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組照片是1920年一個日本人在少林寺拍攝的。這批照片十分珍貴,因為在1928年少林寺被馮玉祥部將石友三燒毀了,後人基本沒見過1928年之前的少林寺。
少林寺山門

康熙御筆書寫的〝少林寺〞匾額。現在的〝少林寺〞已經不是康熙寫的那塊了。

少林寺大雄寶殿正門。

很多人誤以為,是清政府燒了少林寺,這是錯的。事實上,清代諸帝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親臨少林寺,夜宿方丈室,並親筆題詩立碑。從清朝白衣殿壁畫和文獻記載,少林功夫在清朝以來,仍維持著很高的水平。
真正毀了少林寺的,是馮玉祥的部下石友三。
1928年軍閥混戰,軍閥馮玉祥的部下石友三火燒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殿、法堂和鐘樓等建築被毀於一炬,許多珍貴的藏經、寺志、拳譜等燒成灰燼。
那麼,石友三為什麼要屠滅少林寺呢?這還要從民國初年說起。
民國初年,少林寺有僧眾二百多人,土地一千三百七十餘畝,度日艱難。後來,軍閥混戰,當時的縣府任命武功高強的恆林和尚為〝少林寺保衛團團總〞。恆林和尚只好購置槍械,訓練僧兵,以備不虞。
民國九年(1920年)秋,歲遭旱荒,土匪蜂起。恆林和尚率民團和土匪打了數十戰都贏了,恆林和尚也因此名聲大振。土匪不敢犯境,少林寺周圍的幾十個村莊得以安居樂業。當時的河南省政府主席張鳳台授恆林獎狀、獎章,並向少林寺緊那羅王殿獻了〝威靈普被〞的匾額,以謝神庥。
民國十二年(1923年),恆林因積勞成疾去世,他的弟子妙興接任了登封縣僧會司及少林寺保衛團團總的職務。
民 國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直系吳佩孚的師長張玉山手下的第四團團長樊鍾秀路過少林寺休息,見大雄寶殿殘破,有心修補,因為沒有太多錢,就 暫捐了四百圓,寺中大眾很感激,因而與樊有聯絡。1923年秋,張玉山奉命在登封一帶收編湖北第一師別動隊,把妙興和少林寺保衛團收編進了第一旅第一團。
1927年,馮玉祥與吳佩孚交戰,2月,妙興率第一團奉命開往鄭州,又調往舞陽。3月6日,在與任應岐部交戰中,妙興陣亡,年僅三十七歲。遺體由弟子體信運回少林寺,葬於寺東北山坡上。
1928年3月,樊鍾秀乘馮玉祥的國民軍後方空虛,奪占了鞏縣及偃師縣,但不久被馮部將領石友三奪回。樊鍾秀南撤,轉攻登封縣城,其司令部即設在少林寺內。
石友三部向南追擊,至輾轅關(十八盤),少林寺僧助樊狙擊,但終不敵而潰。200多僧眾也幾乎被殺盡。
3 月15日,石友三追至少林寺,縱火焚法堂。次日,駐防登封的國民軍(馮玉祥部)旅長蘇明啟,命軍士抬煤油到寺中,將天王殿、大雄殿、緊那羅殿、六祖殿、閻 王殿、龍王殿、鐘鼓樓、香積廚、庫房、東西禪堂、御座房等處,盡付一炬,以泄其憤。至此,千載少林寺的歷史建築盡毀,大量珍貴文獻如佛經、拳譜全部毀掉。
除 了泄憤,還有一個原因,資料記載,1927年,馮玉祥在河南廢寺逐僧,將大相國寺改成市場。並發動全省毀佛運動,所有比丘、比丘尼一律驅逐。所有寺產沒 收,寺院改為學校,或作救濟院、圖書館,或成為娛樂場所。繼河南之後,直、魯、秦等地,也都紛紛盲從,華北佛教因此幾乎衰絕。馮玉祥的手下會屠滅少林應該 也受到了這個事件的影響。
少林寺內達摩祖師像,十分逼真。

地藏菩薩大殿

少林寺內的經庫

大殿前的少林寺僧人

少林寺內的六祖殿,中間是觀音菩薩、左邊是達摩祖師、右邊是慧可禪師。

少林寺面壁洞。

少林寺內一景

唐太宗御賜的碑,上面的字都看不清了。

韋馱像。濟公和尚背個韋馱去降妖,就是這個韋馱。

少林寺鐘樓。俗話說當天和尚撞天鍾,寺廟內鐘樓不能少。

在軍閥混戰時代,少林寺為了保護自己和周圍的民眾,建立了部隊。下圖就是護衛寺院的少林寺僧兵。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