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地宮的那些不解謎團——清裕陵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四位皇帝。他居皇位60年,實際掌權63年,甚至超過了他的祖父康照皇帝,死後葬入清東陵中的裕陵。他是被民間賦予各種傳說逸聞最多的皇帝,死後所葬的裕陵也同樣布滿疑雲,令人驚嘆。

創清帝陵之先例

清裕陵於乾隆八年(1743)開始修建,乾隆十七年(1752)完工。為了與皇帝的功績相稱,這座帝陵不但修建得金碧輝煌,而且在許多方面突破了清代帝陵的傳統規制。它所花費的代價是極其高昂的,各項建築費用總計約179萬兩白銀。

裕陵外景

裕陵選址曾幾經周折,乾隆最初希望能夠陪伴在父親身邊,即選擇葬於河北保定的清西陵。但後來,乾隆考慮到如果以後歷任帝王都照此辦理,那麼埋葬著清朝入關後前兩位皇帝的清東陵,可能就會逐漸受到冷落。於是他最終選定東陵園中孝陵以西的勝水裕作為壽宮的「吉壤」。他還留下詔令,令後代君主要遵從「昭穆相問的兆葬之制」,即「父東子西,父西子東」,如果父親葬在東陵,則兒皇帝就要葬於西陵,父親葬於西陵,則兒皇帝葬東陵。如此使兩處陵園都能永享祭祀,免遭冷落。正是乾隆開創的這一制度,形成了今天清東陵、清西陵的格局。

裕陵在建造時有許多獨創之處,比如神道旁邊的石像生就很有特點。順治的孝陵神道上建築有18對石像生,到康熙建造景陵時,為了體現對先帝的敬仰,只保留了其中的5對。但是裕陵建造時卻又增加了麒麟、駱駝、狻猊3對石像生,總數達到了8對,此後的帝陵卻沒有仿照這種變化,仍使用5對石像生。為何裕陵要增加石像生的數量?增加的3對石像生是否蘊藏著特殊含義?這些都還是未解的秘密。

裕陵外景

布滿地宮的精美石雕

裕陵中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寶頂下的地宮。地宮總長54米,面積達370多平方米,內部遍布各式精美石刻,堪稱一座地下石刻藝術寶庫。匠人僅完成這些雕刻就用了3年多時間,耗盡無數匠人心血,共花費白銀約124萬兩。

乾隆皇帝一生對佛教極為推崇,所以石刻中同樣以佛教題材為主。遵從清代制度,地宮共分為九券四門,四道宮門都是用整塊石料雕成的仿木構門樓結構,上有脊吻、走獸。瓦脊上還雕刻著佛像、執壺、孔雀鋼、海螺、法杵等佛教吉祥物。兩旁的門垛上刻有梵文咒語,門垛下部雕飾成須彌座樣式。四道門的八個門扇上分別雕刻一尊菩薩立像,合稱「八大菩薩」。每尊菩薩像高約1.5米,都作少女模樣,赤足亭立於蓮花台上,體態婀娜,神情柔和安詳,盡顯佛家的靜謐與平和。

裕陵外景

前室的券頂上刻著持國、增長、廣目、多潤四大天王像的坐像。明堂內的四璧之下有放置帝後冊寶箱用的四個須彌座形的方形小石墩,名為「冊寶座」。牆壁上還刻有大幅的藏文佛經。東西兩壁的月光石上雕刻八寶圖案,券頂刻五方佛。在穿堂券的牆壁上雕刻著明鏡、琵琶、堡香、水果、天衣五種佛前的供養品,分別代表色、聲、嗅、味、觸「五境」。金券券頂上刻著三朵氣勢恢弘的二十四瓣大佛花。在東西兩璧的月光石上各雕刻了一尊佛像和一組八寶。其他部位則滿刻藏文佛經和梵文咒語。

地宮偏移之謎

裕陵地宮共有九券,前八券連成一條直線,與陵園的中軸線也稱「風水線」嚴格吻合,但唯獨最後一座券也是最重要的金券產生了偏離,與風水線出現了一個大約15度夾角。

裕陵地宮示意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布局呢?長久以來存在不同的解釋,有人說前八券是按照風水線排列,而第九券的方向應該與子午線吻合。所謂風水線,就是地面建築的中軸線,而子午線則指的是正南正北方向,但是經過精確側量,金券的朝向與子午線的方向並不相同。

還有人認為這只是工程偏差所致,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清帝陵都為平地起建,定準方向並無困難,而且明清時期的建築技術已經達到中國古代建築的高峰,建造規模宏大的陵園、官殿尚可保證嚴格的對稱結構,又怎麼會忽略一個肉眼都可以明確發現的誤差呢?所以,金券方向的改變一定是有意為之,但其中蘊藏著乾隆的何種深意,還需要後人繼續想像了。

裕陵地宮入口

玄秘金券

金券是地宮中的主墓室,乾隆皇帝與2位皇后、3位皇貴妃的棺槨就放置在金券內的棺床上。文獻記載,他們的棺槨中塞滿了無數金玉珠寶,屍體也穿著鑲嵌珠玉的錦衣繡袍。

金券中最令人不解的是,當盜墓賊進入這裡時,乾隆的棺槨並不在棺床上,而是位於金券中第四道石門之後。這顯然是有什麼力量移動了帝王的棺槨。清陵中帝王與后妃的棺槨放在棺床之上後,都會以巨大的龍山石固定,這龍山石也稱卡棺石,方形,石上刻有雲龍紋,一組4塊,各卡住棺木的一角。龍山石與石棺床之間以鉚榫方式相連,牢固異常。同時,棺槨內還裝有大量陪葬的奇珍異寶,沉重異常。要想移動這樣的棺槨,談何容易。

由於當時地宮中已經出現積水,於是有人猜測,是水的浮力使乾隆棺槨娜動了位置。然而金券中的6具帝、後、妃棺槨中,以乾隆的棺槨體積最大,重量最沉。為何其他幾具棺槨沒有異樣,反而是最大、最沉的一具棺槨浮了起來?而且地宮中的水是滲入的,然後形成死水,不可能流動。乾隆的棺槨又是如何漂離了棺床,移動到石門之後的呢?

裕陵地宮

裕陵在建成的當年,地宮中就已經出現了滲水。乾隆命有關大臣趕緊維修,很快就維修完畢,排除了滲水。這次的修理補救是行之有效的,因為此後一直到嘉慶四年乾隆入葬,在長達47年的時間裡,地宮中再也未出現滲水現象。可是過了129年,即1928年時,當孫殿英一夥盜墓賊進人地宮中時,這裡已經有了2米深的積水。且自1978年裕陵地宮對遊客開放以來,每到雨季時,地宮中都會積水。工作人員每天都要進行抽水,否則一天之內這積水就會有十幾厘米深,幾天之後水深就能沒人了。同一座地宮,為何在乾隆十七年到嘉慶四年的47年中不再出現滲水,以後又大量滲水呢?乾隆十七年維修地官時,究竟採用的是什麼方法?人們在史冊中沒有找到任何答案。

女屍不腐之謎

裕陵地宮中共葬6人。1928年地宮被盜掘,當滿清遺老們前來重新殮葬時,記錄了當時曾發現一具沒有腐朽仍「面目如生」的女屍。該具女屍皮膚多皺褶,仍有彈性,面目容貌都十分清晰,宛如剛剛入睡,只是頭髮差不多半數部已脫落。經過遺老們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后的遺體。孝儀皇后死於乾隆四十年(1775),直到乾隆帝死後才將地宮封掩,當時距她被葬入裕陵已經過去了153年。

裕陵地宮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墓中所葬6人,有比孝儀皇后先入葬的,也有在她之後入葬的,他們共處同室,且5位後、妃棺槨相同,然而包括乾隆在內的其他5人都已腐朽得只剩下一堆白骨,為何僅孝儀皇后的屍體能夠保存完好呢?

遺憾的是,也許是因為地宮開啟,驚動了地氣,重新裝殮後的女屍不久也腐爛不存,只剩下了骸骨。今天我們已經無緣見到孝儀皇后的真容,她的不朽之謎也就成了一段永遠無法解開的秘密。

皇后不入地宮之謎

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一生曾迎娶過3位皇后,但死後僅有2位皇后伴隨乾隆入葬地宮。

他的第二位皇后烏喇那拉氏死後被葬入了嬪妃墓園。更不可思議的是,她甚至沒有自己的地宮,竟然被安放在純惠皇貴妃地宮中的一側。清代妃園寢是一人一座地宮,各自為券,而烏喇那拉氏得到的卻是連低等殯妃都不如的待遇,一代皇后為何遭此薄待?這不僅在今天會引起大家的困感,就是在當時也是一樁震驚朝野的懸案,因為宮廷對此事一直諱莫如深。

地宮牆上的精美石雕

民間有一則故事,說乾隆皇帝在南巡途中大肆淫樂,曾召尼姑前來侍寢。同行的烏喇那拉皇后多次苦勸皇上都受到了冷遇,出身名門、知書識禮的皇后一氣之下,也將自已的頭髮削去。在清朝,只有皇帝或太后去世時,皇后才能剪髮,而烏喇那拉氏的這一舉動無疑如同詛咒皇帝、太后。於是乾隆盛怒之下將其打入冷宮,只是由於理虧心虛才沒有廢她的皇后位,不過死後還是用薄葬的方式發泄對她的憤恨。

這則傳說當然有很大演繹的成分,但是有學者在清宮皇家文檔中的隻言片語中,確實發現烏喇那拉皇后的一樁重要罪行就是「去發」。至於傳說與真實之間究竟有多少相似。只能是清宮中一樁永遠的懸案了。

伸向地宮的黑手

乾隆皇帝建起了精美華麗的陵寢和地宮安葬自己,又以無數珍寶隨葬,自然是希望能夠在地下仍然永享帝王之家的奢華生活。可是,正是由於他在陵寢建設中的窮奢極欲,引來了無數盜墓賊的窺視。

地宮牆上的精美石雕

清朝覆滅以後,中國陷入全面動盪紛爭之中。雖然名義上仍有陵戶守衛著皇家陵園,但實際上早已無人過問,成為土匪、強盜甚至困苦陵戶眼中的「肥肉」。十幾年間,清東陵各陵園中的價值連城的古玩陳設遭到多次洗劫,就連陵園四周栽種的樹木,也屢遭盜伐,可以說東陵地上的珍寶已經被洗劫一空。即使這樣,也難以滿足一些人喪心病狂的貪慾,他們又將黑手伸向了地宮中的寶藏。

孫殿英,一個由聚賭、販毒而起家的軍閥,也將貪婪的黑手伸向了清東陵。這個有權有槍的將領的「胃口」。自然也比那些土匪蟊賊要大些,當發現各陵陵園已經空空如也後,他立刻決定向地宮進軍。不過究竟挖哪座地宮,他的心裡還沒有底。

當時距離慈禧太后下葬僅20餘年,民間傳說慈禧太后一生愛財如命,死後更是用數不勝數的珍寶給自己陪葬,所以孫殿英最早將目標投向了慈禧陵。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一個老太監那裡打聽到有關慈禧地宮中的詳細情況,同時也聽說乾隆皇帝的裕陵中,同樣堆滿金玉珠寶。於是一不做二不休,1928年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率軍封鎖了清東陵,開始了盜竊二陵地宮的勾當。

金券中乾隆金棺

慘遭盜掘,屍骨難全

被分派盜掘裕陵的是師長柴雲升與旅長韓大保。經過有盜墓經驗的「高手」指點,他們很快在啞巴院月牙牆的影壁下找到了墓道的入口。為了加快速度,還出動了工兵,使用炸藥進行爆破。地官就這樣在炮火與硝煙中被「驚醒」,重新露出了真容。

地宮打開後,裡面積滿了水,在珍寶的誘惑下,匪兵們趟著積水衝下地宮。接連打開幾道石門。他們並沒有看到夢想中的珍寶,卻被地宮中遍布的神佛雕像嚇得心驚膽寒。當群寇來到最後一道石門前、無論如何用力推,石門都紋絲不動,於是韓大保下令使用炸藥炸開最後一道石門。「轟隆」一聲巨響,隨著硝煙散去,石門被炸成數塊向後傾倒,而門下正壓著乾隆皇帝的棺槨。

原來由於地宮進水,棺槨漂到門後,頂住了石門。石門炸開,盛裝屍體與珍寶的六具棺槨出現在眾人面前。匪兵們趟著一米多深的骯髒積水,爭先恐後地衝上去對這些棺槨一通刀劈斧砍,棺槨中的寶貝都滑落出來,面對無數的珍寶,這些人你爭我搶,甚至開槍互相殘殺,更將珍寶與屍骨拋棄得到處都是。

當年被盜時炸斷的石門

孫殿英盜竊清陵的消息很快傳開,他的無恥行徑遭到了社會各界一致譴責。當時居住在天津的遜帝溥儀聽說祖墳被盜後,更是又氣又恨,痛哭得死去活來。於是清廷遺老們致電閻錫山與蔣介石政府,要求嚴懲匪首孫殿英。但此時孫殿英早已用從地宮中得到的寶貝賄賂了閻、蔣等人,所以不僅未受處罰,之後還逐步高升了。遺老們訴求無門,最終只得湊錢,將被挖出的祖宗重新安葬了事。

孫殿英盜掘清陵的無恥行徑令人髮指,他也落下了「盜陵將軍」的千古罵名。可嘆乾隆皇帝輝煌一生,死後卻遭棄骨揚屍的厄運。現在的裕陵已經被重新整修一新,地宮也已修繕開放,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人們可以親臨其中觀賞裕陵中的藝術珍品,重溫那些發生在裕陵的傳奇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3189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