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他幫皇帝穩定江山,皇帝卻把他騙到刑場腰斬

(七國之亂前的形勢圖)

一個月以後,面對行刑隊,御史大夫晁錯將會想起父親從潁川趕到長安勸告他的那個下午。

他聽到說漢景帝要急召他回朝,他問來接他的中尉:「皇帝召我何事?」中尉只說皇帝要急著召見他回朝。他趕緊整整齊齊地穿上朝服,坐上了馬車。但是,馬車卻沒有開往未央宮,而是直接開往了東市市場。

晁錯預感到不好。但已經遲了。他被行刑隊直接從馬車上拖了下來,他還想說什麼,早被人把嘴捂上了,朝服也被扒下來。他發現,自己的一家老少數十口全都被帶到這裡來了。

於是乎,完全被蒙在鼓裡的晁錯被腰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被殺、棄市。

其實,早在文帝時,晁錯就得到了漢文帝的賞識,把他任用為太子家令,被稱為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智囊。魯迅說過,賈誼與晁錯的文章「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如晁錯的守邊一計,成了西漢、甚至以後兩千年里最常見的戍邊政策。晁錯與賈誼,眼光不囿於一地一朝、一時一事,是當之無愧的戰略家。

(《漢武大帝》中的漢景帝)

(《漢武大帝》中的晁錯)

但晁錯與賈誼的命運都不太好。你們的水平超越了你所在的時代,必然會觸動一大批人的利益,漢文帝果斷地把賈誼扔到偏遠的地區,雖然不得重用,但至少保全了他。文帝任用晁錯為太中大夫,接受了他的不少建議,百姓紛紛為了獲取爵位而獻上積存的糧食,在文帝十三年,國家糧食竟然多到可以免除全部田賦,這真是一個奇蹟啊。

晁錯的重用,加上他酷好法家的殘苛個性,也得罪了不少大臣。景帝時,丞相是刻薄的申屠嘉,捉住晁錯的錯,說他鑿穿了太上廟的牆,準備把他往死里告;結果晁錯提前知道了,連夜向景帝討主意。第二天申屠嘉去告狀的時候,景帝說,這事是我讓他乾的,他鑿的是廟中間空地上的牆,沒啥問題啊。結果,小氣的丞相回去後就活活氣得吐血而死了。

這一役,既換來了晁錯的沾沾自喜,也換來了他的耿耿忠心。晁錯最突出的功績還是「削藩」。晁錯認為,分封王國過於強大,會威脅中央政權,於是找了趙王、吳王等人的錯處,削去他們的封地。這個郡,削到吳王的頭上時,吳王不幹了。吳王有鑄幣權,富甲天下,實力強大,與景帝亦有殺子之仇,一聽要削去他最富庶的兩個郡,他馬上聯合六個諸侯國一起起兵,分幾路進攻長安,號稱「清君側」。

其實,在晁錯開始削藩大計之前,晁錯的父親曾親自從潁川趕來,勸晁錯說:「皇帝剛剛登基,你有點權力了,你就要侵削諸侯,疏人骨肉,招致怨恨,你怎麼這麼傻?」晁錯說:「只有這樣,才能幫天子穩定天下啊!」他的父親說:「這樣劉氏倒是能穩定,但咱們晁氏就死定了,我還是離開你這個害人精吧。「他回去就服毒自殺了。

父親的死,當然並不能阻撓晁錯協助君王天下大一統的抱負。七國造反之後,漢景帝急召周亞夫與竇嬰等統率軍隊對抗。竇嬰本就與晁錯不和;而晁錯主張景帝御駕親征,又引起景帝的不滿;而曾任過吳王相的袁盎,與晁錯又是宿敵。晁錯的命運一步步滑向深淵,他還痴心不改,渾然不知死之將至矣。

(《漢武大帝》中的漢景帝)

(《母儀天下》中的漢景帝)

袁盎得知晁錯想告他收受吳王錢財,搶先一步對景帝說,吳王他們只是想「清君側、誅晁錯」,殺了晁錯全家,就一了百了了,他們一定退兵。景帝曰「可」。而且,瞞著晁錯,朝中大臣偷偷地開朝會,一致同意腰斬晁錯,全家棄市。——於是,出現了開場的一幕。

當然,晁錯殺了,吳王等人不僅沒退兵,反倒更囂張了,加緊了進攻。景帝奇怪,問了前線來的鄧公。鄧公說:吳王密謀造反已經好幾十年了,跟晁錯一點關係都沒有。晁錯的削藩主張,是萬世之利;皇帝殺他,只會讓天下沒人敢給你出主意。

景帝這才知道後悔。

後悔如果有用,大概晁錯也會後悔。晁錯是法家,是他,從小教景帝:「勢不足以化,殺之。」如果大臣意見不同又說服不了,就殺了他。而他自己,卻成自己這套理論的最傑出的實驗產品。獵人布置機關抓猛獸的時候,一定要很小心啊,否則,就會在抓住老虎之前,先把自己賠進去。

(七國之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7604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