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青史卻不得善終,古代十大名將離奇死因。。。

張無忌| 2016-12-18| 檢舉

功名顯赫不得善終:古代十大名將離奇死因

薛仁貴

中國有個說法: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卻在陰溝翻船——意思是大事都經歷了,卻在一個小事上以失敗告終。歷史上走南闖北的戰神不在少數,然而在戰爭上都取得了很驕人的成績,最後卻死的比普通人還窩囊!這樣的英雄都有誰呢?

1、被自己的兒子誤射而死——薛仁貴

薛仁貴(公元614年-683年),名禮,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高 宗在位時薛仁貴屢次擊敗高麗,契丹人。661年,以前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薛仁貴率兵趕赴天山,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 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先選數十驍騎挑戰,他張弓連發三箭,射殺三人將,其餘人懾於神威全都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著, 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軍中遂有歌:「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薛仁貴作戰勇猛,並且善用奇兵,屢敗北方 各族,還曾任安東都護數年管理朝鮮一帶,理政才能也是不錯的,不過殺戮過多,做官又玩忽職守,縱容手下,與演義中的人物相比武功並無多少誇大,人品則顯不 足。不過他在演義中的結局更是窩囊,居然被自己的兒子誤射而死,不僅死不得其所,還讓他兒子背上一世罵名。

韓信

2、以謀反罪名被殺——韓信

韓 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因家境貧寒,常食不裹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陳勝、吳 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後又投奔漢王劉邦。初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始拜韓信 為大將。

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於劉邦身邊。

在這一段索寞的日子裡,他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楚。公元前196 年,呂后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鐘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李元霸

3、三種離奇死因——李元霸

隋 唐中所說的李元霸其人歷史原型為李玄霸(599年-614年),字大德,唐高祖李淵第三子,力大無窮,兩臂有四象不過之力,意思說他張開胳膊把路一攔,四 頭大象都過不來!使一對『擂鼓翁金錘』各重320斤(也有說重400斤,估計和奧尼爾差不多),在大隋稱第一條好漢,後封為西府趙王。

被雷劈死之說:

據《瓦崗英雄傳》記載: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條好漢,長得瘦小枯乾,掌中一對八棱紫金錘重八百斤,胯下座騎追風白點萬里雲。在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在李元霸馬前走上三個回合,可以說李元霸打遍天下無敵手。這麼一位無敵凶神在滅了瓦崗回師途中,正遇雷雨,雙手舉錘罵天,被雷劈死。

被自己的錘子砸死之說:

說 那趙王李元霸回到潼關,駙馬柴紹前來接應,二人相見,同路而行。只見風雲四起,細雨霏霏,少頃虹電閃爍,霹靂交加。那雷聲只在元霸頭上落落的響,猶如打下 來的光景。元霸大怒,把錘指天大叫:「呔!你天為何這般可惡,照少爺的頭響也!」說罷,把錘往空中一撩,抬頭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錘掉將下來,撲的一聲,正 中在元霸臉上,翻身跌下馬來,一代霸王就此煙消雲散。

李牧

4、被追兵殺掉——李牧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人(今邢台隆堯縣),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李牧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此前的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趙軍屢敗於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後勇。

李 牧真正意義上的與匈奴一戰只有一次,就打的匈奴幾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及至,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 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並以示弱於敵的手段麻痹對手。接著火速出擊,深夜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把那些在馬上縱橫的匈奴 騎士在睡夢中殺死。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者。

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更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後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可借鑑的範本。

可惜李牧下場不大好。事先已經知道趙王要殺他,單騎出逃,結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趙王派來的追兵追上並殺掉,死不得其所。如果李牧逃掉,肯定不甘心隱姓埋名,不知道哪一個國家會受益呢。

袁崇煥

5、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明朝有他,清朝的野心總是成為妄想,努爾哈赤、皇太極………奉袁必輸,哪怕是三千部隊對強大的十萬大軍,袁承煥還是守住了江山,讓敵人望塵莫及。

袁 承煥駐守邊疆上十年,支撐了明朝國防的半邊天,可結果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死在了多疑的崇禎手上。遙想當年袁承煥被押入京,一時間謠言四起,在幾個慷慨 激昂之士的煽動下,整個京城的百姓沸騰了,他們將對滿清的仇恨全部發泄在袁承煥身上,袁承煥是否有罪在那時已經不重要。

張飛

6、死在自己士兵的刀下——張飛

公 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六月,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因為張飛 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劉備常戒之:「此取禍之道也。」但張飛聽不進劉備的告戒,依然故我,暴性不改,終於釀成殺身之禍。

一次,劉備派張飛率兵萬餘攻打孫權,出征中,張飛的部下張達和范強把他殺了,持其人頭投奔孫權邀功領賞。

張飛一生輾轉沙場,出生入死,沒有死在敵人的手中,而是死在自己士兵的刀下,真是可歌又可悲!

秦瓊

7、舉石獅子累死——秦瓊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秦瓊之父曾任北齊時期的咸陽王錄事參軍。隋大業年間,秦瓊效力於隋將來護兒帳下,因其志向高遠和勇猛強悍,深得器重。

唐 武德九年(626)六月,秦王李世民被立為太子,改號貞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秦瓊也因有功,拜為左武衛大將軍,賜給七百戶的封邑。後來,秦瓊多 病纏身,自謂:自幼戎馬轉戰,身經大戰二百餘次,光流的血也足足有幾十斗之多,元氣大傷,怎能不病? 到貞觀十二年(638)終於因病去世。而演義中說其為了掛帥征東,在70高齡與尉遲恭比賽舉千斤石獅子,累的吐血到地,以至病死,豈不冤哉!

宋太祖趙匡胤

8、猝死成千古謎案——趙匡胤

趙匡胤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相對而言,亦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恢宏大氣的政治家。雖然他的江山得來似乎有點不夠光明正大,有乘人之危的嫌疑,但他善待功臣,禮遇後周舊戚,與民生息,倡導文教,尊重讀書人,首創偃武修文的文官制度,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他死時正當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經驗豐富的盛年,本該大展宏圖,正意欲北上收復「煙雲十六州」,南下飲馬長江,誰料老天吝嗇,不願再寬限他幾年,壯志未酬身先死,這也是人生無奈之事。太祖的死,在當時已引起軒然大波,《燭影斧聲》流傳到今天,都是個無解之謎。

曹寧被孝字當先的岳飛拒之門外

9、三位虎將——高寵、楊再興、曹寧

高寵

這三個之所以能並列,是因為他們在演義中出現的篇幅都很少,但是都是萬中無一的虎將,卻又都不得善終。高寵連挑十一輛滑車,到第十二輛時因戰馬已筋疲力盡,將其掀翻在地,被鐵滑車碾個稀扁。

楊再興誤陷小商河,被當成了活靶子,連人帶馬射的如柴蓬一般。死的最冤枉的當屬曹寧,這個比陸文龍還狠的人物,只因為殺了自己賣國求榮的父親,被孝字當先的岳飛拒之門外,走投無路,只有自刎身亡。唉,要是放在今天,可能還是大義滅親的好榜樣呀!

提示:支持鍵盤" "鍵翻頁

項羽

10、一代霸王——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體現項羽英勇的主要是巨鹿、彭城、垓下三戰,前兩戰體現了項羽卓越的軍事天才和英勇氣概,而垓下一戰則造就了千古悲情的西楚霸王。

項羽在范增的建議下,與范增合圍滎陽,打算把劉邦消滅。劉邦非常害怕,採取陳平的計策,離間項羽和范增,項羽於是剝奪了范增的權利。范增沒有想到項羽竟然會懷疑自己和劉邦有勾結,十分氣憤,於是告老還鄉,但在途中病死。

劉邦以韓信引兵三十萬為前軍,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項羽引兵十萬,先與韓信大戰,韓信軍失利往後退卻,令左右兩翼包夾項羽軍,項羽軍抵敵不住,於是往後撤,韓信趁機反擊,項羽軍大敗,退到壁壘堅守,劉邦乘勝領大軍將項羽重重包圍。

項 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把將烏騅馬 送與亭長,令部下下馬和漢軍肉搏,項羽又殺敵數百,身重十數傷,看見漢將呂馬童,對其說:「你是我的舊部,我聽說劉邦懸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頭,我就送你 個人情吧。」於是自刎而死,年僅31歲。漢軍搶奪項羽屍體自相殘殺者數十人,最後王翳等五人分了項羽的屍體,都被封侯。

細數40位三國猛將:三國有哪些膾炙人口的名將

看三國,講三國,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那些勇冠三軍,力敵萬人的勇將了。

一、蜀國

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說到勇將,這「五虎上將「就不可不提。關羽是「武聖」,除了呂布,還真沒人是他的對手。

華雄、顏良、文丑、管亥,這些勇力過人的戰將全是喪在他的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下。過五關,斬六將、戰長沙、單刀會,還有水淹七軍,刮骨療毒,關羽的神勇一目了然。

張飛的厲害想來也無須我贅述,單看他在當陽橋頭一身吼,嚇死了夏侯傑,震動得水倒流。曹操數萬大軍被唬得潰退數里,就算是金毛獅王謝遜的「獅子吼」怕也是遠為不及吧!

常山趙子龍可以說是最受三國迷歡迎的人氣角色,文韜武略,機謀膽色,趙將軍無不是上上之選。作為一員虎將,他實在完美。長坂坡是子龍的成名戰,雖然沒斬殺什麼曹營大將,可是一人一騎在千軍萬馬中往來奔突,如入無人之境,試問通篇三國之中,又有幾人能夠?

馬超是世家子弟,卻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年幼時誅殺董卓餘黨李蒙、王方時,就已經不同凡響了。及至最後與許禇、張飛的兩場大戰,使他的勇名達到了頂峰。曹操手下的于禁、張郃、曹洪都被他一陣殺敗。

黃忠的過人武藝在與關羽的百多合交鋒中就可以看出,不過,黃忠的最大的厲害之處,卻是那百步穿楊的箭術。大將夏侯淵在定軍山被他斬殺,足以使黃忠坐享虎將之名。

魏延、李嚴、姜維:魏延完全可以擔當「五虎上將」的稱號,只是由於資歷淺,再加上諸葛丞相也不喜歡他,所以他只能屈居於五虎上將之下。但是,魏延絕對是個很有個性的人,其實,拿到現在,他那種不迷信權威,大膽敢為的性格應該很被女孩子欣賞的。

李 嚴在演義中第一次出場,就和黃老將軍鬥了個軒輊不分,但其後他也就再沒有在沙場上征殺過了,不過,劉備白帝城託孤,他也能侍列一旁,也可見位高權重。姜維 是後期勇謀兼備的少數大將之一,能夠和老趙雲打個平手,也算是後生可畏。回箭殺郭淮是姜維武藝的代表作,不過,羅貫中更多描畫的是他的韜略,對他的武勇也 就著墨不多了。

二、魏國

夏侯敦、夏侯淵、曹仁、曹洪:夏侯敦在讀者印象中就是個赳赳武夫,他的拔矢啖睛,為他的擁躉所津津樂道。關鍵除了呂布,夏侯敦和誰交鋒都沒有敗過,這恐怕也是作者為了刻意突出他的勇吧。

夏 侯淵的武勇不遜乃兄,而統兵作戰則更勝一籌,是曹操手下難得的大將。可惜定軍山之敗,使妙才之名化為雲煙去也。「虎步關右,所向無前」成了曹操獨自緬懷愛 將的唁詞。曹仁與張遼、徐晃、夏侯淵一樣,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與東吳在南郡的爭奪戰中,人們依稀看到了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影子。也是作者唯一一次刻畫了曹 仁的勇猛。但就這一次刻畫,曹仁的智勇雙全也就深深的被讀者銘記。

曹洪是個大力士,也是個猛將,可是讀者對他總是印象一般。也許是在西涼與馬超的那場廝拼輸的慘了點。不過,請問大家,又有幾個勇將能與馬超對戰四、五十合的?

典韋、許禇:他們是書中眾多讀者認可的,唯有的可以匹敵關羽、張飛的猛將。他們不善於領兵打仗,可是天生神力,勇烈過人,使讀者對他們有了濃厚的興趣。典韋的八十斤大鐵戟令敵手喪膽!五步飛戟殺追兵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技擊之道,單手扶定牙旗更可以看出其雄渾的膂力。

宛 城之戰因為有了典韋的奮死血戰而變得異常悲壯。雙手拿兩個小兵當武器的典韋形象幾乎是三國里最經典的畫面之一。典韋戰死後,長立不倒,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走 過,好一個虎賁之士啊!許禇能力拽奔牛,也是個罕見的大力士,也是典韋死後,曹操的近身侍衛。裸衣斗馬超使許禇一世得享「虎侯」的大名。

書中本有一次許禇和張飛交鋒的大好機會,奈何虎痴自恃「吾有萬夫不擋之勇,天下誰能近我?」結果晚上灌多了幾杯黃湯,頭暈眼花之際被張飛一矛搠下馬來。沒能看到這兩個當世的虎士斗個燦爛輝煌,實在是一大憾事!

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他們就是俗稱的曹營「五大將」。但在演義里,讀者可能感覺前三者的威名要勝於後兩位。張遼勇謀兼備,可以算是曹操手下第一大將。計射太史慈,威震逍遙津,無論單打獨鬥,還是運籌帷幄,他都是那麼出色。

說到武勇,引用關雲長對張飛說的一句話:「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張遼和趙雲一樣,也是現在最受讀者歡迎的人氣角色。徐晃和張遼頗為相象,同樣勇謀兼備。他的出場也非常有氣勢,可惜與顏良一戰,二十合敗歸本陣,使他的高強武藝在讀者心中大打折扣。

張郃與張飛的那一戰,雖敗猶榮,到了後期,張郃幾乎天下無敵,除了魏延,他馬前無三合之將。看得諸葛亮心生感慨:「嘗聞張翼德大戰張郃,人皆驚懼。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于禁和樂進與前三位相比,未免就遜色不少。

于禁立陣破敵,生性毅重,曹操贊他有大將之風,不過他似乎不以武勇見長,樂進短小精悍,作戰英勇,但是由於史料的缺乏,作者也就對他沒有多加筆墨了。結果無端端被甘將軍在臉上射了個大窟窿,樂文謙若泉下有靈,也只能感慨後人無知了。

龐 德、李典、文聘:龐德抬梓決死戰,殺的關羽略顯狼狽,大家這才發現,原來龐德是如此厲害。在馬超手下,在張魯手下,龐德的閃光點並不多,但是和關羽的交 鋒,使讀者迅速認同了龐德作為第一流勇將的地位。所以雖然水淹七軍,關羽還是擒殺了龐德,但「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也」,龐德可以安息了。

李典或許更象個儒將,從他被趙雲十餘合殺敗,可見武藝並不是太高強的,他的優點在於冷靜和謹慎。文聘的才能可堪與張遼,曹仁相比,只是作者同樣描寫不多,只有史書上告訴我們,原來空城計是文聘唱的,而不是諸葛亮。

三、吳國

孫堅、孫策:孫堅號稱為「猛虎」,可惜英年早逝。讀者也沒太覺得他武力超群,只是在他剛出場,奮力攀上黃巾軍的城牆,斬殺黃巾將領中,才算驚鴻一瞥。

不過告訴沒有看過史書的讀者們,其實華雄是孫堅殺的。江東小霸王。好威風的名字!孫策的壯舉也真正是名副其實。神亭酣斗太史慈,挾死於糜,喝死樊能。包括年幼時箭射陳生,小霸王打得江東諸侯聞風喪膽,打得曹操刮目相看,打下了日後鼎足三分的東吳基業。

太史慈、甘寧:這兩個是東吳虎將的傑出代表。太史慈和孫策的惡鬥,是整部三國里為數不多的最經典的雙人對戰之一。而太史慈在北海救孔融時展現的本領足以與關、張、趙相媲美。

如果說到三國里排名前三的神箭手,太史慈一定名列其中。他一箭將敵將之手反釘在護梁之上,嚇得嚴白虎面如土色:「彼軍有如此人,安能敵乎!」猨臂善射,使太史慈更不屑將打過小霸王的拳頭再施加於他人之身。看甘寧的身世介紹,就覺得很有氣勢。但聞銅鈴聲響,人皆避之。

在 赤壁之戰中,甘寧於彈指一揮間連斬兩員曹將,嚇得曹操策馬而回。感覺甘寧就有點像蜀漢陣營里的趙雲。濡須口正是甘寧的長坂坡。一百騎兵無一損傷的劫了曹操 數萬人的大營,驚得曹操夜不敢寐。孫權讚嘆:「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可惜這江東二虎與蜀漢的五虎上將一直沒有交鋒的機會。

但看史書上,關羽對甘寧還是頗為忌憚的。甘寧死後,民間百姓將其奉為吳王神,看來除了關羽,張飛,趙雲等少數幾個蜀漢名將外,也就只有甘寧能得到死後封神的殊榮了。

周泰、凌統、董襲:周泰是個敢死將軍,身上沒一塊好肉。可是他的勇猛在濡須之戰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幾進幾出敵陣,拚死救護孫權,看的曹操都非常訝嘆。他也是東吳僅有的幾個虎將之一。凌統是個英勇小將,在逍遙津若無他的舍死相戰,孫權恐怕很難逃脫。

能 夠和張遼激鬥五十回合,足以說明凌統的實力了。大家也許奇怪,為什麼像董襲這樣不著名的武將也會被我名列其上呢?其實在史書上,董襲也是個著名的虎將,在 進攻黃祖的戰鬥里,是他身先士卒,與凌統并力向前,立下首功。此後,其勇名也算威震天下,只是演義中沒有提及,可惜了他的一身好本領。

程普、黃蓋、韓當:他們是東吳的三世老臣,地位高,功勞高,也許是他們在江東碰到的對手太弱了,所以他們顯得所向披靡,但憑心而論,和那些第一流的猛將相比,恐怕還是有差距的。

四、其他

呂布:絕對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勇將,虎牢關前斬將搴旗,直如探囊取物一般。莫說三英合力戰呂布,曹操甚至出動了典韋、許禇、夏侯敦、夏侯淵、樂進、李典六員大將來與之廝拼。「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轅門射戟,濮陽奮威,無不展現了他弓馬嫻熟,膂力過人。

他的地盤是打出來的,他的威名是打出來的,他打的天下無不望風披靡,他就憑著這一身超凡入聖的武藝成了雄霸一方的諸侯。他也憑著這天下無敵的身手成為三國武將里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

顏良、文丑:他們是袁紹一直念茲在茲的虎將。文丑在磐河打得公孫瓚落荒而逃,若不是趙雲出馬相迎,文丑幾乎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

顏良與文丑齊名,幾合之間就斬殺了驍將宋憲、魏續,又用二十回合戰敗了同樣以武勇過人而著稱的徐晃,看來單以武藝而言,他們兩個確實是第一流的勇將。總覺得他們被關羽殺的不明不白,一身好武藝還沒來得及施展,就被騎著赤兔馬的關羽迅速地斬下首級。憾甚!

華雄、紀靈:華雄一開始可謂風頭甚勁,各鎮諸侯的驍將、健將被他殺的有如砍瓜切菜。就連江東猛虎孫堅也敗下陣來。殺的諸侯們一籌莫展。幸好作者安排了個「關公溫酒斬華雄」,才使討伐董卓的大軍不至於過早的解散。

只 是關羽斬華雄的細節,作者故意語焉不詳,就任讀者們自己想像吧!把紀靈也寫上來,是因為他是大諸侯袁術的首席將官,一生唯一的閃光點,恐怕也就是和關羽勉 強戰了三十合而僥倖沒敗吧!結果自知不是對手的他,便派了偏將出去擋差迎戰關羽,可憐荀正將軍就這麼做了替死鬼。但是,紀靈到底沒有逃掉,在以後又碰上了 張飛,猛張飛沒跟他客氣,十幾回合就打發他回老家了。就像他的主子袁術一樣,都不成氣候。

鄧 艾、鄧忠、文鴦:鄧艾和鄧忠父子倆的武藝與姜維相伯仲,是後期少有的勇將,儘管鄧艾的韜略遠比他的武勇要著名。至於文鴦,可以說是後期唯一可以與前期虎將 比擬的人物。單騎鐵鞭,盡退雄兵,作者直接把他比作了長坂坡的趙雲。不過,他出場的篇幅不多,所以也就沒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實,談論武將的勇武也就是一時興之所至,只要你最喜歡誰,誰就是你心裡最高強的武神。羅貫中也很聰明,往往兩個勇將之間的交鋒進行個四、五十合就戛然而止,不分勝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71674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