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機火攻東京:日本人死傷十餘萬 百萬無家可歸

美軍B-29轟炸機從提尼安島出擊

1945年2月,經過一系列海空會戰,美軍掌 握了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和制空權,進攻鋒芒直指日本列島。眼見敗局已定,但日本軍國主義者仍叫囂「決戰本土」。為了摧毀日本戰爭機器,美軍對日本展開密集 的戰略轟炸,特別是1945年3月9日美國陸軍航空隊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群對東京的火攻,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具震撼力的常規武器空襲。

戰前態勢

從1944年6月5日至1945年1月15日,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的B-29轟炸機從中國機場起飛,展開代號「馬特豪峰行動」的對日轟炸。行動中,美軍對日本本土及亞洲日占區進行49次空襲,僅投下1萬噸炸彈,對日本造成的損失很小,而自身卻損失147架飛機。

有鑒於此,美軍調整空襲戰術,將轟炸機的前進 基地轉移到新占領的中太平洋島嶼上(主要是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並把綽號「鐵褲漢」的柯蒂斯·李梅少將調到關島,出任第21轟炸機司令部司令,統管 第313、314、315、58聯隊的B-29轟炸機。儘管手裡的轟炸機數以百計,算得上兵多將廣,李梅卻下令暫停空襲,仔細研究下一步作戰計劃。

李梅發現,日本工業區集中在城市裡,居民區里 的家庭作坊與大工廠相互依存,如果美軍破壞這些小作坊,就能大大削弱核心兵工廠的產能。由於地震頻發,日本城市以密集的木製建築為主,於是,李梅決定放棄 用高爆彈轟炸,改用燃燒彈實施「火攻」。為了多裝燃燒彈,李梅下令B-29飛機拆掉自衛機槍塔,只保留尾部機槍,節約下來的空間都用於裝載燃燒彈。最終, 每架B-29可裝載5噸左右的E46或M47集束燃燒彈,具有強大的毀傷效應。

為了達到滿意的轟炸效果,李梅提出B-29機 群的出動規模要進一步加大,B-29機組起飛後無需在基地上空盤旋等待進行編隊,而是直接飛向目標,投彈後直接返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節約油料。李梅還指 出,日本屬於海洋性氣候,高空急流、雲層遮擋等情況是家常便飯,會導致高空投下的彈藥嚴重偏離目標,為此他決定將晝間高空精確轟炸改為夜間低空轟炸,燃燒 彈在1524-1829米的高度上投放,這樣飛機可以避開高空急流。

1945年2月19日,李梅批准新的轟炸作戰 條令,但他並未立即下令司令部所屬各聯隊恢復對日轟炸,因為一方面需要繼續對B-29飛機進行改裝,讓機組乘員熟悉新的作戰方式,另一方面,美國陸軍航空 隊還得等待海軍陸戰隊拿下硫磺島。就地理位置而言,硫磺島處於日本本土與中太平洋島嶼之間,島上的日軍在發現B-29經過時可以向本土預警,並不時派飛機 襲擾駐塞班島的B-29轟炸機。美軍奪取硫磺島後,戰鬥機就可以從這裡起飛,對轟炸機進行全程護航。

火攻行動

1945年3月9日下午,李梅下令第21轟炸 機司令部的機群恢復對日空襲。接令之後,第313、314等聯隊的334架(日方資料稱325架)B-29轟炸機在夜幕降臨前陸續從塞班島、提尼安島和關 島起飛,向著日本飛去。此次轟炸任務的空中指揮官是鮑爾准將,他的座機同時也是先導機編隊的帶隊長機。雖然此時硫磺島戰役還未結束,但島上殘存的日軍在美 軍強大火力壓迫下已經自顧不暇,無法再向本土報警了。

午夜時分,美軍轟炸機群接近東京。此時的東京 一片沉寂,習慣了美軍白天空襲的東京市民已安然入睡。不久,擔任先導任務的一個轟炸機大隊(每架B-29飛機攜帶6噸M47燃燒彈)在鮑爾指揮下,對東京 東區的目標展開投彈。一串串M47燃燒彈如雨點般落下,並在距離地面30.5米的超低空解脫綑紮帶,投射出成千上萬根0.6米長的燃燒棒,這些燃燒棒一接 觸建築物便發生爆炸,散發出黏膠似的團團火種,在東京東區遍地開花。其他的B-29飛機根據先導機群投彈後形成的「矩形火框」校正方位,以單機間隔依次進 入目標區上空投彈。很快,東京上空出現無數巨大的火球,這些火球匯聚成時速高達300多千米的火焰風暴,席捲地面,致使地表溫度驟升上千度,瞬間吞噬從地 面捲起的一切東西。

整整兩個多小時內,美軍出動的334架B- 29轟炸機中,有279架飛到目標區進行了投彈,投彈總量1667噸(日方稱1783噸),共計38.13萬枚燃燒彈。當B-29轟炸機投彈之際,空中指 揮官鮑爾命令機組將自己的座機爬升至高空,仔細觀察轟炸效果,收集可供日後分析評估的數據,同時通過無線電向李梅彙報轟炸效果,稱眼前的場景猶如長詩《神 曲》中所描繪的「煉獄」。

美軍這次火攻,讓東京城區足足燃燒了四天五夜,據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報告顯示:「此次空襲的威力和強度使日本軍國主義者大為震驚,東京人口最密集的41平方千米地區被徹底燒毀,就其破壞性而言,後續空襲都無法與之比肩。」 據統計,此次火攻使東京大約四分之一的城區被夷為平地。美軍計劃內的東京22個工業目標全部被摧毀,268358幢建築付之一炬,83793人死亡,近10萬人(日方統計40918人)被燒傷或嗆傷,約100萬人無家可歸。此次火攻之後,日本政府花了25天的時間才將現場被燒焦的屍體清除完畢。

在3月9日的空襲中,美軍有9架B-29被擊落,5架負重傷並在海面迫降,42架受輕傷後返回了基地。這一損失遠低於戰前美軍參謀軍官們設想的75%戰損率,同時也證明了李梅的戰術思想是正確的。

作戰意義

在轟炸東京前,美軍沿襲在歐洲作戰的經驗,堅 持對日本實行晝間高空精確轟炸,但成效微乎其微,主要是日本本土由島嶼構成,海洋性氣候特徵明顯,戰機在高空飛行時經常受到強烈氣流和雲霧影響,如果採用 高空轟炸戰術,投彈命中率將很難超過10%。美軍在實戰中還發現,由於雷達探測技術落後,日本本土防空系統的態勢感知能力很弱,這使得低空區域轟炸成為可 能。

基於上述分析,李梅在此次火攻行動中果斷採用 夜間低空區域轟炸。從實戰結果看,新戰術主要有三大好處:一是大幅降低高度後,轟炸機受氣流和雲層的影響明顯減少,目標識別和投彈難度大大降低,投彈精度 大幅提升;二是低空飛行耗油量少,載彈量顯著增加,從而使單機作戰效能最大化;三是鑒於日軍夜間防空能力較弱,大幅增加單次執行空襲任務的轟炸機數量,空 襲強度明顯增強。

1945年3月之前,美軍對日轟炸效果不彰, 一大原因是彈藥選擇失當,當時美軍採用的高爆炸彈威力小,對轟炸精度和投彈量要求高,相比之下,燃燒彈破壞性大,對轟炸精度要求低。就在火攻東京成功後, 李梅如法炮製,陸續對名古屋、大阪、神戶等日本城市展開「燃燒彈攻勢」,投下9373噸燃燒彈,以損失20架B-29的代價燒毀這些城市近80平方千米的 城區,使日本軍工企業遭受重創。直到用光了所有的燃燒彈,美軍第21轟炸機司令部才不得不在3月20日暫停「縱火轟炸」。這次火攻極大地削弱了日本民眾的 抵抗意志,火攻結束後,美軍派飛機撒下傳單,警告更多的轟炸「正在路上」,致使日本各個城市的居民紛紛出城避難。據統計,日本全國共有850多萬人逃離城 市,工廠平均生產率跌至以往水平的35%,日本的續戰能力被嚴重削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4456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