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88年前的今天,1227年8月25日(農曆七月十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逝世。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 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 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 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一生所經歷60餘場戰爭中唯一一次戰敗:十三翼戰
鐵木真18歲時,昔日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又搶走了他的妻子。鐵木真向蔑兒乞部開戰,打敗了蔑兒乞人。1184年前後,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
鐵木真稱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結合塔塔兒、泰赤兀等13部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這是鐵木真一生所經歷60餘場戰爭中唯一一次戰敗。

逝世
回軍滅西夏(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盤山休養,留下了三條著名的遺囑。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於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
他雖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滅亡西夏,卻為自己的子孫留下了滅夏、滅金的方略。

死因傳說
雖然歷史書上講成吉思汗是病死的,但歷史的真實是非正常死亡。不過,關於成吉思汗的死亡原因,卻有不同的說法。其中,西夏王妃咬死說或窩闊台毒死說可能性最大。
1、西夏王妃咬死說。《蒙古源流》記載,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乞降,並根據成吉思汗的要求獻上一些美女,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妃。西夏王妃對成吉思汗深惡痛絕,在成吉思汗猥褻她時,一口將成吉思汗的下體咬掉。成吉思汗血流不止,當日殞命。
2、被雷劈死說。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電警告不孝者」,成吉思汗因惹母親生氣導致母親去世,有不孝之嫌,所以特別害怕雷電,1227年夏,成吉思汗誤入雷區,被雷電擊中致死。
3、被馬踩死說。蒙古人撰編的《蒙古秘史》(卷十四)記載,「成吉思既住過冬,欲征唐兀。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於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墜馬之後,被後面的馬踩中而死。

4、中箭說。1227年初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戰時膝部中了毒箭,最終致命。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自己的遺著中認為:成吉思汗死於箭傷。《聖武親征 錄》說,成吉思汗受箭傷有三次:1202年闊奕壇之戰、1212年攻西京之戰、1226年攻西夏時膝部中箭。估計最後一次箭傷對其身體影響較大。《世界侵 略者傳略》、《史集》、《元史譯文》、《綱目譯文》等國外、國內書籍都說「汗病八日死」。
5、中毒說。民間另有傳說,「中毒說」這種說法,來源於《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是十三世紀義大利商人,於1275年到達中國。其時正是元世祖忽必 烈當政時間,在元朝有過17年的交往。其在遊記中記敘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進攻西夏時圍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時,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毒箭。結果 可想而知,毒箭攻心,傷勢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間另有傳說,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成吉思汗對窩闊台越來越不滿意,想改立拖雷為儲汗,窩闊台為維護自己 的汗位,與成吉思汗喝酒時,下藥將成吉思汗毒死。

歷史點評:成吉思汗戎馬倥傯,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後征服民族多至720部。他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歷史人物,同 時又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討這位偉大人物。其中毛澤東將成吉思汗稱為「一代天驕」,將他 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提並論。(《沁園春·雪》)
元朝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歐亞大陸為何獨不取印度?
成吉思汗
文章摘自《詭異的謎團》作者:李問渠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成吉思汗名為孛兒只斤·鐵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領,在他的領導下蒙古各部落最終實現了統一,他是世界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蒙古高原 百餘個大小部落先後敗亡,韃靼、克烈、篾兒乞、乃蠻和蒙古五大部均統一在鐵木真的旗幟下。鐵木真遂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之源舉行大聚會,建立也客·蒙古· 兀魯思,即蒙古汗國,順理成章,他便被推舉為蒙古汗國的大汗,被尊為成吉思汗,這個稱號在蒙古語中有「海洋」或「強大」之義。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多次發 動征服戰爭,征服地域十分廣闊,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儘管這個帝國十分龐大,但有一點是令人疑 惑的,蒙古的鐵騎征戰到了歐洲,唯獨沒有侵占離自己較近的印度國。這不得不引起他人的注意。胸懷大志的成吉思汗怎麼可能放棄征伐一個離自己近而又富有的帝 國呢?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跟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種叫「甪端」的怪獸有關。史料稱,成吉思汗為了追擊扎蘭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成吉思汗的大軍並沒有攻進印度境內,而是很快撤回到了阿富汗。
八剌率領的兩萬蒙古軍進入了印度境內,並沿途攻下了一些城市,但經過幾個月的盤查,始終未找到扎蘭丁的蹤跡。當時耶律楚材便婉言勸說成吉思汗放棄追擊,從 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繼續追擊扎蘭丁,還想乘機攻下印度這塊陸地。這時傳來哲別部隊進軍高加索山,戰勝欽察援軍,進兵阿羅思(俄羅斯)的好消息。 於是成吉思汗更加堅決地下令渡河南行,接應八剌,平定印度,儘快完成他的帝國大業。但為什麼強大的蒙古騎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內,很快撤軍了呢?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當年決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濛。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 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這使得將士上下怨聲不斷,恨不得立刻馳歸。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成吉思汗遂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忽然聽 到怪獸發出響聲,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盡 早班師的。成吉思汗於是順應天意,沒有行進。八剌亦即日北歸。會師後,成吉思汗立即率軍返回了蒙古國。從這段史實的記載來看,頗似一個神話,但也有歷史學 家認為,奇形怪獸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印度有些獸類蒙古人並未見過這也不足為奇。至於把怪獸的叫聲說成是「汝主早還」的話,估計應該是耶律楚材的牽強附會之 辭,耶律楚材本有勸主早歸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可能借題發揮,假借怪獸的叫聲來規勸成吉思汗班師。當時的實際情況多半是這樣的。耶律楚材很可能考慮 到蒙古兵在印度不可能討到好處,所以借怪獸之名假傳天意。那麼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蒙古兵的情況和當時印度的狀況。
蒙古國的確是個能征善戰的國家,它僅憑藉著100多萬的人口和十多萬人的軍隊竟戰勝了擁有幾千萬人口及數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以及歐洲聯軍。蒙古騎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必然有它優越的條件。
首先,蒙古人的飲食習慣決定了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適應。蒙古軍隊「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也就是說,只要有供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 以自給。其次,蒙古人好騎射,這不僅有利於他們在平地上作戰,而且也可以彌補糧草的不足。因為即使在戰爭中,一時缺乏馬乳和羊肉,他們還可以以射獵作為補 充。在作戰中,蒙古騎兵就是依靠馬匹和畜群來補充給養的。這在後勤上大大減少了軍隊行進的輜重。在行軍作戰的過程中,糧草往往就是一個軍隊的咽喉,然而敵 人卻很難遏制住蒙古兵的咽喉,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比別人少一個致命的弱點。

但蒙古騎兵也有兩大弱點。一是善騎好射、策馬急襲的蒙古騎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顯得毫無用武之地,為了克服這一弱點,1220年,成吉思汗就建立了水軍。有 相關史料記載,在西征時,蒙古軍就曾在一個月內造船百艘、載蒙古騎兵渡過漠蘭河。但是另一個弱點卻是蒙古騎兵解決不了的,即他們先天存在的問題。生活在蒙 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干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濕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占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役中就已顯露無疑了。所以有人推測,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 也可能是蒙古騎兵適應不了印度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81177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