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關這個名字在國軍抗戰史上是一個難以抹去的鐵血豐碑,1939年12月18日凌晨1點,崑崙關戰役打響,中日雙方最精銳的部隊二十多萬人在崑崙關方圓幾十公里的戰場上血戰近一個月,崑崙關主陣地幾度易手又屢次被一支勇猛的老兵部隊頂著日軍的刺刀和機槍火力把陣地奪回,這支讓日軍都大為讚賞的中國軍隊就是國民革命軍榮譽第一師。
榮譽第一師於1938年2月於湖南瀏陽成立。由第92師榮譽團,第190師之榮譽團一個團,湖南保安榮譽團及第50師榮譽隊改編而成。宋希濂為首任師長,39年崑崙關戰役時師長為鄭洞國將軍。之所以稱為榮譽第一師是因為國軍將受戰傷後治癒歸隊的官兵稱為榮譽軍人,當這些在鬼子火力下九死一生的老兵走出醫院後追趕老部隊已經沒有了原部隊的去向,於是國府將大量受傷歸隊的老兵重新編組單獨組建了榮譽團和榮譽隊,而後將三個榮譽團和一個榮譽隊組合成榮譽第一師,榮譽師每一個官兵都是久經戰陣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再加上宋希濂將軍和鄭洞國將軍的悉心調教訓練,這支部隊可謂國軍精華。
12月19日,榮譽第一師猛攻653高地,這個高地俯瞰整個崑崙關戰場,是至關重要的制高點,有二百餘名日軍據險死守。第一師師左翼第三團組織多次衝鋒均未奏效,傷亡較大,此時,連長楊朝宣、排長楊明率突擊隊,攜帶刺刀、手榴彈冒死突入敵陣,與敵短兵相接,用日軍擅長的刺刀突擊將這二百餘日軍全部殲滅在653高地,但是自身也損失過半。惱羞成怒的日本鬼子在飛機掩護下不斷向653高地發動逆襲,並對我老毛嶺及441高地守軍猛烈反擊,激戰整日,但均被榮譽一師官兵擊退。
在陣地上,石頭幫了敵人攻擊的忙。敵人的炮彈打到石頭上,石頭炸開成石片子,也變成炸彈了。陣地大約占了兩三個小時,到天黑的時候,敵人就把陣地又拿下來了。陣地前幾百米的距離上堆滿了兩軍士兵的屍體和殘肢斷臂,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也打的心驚膽戰,而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也被中國迫擊炮擊斃給日軍極大震動。
臨死前,中村正雄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崑崙關一戰我軍最後以頑強戰鬥意志取得了最後勝利,日軍戰史也承認:「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鬥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其匹。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之不少。」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