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勸項羽定都關中,他為何不肯?偏要一把火燒了阿房回楚國

有人曾勸項羽定都關中,他為何不肯?偏要一把火燒了阿房回楚國

(因為不聽某人定都關中的建議,項羽被罵作是戴了帽子裝人的猴子,哈哈!楚霸王你服也不服?)

話 說從前有個國王喜好猴子,於是就有人投其所好,訓練猴子象人一樣跪拜、坐、立、轉身、鞠躬,再給猴子戴上人的帽子,穿上人的衣服。嘿,這麼一打扮,再瞧瞧 這猴子,斯文大方,舉止得體,簡直比人還象幾分人。馴養師一看,不錯,可以獻給國王了。國王一看,樂不可支,太絕了。「賜甜酒一杯!」

猴子 不慌不忙,鞠個躬,謝了皇恩,用那毛茸茸的爪子接了酒杯,瞧瞧馴養師,舉起杯子一口就把酒給乾了,然後舔那空杯子。國王更樂了,再給它滿上。糟了,這猴子 連喝了數杯,可就醉了,這一醉就暴露了原形,跳起來翻了個跟斗,摔碎了酒杯,又撕裂了衣裳,不顧斯文地手腳並用,攀著欄杆一躍而出,逃走了。

諸如此類猴子的寓言,廣泛流傳在東方和南方的諸侯國,主旨無非是說,猴子總歸是猴子,戴上帽子也成不了人!所謂「沐猴而冠」,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關中確實是古代王朝最適合定都的地方)

項羽入關的時候,有個姓韓的人去見項羽,建議他定都關中。道理很充足,關中地形險要,阻山河四塞,土地肥饒,是帝王之鄉。結果項羽沒採納這個很正確的意見。韓生不太高興,有點牢騷,說了句很得罪人的話:「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這 是把項羽比作不成器的猴子了。其實早就有人罵項羽不成器。「唉!豎子不足與謀。」豎子,是罵人的話,接近臭小子、小癟三的意思。但人家范增是亞父,項羽聽 著不爽也只好當耳邊風,你韓生一個一沒文憑二沒介紹信三沒組織關係單憑一張嘴混飯吃的書生,也敢罵項羽?項羽一揮手,韓生可就立馬被扔進了大鍋給烹了。

韓生雖死,楚人沐猴而冠的言論卻流傳不滅。那麼,項羽是不是個沐猴呢?韓生提出的定都關中的建議,項羽究竟該不該採納。

反覆琢磨這個問題,發現解密的關鍵在於兩個字:「志向!」

(面對輝煌的阿房宮,若是劉邦便流口水,可換成項羽,居然是一把火燒了!)

項 羽若有天下之志,就應該採納韓生的意見,定都咸陽,龍蟠關中,虎視東方。但事實很明顯,項羽並無做皇帝的意向,他一進咸陽,就殺了末代秦王子嬰,又一把火 燒了秦宮室,若是想做皇帝,他就該給自己留幾間住住,起碼換成劉邦,就絕對捨不得燒哪怕一間房。「敗家啊,多好的房子啊,俺老劉多咱蓋過這麼闊氣的宅子 啊!」

項羽是破落的楚國貴族後裔,絕沒有農民兒子劉邦的憐香惜玉,況且秦的宮殿越豪華奢侈,越容易勾起項羽的亡國之恨。「可惡啊,當年白起攻破我大楚的郢都,火燒夷陵的先王陵墓,今天我項羽也讓你們嘗嘗火燒的滋味。」

就 是一般的六國出身的戰士,也會因痛恨秦皇帝的暴虐而遷怒代表秦朝做威作福的宮廷,快意於這一把火。當富麗堂皇的巴比倫毀滅,猶太人歌唱道:「大巴比倫傾倒 了!傾倒了!成了鬼的居所,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並各樣污穢可恨之鳥的巢穴。」六國人對秦的痛恨,正猶如猶太人對巴比倫的憎惡。

所以項羽放這一把大火,意在泄憤。一個志在天下的政治家,是不會在這樣的時刻做匹夫泄憤之舉的。項羽的舉動,恰好與劉邦的寬容形成巨大的反差,對比之下,關中的百姓,對於項羽,有太多的失望和不滿。

宮室已經成為廢墟,民心不再依附,再加上屠殺秦軍降卒二十萬的心理陰影,使項羽絕無留在關中的可能。所以項羽說出了這樣的話:「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好比穿著錦繡衣服在黑夜裡走,誰看得見!」

項羽無心天下,只滿足於做家鄉——楚國的一方霸主的心意,至此明了無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334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