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群星璀璨,一部《三國演義》的英雄故事更是令多少後人心馳神往。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小說終究是小說,歷史上真實的後漢三國時代一點也不「可愛」,相反,那是一個人間地獄。
漢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漢中央政府人口普查結果是5600萬,而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中央政府人口普查結果是多少呢?1600萬。
換句話說,漢末動亂造成的人口損失在4000萬以上,人口損失率接近70%。
要知道,這個統計還是在三國時代經歷了半個世紀的人口恢復之後的結果。
而根據史書記載,漢代人口一度達到了6000萬,漢末黃巾之亂最慘烈的階段,全中國的人口還比不上漢代鼎盛時的1/10。
也就是說,當時中國人死了90%,全國人口僅剩600萬,比不上現在一個中等城市的人口!
曹操的《蒿里行》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絕非單純的文學誇張,而是真實的場景再現。
漢末大動亂,上到漢皇帝,下到老百姓,都成了地獄中的眾生。
漢獻帝劉協從關中出逃,途中遭到追殺,他帶著百官皇后,一路狂奔,幾天水米不進,餓的幾乎昏過去,最後手下人好容易弄到一點粗糧獻給他,他吃著難以下咽的粗糧和皇后抱頭痛哭。
曹操麾下大將夏侯淵的兒女餓死了好幾個,他的親生女兒為了吃飯不得不親自到鄉間采野果充飢,結果被張飛擄走做了老婆,然後張飛和夏侯氏生了個女兒,嫁給了劉備的兒子劉禪。從這個關係講,張飛應該叫夏侯淵岳父,而劉禪是夏侯淵的外孫女婿。
從中也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豪強們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
皇帝和豪強尚且如此,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魯迅先生說,中國歷史就是倆字「吃人。」這句話用到漢末時代再合適不過,史書明確記載,後漢中國尤其是北方,人吃人已經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現象。易子而食,甚至吃自己親生骨肉的事情被赫然記載在史書中。
漢末大動亂,各路軍閥為了進行爭霸戰爭,橫徵暴斂。魏國有500多萬人,而兵力卻達到六七十萬,兵民比例高達9比1。蜀國吳國也基本如此,蜀國滅亡時有人口94萬,兵力有十幾萬,吳國滅亡時人口200萬,兵卻有23萬,都是9比1,甚至8比1的比例。
8比1已經是極高的比例,若達7比1以上,就代表一個國家的青壯年從民間消失,全部從軍了。即便當時有很多屯田軍,是半民半軍的性質,但常備軍的比例也遠遠超出了一個正常國家的兵民比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關羽、孫權三路夾擊曹操,曹操為了應對危機,大肆徵兵,結果直接導致了侯音叛亂。漢末動亂後,人心思安,多不願再鬧事,候音叛亂絕非沒事找事,而是典型的忍無可忍,走投無路。
漢代400多年,東漢200多年,人民習慣了盛世謳歌,生活在優哉游哉的時代而不自知。桓帝靈帝時代雖然貧富差距已經十分嚴重,秦末「富者地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景象已經在漢朝重演,但是,漢朝統治者似乎並沒有吸取秦亡教訓,老百姓估計也不會想到,即將到來的會是如此悲慘的時代。
其實,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亂世都是大動盪,大浩劫,人口銳減,人殺人,人吃人的時代。漢末如此,晉末如此,隋末如此,唐末如此,宋代也復如此,元末如此,明末如此,太平天國還是如此。
翻看史籍,但凡亂世,殺殺殺,血流成河,殺殺殺,屍橫遍野。
亂世,永遠是人殺人,人剮人,人吃人的人間地獄。
亂世看似群雄璀璨,英雄輩出,但是,那些時代絕非是值得我們百姓嚮往的時代。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是中國古人,用兩千年無數人間地獄的經歷總結出來的結論。
(由於無法統計,故本文不計屯田民和豪強私家人口,但即便都算上這些人,還是沒有本質的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3850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