少時書劍都沒學成,他叔父項梁責備他,他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項羽劇照
體現項羽英勇的主要是巨鹿,彭城,垓下三戰,前兩戰體現了項羽卓越的軍事天才和英勇氣概,而垓下一戰則造就了千古悲情的西楚霸王。
巨鹿之戰,項羽殺掉主將宋義,率五萬義軍渡河救趙,破釜沉舟,燒掉營壘,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表與秦軍決戰之心。一到巨鹿就包圍王離,九戰九勝,大敗秦軍三十餘萬,斬蘇角,擒王離,逼涉間自盡。此一戰一舉扭轉天下局勢。
九大戰神之五 張飛——死在自己士兵的刀下
張飛(公元168年—221年),字益德(《三國演義》中字翼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張飛為人勇猛,曾率二十騎兵於長坂嚇退曹軍。而且書法不 錯,擅畫美人,現今仍有其墨寶、畫像留下。張飛對有學問的人很禮遇,如劉巴初降,張飛立即到其家拜訪,但劉巴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張飛雖然氣憤,但沒有抱 怨說一句。
張飛劇照
張飛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嚴顏時,嚴顏寧死不屈,張飛敬重其為人,將嚴顏收為將領。可是張飛脾氣暴躁,對士兵非常嚴厲。劉備時常勸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但張飛不聽。果然張飛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
試想一下如果張飛不是被張達﹑范強(演義中寫作范疆)之輩暗殺,在當時「呂布死典韋亡,趙雲馬超是一幫」的時期,又有何人能在沙場上與之匹敵呢!張飛死後,其屍體軀幹被埋葬在閬中,頭顱埋葬在雲陽,並分別建有張桓侯祠和張桓侯廟。
張飛劇照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六月,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因為張飛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
果然,張飛臨出兵前,被其麾下將領張達﹑范強(演義中誤寫作范疆)謀殺,並將張飛的首級去投奔孫權,張飛軍營都督送表給劉備,劉備聽聞後不由得嘆 道:「噫!飛死矣。」蜀後主劉禪(shàn)於公元260年(景耀三年)追諡張飛為桓侯。其屍體軀幹被埋葬在閬中,頭顱埋葬在雲陽,並分別建有張桓侯祠和 張桓侯廟。
九大戰神之六 秦瓊——70高齡與尉遲恭舉石獅子累死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秦瓊之父曾任北齊時期的咸陽王錄事參軍。隋大業年間,秦瓊效力於隋將來護兒帳下,因其志向高遠和勇猛強悍,深得器重。秦母去世後,來護兒曾派員專程到秦瓊家弔唁,全軍上下大為驚異。
秦瓊劇照
隋末亂世,義軍群起,秦瓊投歸隋將齊郡郡丞苯張須陀,在下邳(今江睢寧北)與義軍首領盧明月交戰。當時,雙方力量懸殊,張須陀部隊僅一萬來人,義軍則有十多萬人,相持十多天後,須陀已是人困糧絕。
就是這急於撤退而又怕追趕的緊要關頭,秦瓊與羅士信挺身而出,願帶領一千人偷襲對方軍營,以掩護大隊人馬安全後撤。秦瓊與羅士信憑藉自己的智勇,使突襲獲得成功。張須陀則乘機回師追擊,取得了脫逃後的勝利。僅此一仗,秦瓊的勇猛多智便很快揚名于軍中。
在之後的作戰中,秦瓊因為有功而被任命為建節尉。後在對義軍李密進擊時,張須陀成敗而亡。秦瓊率殘兵敗將歸依了裴仁基,而後又隨同裴仁基投降了義軍首領瓦崗軍李密。
秦瓊化身門神
李密得到秦瓊非常高興,加以重用讓他作驃騎將軍。在跟隨李密作戰中,有一次李密被流失射中,墜於馬下,昏迷不省人事,此時左右隨從四散,追兵就要趕到,情況十分危急,多虧秦瓊拚死護衛,並重整隊伍,這才擊退了追兵,從而使李密大難不死。
後來李密失敗,秦瓊又為隋將王世充收得,被任命為龍驤大將軍。後因不滿王世充的狡詐,遂與程咬金等人脫離王世充投向李淵並在秦王李世民手下幹事,因其勇猛過人,被委任為馬軍總管。
此後,秦瓊跟隨秦王李世民,先後鎮壓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多路義軍,為唐王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曾派使者賜予金瓶以示褒獎。
中國史上死的最悽慘9大戰神:太可惜了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政權,建立北宋。然而北宋當時在中國也僅僅是一個比較強的割據勢力而已,如果它像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個朝代一樣,短短几十年而亡,人們也不會過多的表示驚訝。
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但是雄才大略的趙匡胤天才的通過「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了高級將領的威脅,剷除了五代以來「皇帝輪流坐,明天到我家」式的頻繁政變的土壤,同時在國內進行了政治經濟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
經過短短數年的發展,北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重新一統華夏的歷史責任,也就當仁不讓的被宋太祖承擔了下來。從乾德三年開始,北宋在趙匡胤的指揮下,進行了捷報頻傳的大規模的兼并戰爭。
趙匡胤畫像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的「統一之手」開始不可阻擋的指向了北漢,然而,死亡又一次葬送了華夏民族統一的願望。當年10月,趙匡胤在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謎團後,離奇的崩逝於汴梁萬歲殿,享年五十歲。
宋太祖的離世,使北宋喪失了統一中國的大好良機。即位的太宗軍事上顯然遠遜於太祖,雖然北宋隨後滅亡了北漢,卻兩次大敗於契丹,導致具有重要戰略價 值的燕雲十六州始終未能收復。終北宋之世,這種巨大的戰略被動一直壓在皇帝和臣民的心頭--一個連長城都被北方游牧民族占去的政權,究竟還能存在多久呢?
九大戰神之八 高寵、楊再興、曹寧
這三個之所以能並列,是因為他們在演義中出現的篇幅都很少,但是都是萬中無一的虎將,卻又都不得善終。高寵連挑十一輛滑車,到第十二輛時因戰馬已筋疲力盡,將其掀翻在地,被鐵滑車碾個稀扁。楊再興誤陷小商河,被當成了活靶子,連人帶馬射的如柴蓬一般。
死的最冤枉的當屬曹寧,這個比陸文龍還狠的人物,只因為殺了自己賣國求榮的父親,被孝字當先的岳飛拒之門外,走投無路,只有自刎身亡。唉,要是放在今天,可能還是大義滅親的好榜樣呀!
岳家軍劇照
高寵:岳飛手下第一猛將,(其實高寵還不能完全算是岳飛帳下武將,因為高寵還沒有當面和岳飛見過面說話就在牛頭山下衝進金兵大營,後來胯下坐騎累 倒,被鐵滑車碾死。),岳飛帳下武將均與其相差甚遠,並不是岳飛手下無猛將,岳雲,張憲,何元慶等人都有萬夫不擋之勇,但是高寵在當時實在是太強了,雖然 他的出場時間很短很短就不幸被鐵滑車碾死。
牛皋在收服此人時曾同時和鄭懷,張奎三戰一,高寵只用3槍就輕鬆擊敗三人(鄭懷,張奎二人論單挑的話都不會比岳飛差),可見高寵之勇猛,原來高寵攔 住他們的去路只是為了稍微顯示一下武藝,好讓牛皋介紹他入宋營為岳飛效力。後四人結拜,高寵為解牛頭山之圍,不等先見過岳飛細說在牛頭山下便單槍匹馬帶頭 沖入金兵大營,四回合槍殺金兵四員將領。
岳家軍劇照
楊再興:弓法神奇,岳飛手下第一猛將,作戰勇猛,每役必身先士卒,堪稱一時之良將。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撕毀盟約進攻南宋,七月初八,兀朮(完顏宗弼)率一萬五千鐵甲精兵進攻郾城,受到了岳家軍的頑強的阻擊。
楊再興單槍匹馬殺入敵陣想活捉兀朮,不過沒找到,手殺數百人而還,他往來敵陣縱橫自如,其氣勢逼人,殺得以彪悍著稱的女真人聞風喪膽,最後金兵受阻 退兵。五月,楊再興率三百騎兵出巡,當時積雪太多,迷途失道,在臨潁(河南中部,郾城以北)小商橋和金兵遭遇,被12萬金兵包圍。楊將軍面無懼色,帶領所 部官兵對金軍主力展開正面衝鋒,楊再興和士兵們拚死衝殺,消滅敵兵兩千多人。
楊再興奮勇衝殺,刺死金萬戶長撒八孛堇、千戶長以下金軍將佐100餘人。最終楊再興和王蘭、高林等裨將及三百騎兵全部陣亡。其時金兵箭如飛蝗,楊再興身上每中一箭,就隨手摺斷
九大戰神之九 袁崇煥——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大明炮神。有了他,清朝的野心總是成為妄想,努爾哈赤、皇太極……奉袁必輸,哪怕是三千部隊對強大的十萬大軍,袁承煥還是守住了江山,讓敵人望塵莫及!袁承煥駐守邊疆上十年,支撐了明朝國防的半邊天,可結果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
死在了多疑的崇禎手上。遙想當年袁承煥被押入京,一時間謠言四起,在幾個慷慨激昂之士的煽動下,整個京城的百姓沸騰了,他們將對滿清的仇恨全部發泄在袁承煥身上,袁承煥是否有罪在那時已經不重要。
關寧鐵騎畫像
袁清貧一生,沒有兒子,當時的妻子和胞弟都流放2千公里,一家的命運都坎坷不已……另外,據說當時袁崇煥被愛國群眾憤怒地吃掉了,但還剩一個人頭沒吃,便被拿到邊境上的九個重鎮如大同、寧夏等地去示眾。
後來他的部下佘先生冒著滅九族的危險偷走了人頭,從此北京廣渠門外多了一座孤零零的墳丘和一個守墓的家族,這一守,就是十七代人(直到現在還有個佘老太太)。
關寧鐵騎畫像
明思宗(即崇禎皇帝)在崇禎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將袁崇煥逮捕入獄。囚禁審訊半年後,在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及至城下,援兵四集,盡行遣散。
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罪名於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體)處死於西市,棄屍於市。行刑那天,袁崇煥毫無懼色,他被五花大綁,押上刑場,「劊 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袁崇煥卒年四十七歲。
箭杆,繼續殺敵,尤如天人降世,神威凜然,最後馬陷泥中,這才壯烈殉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6481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