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法敲定36架陣風戰機大訂單,印度又當了回「冤大頭」?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1月5日報道,印度已經就購買36架「陣風」戰鬥機與法國完成了全部談判和手續。法國總統奧朗德將於1月25日開始訪問印度,在他訪問前或期間,兩國可能簽署政府間協議,其中就包括印度向法國購買「陣風」戰鬥機的內容。

這一消息也標誌著自2001年起印度空軍開始的中型多用途戰鬥機(MMCRA)項目終於塵埃落定,長達15年的招標歷程也創造了世界軍火採購歷史上的一項新紀錄。

難得一見的百億大單

2015年11月23日,地中海東部,法國「陣風」戰鬥機攜炸彈從戴高樂航母上起飛,將打擊敘利亞和伊拉克「伊斯蘭國」目標。 視覺中國資料

當初印度空軍提出進行新型戰鬥機招標時,主要針對的是用於代替米格-21的第三代輕型戰鬥機,參與競標的包括法國達索公司「幻影」2000-5 Mk2、瑞典薩伯公司JAS-39「鷹獅」、俄羅斯米格-29M2。當時印度空軍只是將這一招標作為應急措施,以填補老舊的米格-21機隊大批退役造成的戰鬥力缺失,並且為國產LCA戰鬥機研製完成、量產服役爭取時間。然而,印度唯一的軍用航空研發企業——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表現令人失望,LCA戰鬥機研發進度一拖再拖,短期內根本無望定型,更不要說投入批量生產(事實上,直到2013年LCA戰鬥機才實現批量服役,但是由於性能無法達到印度空軍的要求,訂貨量只有象徵性的區區20架)。

另一方面,印度空軍的招標也不順利:印方最為心儀的是法國達索公司的「幻影」2000,但一直無法與法方就採購數量以及現役機隊的升級方案達成一致。最終,印度空軍在2006年決定不再繼續等待LCA戰鬥機的定型量產,而是將原來的輕型戰鬥機招標升級為更加先進、戰鬥力也更強的中型多用途戰鬥機招標。

由於招標機型規格的升級,採購數量和合同金額也隨之大幅上升,即以102.4億美元的價格訂購126架新型戰機。這一招標方案在2007年一公布,便立刻引來世界各大軍用航空巨頭的激烈爭奪,參與競標的多達6個型號,分別是F-16IN、F/A-18E/F、EF2000、「陣風」、米格-35和JAS-39「鷹獅」NG。此後,經過將近五年的遴選、測試和淘汰,2012年1月,法國人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笑到了最後,斬獲這筆國際軍售市場上難得一見的百億美元大單。

揮之不去中國之陰影

法國空軍「陣風」戰鬥機。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將世界比作舞台,那麼印度和法國在「陣風」戰機採購中上演的就是一出既有合作又有博弈、同時角色不斷「反轉」的「喜樂街」。

起初,如果說印度扮演的角色是「女神」,那麼法國則是「宅男」。

由於此前「陣風」戰機一直未能打開國際軍售市場,使得法國政府在為本國空海軍採購該機時不得不忍受高昂的採購成本,而達索公司也因為訂單不足無法釋放產能。因此,法國政府迫切希望能夠以印度此次招標為契機,實現「陣風」戰機出口零的突破。在與其他5個機型競爭的過程中,法國政府不遺餘力,其表現出的推銷能力絲毫不亞於英國政府,不僅全盤答應了印度提出的在本土裝配108架戰機的條件,而且主動降價,一架「陣風」戰機的報價僅為6720萬美元。法國人還利用印度空軍裝備有36架「幻影」2000H/TH戰機這一有利因素,大打關係牌,為最終贏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然而,當雙方真正坐下來開始進行合同具體細節的談判之時,其相互的地位已經悄然發生改變。

法國人認為已經勝券在握,於是亮出了真正的底牌:首先,6720萬美元的單價只是友情價,如果加上配套設備、零備件、訓練、保障服務等,那麼126架戰機的總價應當是150億美元(單架1.19億美元)。其次,達索公司同意向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轉讓技術組裝108架「陣風」戰機,但不對這些戰機出現的任何問題負責。

事實上,此前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組裝的戰機服役後失事率之高,在世界航空業界已是臭名昭著,達索公司自然不願意背這個黑鍋。

面對這一情況,印度內部產生了分歧:一方面,印度政府不願意再為MMCRA項目追加資金,不斷用國產LCA戰鬥機的研製進度作為與法國談判的籌碼,甚至還一度拉攏其他競標失敗的公司,威脅要重新進行招標;另一方面,印度空軍很不滿意政府如此「摳門」的做法,希望儘快得到「陣風」,而不是「扶不起」的LCA。正如一位印度空軍高官所說:將繼續支持國產LCA輕型作戰飛機,但它不能取代中型多用途作戰飛機。這種輕型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不到200公里。如果與中國發生衝突,印度的空中作戰力量將面臨重大威脅。印度空軍需要的是一種作戰半徑至少為1000公里的作戰飛機,比如「陣風」。

為此,印度空軍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即先行採購36架「陣風」戰機,以便儘快使該機服役成軍。但是,每架戰機的價格,雙方依然談不攏,就這樣,三年的時間又白白耗費掉了。

進入2015年之後,備嘗艱辛的法國人終於得到了幸運女神的青睞:2月,埃及與法國正式簽署採購24架「陣風」戰機的協議;5月,法國又與卡達簽訂了出口24架「陣風」戰機的協議,並且卡達保留了增購12架戰機的權利。此時,手握兩個訂單的法國政府與一拖再拖的印度政府之間的地位則完全「反轉」過來了。

原本印度政府想利用買家市場的優勢地位讓法國壓價,但是,印度國內及周邊形勢的發展對其愈發不利:一方面,俄羅斯T-50戰機研發屢屢遭遇狀況,印度希望在其基礎上與俄羅斯聯合研發第五代戰機的計劃則更是遙遙無期,而國內組裝的蘇-30MKI亦無法讓空軍滿意;另一方面,中巴聯合研製的JF-17「雷電」戰機不僅已經批量裝備巴空軍,而且巴基斯坦也具備了組裝甚至改進該機的能力,對印度空軍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近年來推出的一系列改進型第三代戰鬥機和第四代隱身戰鬥機,讓印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兩國在空中力量建設上不斷拉大的差距。在這一背景下,印度不得不在談判中徹底妥協,以求儘快得到「陣風」戰機。

未來仍有諸多變數

2015年9月27日,法國政府發布的照片顯示,法國空軍的陣風戰鬥機現身波斯灣軍事基地。 視覺中國 資料

根據目前公開的消息,法國政府已經將「陣風」戰機的單價提到1.3億美元,36架戰機的總價為46.8億美元。再加上維護、訓練飛行員和技術人員、購買武器裝備和備用零部件的開銷,以及將印度本國機載武器,如正在開發的「阿斯特拉」超視距空空飛彈集成到「陣風」戰機上的改裝費用,預計合同總價將高達90億美元,也就是說每架「陣風」戰機的實際售價為2.5億美元,比美國F-35隱身戰機還貴。

除了價高,更讓印度人慾哭無淚的是:原本印度可以成為第一個得到「陣風」戰機的國外用戶,但是隨著埃及和卡達後來居上,印度只能等到達索公司完成前兩個國家的訂單,才能為其安排生產。而目前達索公司由於長期保持「陣風」戰機的低速生產,其每年的產量只有11架。即便是達索公司現在就著手提升產能,那麼最樂觀的估計也是到2018年印度才能接收首架「陣風」戰機,全部36架戰機的交付周期可能長達兩年半。到時,法國人會不會再漫天要價,亦或印度能夠獲得更好的戰機而放棄「陣風」,都存在太多無法預知的變數。

反過來看,如果當初印度能夠與法國儘早達成採購協議,那麼到2016年其第一支「陣風」戰機中隊很可能已經成軍,如此,對印度周邊局勢還能產生一定的影響。畢竟「陣風」戰機的綜合性能在第三代戰機中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換裝RBE-2主動相控陣雷達和M88-3增推型渦扇發動機的F3改進型,再輔以法國種類齊全的機載制導武器,其戰鬥力不可小覷。

但按照目前的進度,印度第一支「陣風」戰機中隊最快也要2020年左右形成戰鬥力。屆時,不僅中國空軍已經開始大批量裝備殲-20隱身戰鬥機,巴基斯坦空軍也很有可能裝備中國研發的FC-31外貿型隱身戰鬥機。這種第三代戰機與第四代隱身戰機之間的代差,恐怕無論什麼「風」都彌補不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396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