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圖展現歷史進程,用文字做陪襯,看者更輕鬆更舒服)
圖-明朝疆域
1590年,豐臣秀吉結束日本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完成日本本島的統一。此時的日本戰士還在,慾望還在膨脹,他們將下一個目標,鎖定對岸的朝鮮。
圖-豐臣秀吉
1592年,豐臣秀吉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統領15.87萬陸軍,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另外,海軍由九鬼嘉隆統領,有9200水軍和700艘艦船。日本國內,由德川家康作為總指揮,集結了10.5萬人的預備隊伍,隨時準備投入朝鮮戰場。
現在來看看明朝、朝鮮、日本三國地理關係。
圖-中、朝、日關係
明朝方面,離北京淪陷,崇禎皇帝上吊還有52年,國力軍力自然比開國時期下降了很多,而且內憂外患,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女真入侵。但明朝軍力與日本相比,肯定是只強不弱。
朝鮮方面,李氏王朝承平日久,武備鬆弛。而朝堂上又黨爭不斷,大臣互相傾軋,大事都看宗主國明朝的眼色。面對日本入侵,朝鮮敗的很快,2個月之內漢城(首爾)和平壤相繼淪陷。朝鮮國王李昖倉皇出奔鴨綠江旁的義州。
明朝於兩個月前就得知日軍入侵朝鮮,朝廷已經調兵遣將準備援朝,可是明朝沒有料到朝鮮如此不濟,連給大明軍準備的時間都沒有就亡國了。從日本人自己繪製的地圖看,大明王朝的敵人非常多,日軍此次侵朝,僥倖認為明朝無力出兵朝鮮。
圖-明朝的敵人
情況緊急,在朝鮮大臣苦苦哀求下,距離朝鮮最近的一支明軍出動,由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統領2348人向平壤城開進。祖承訓如此冒進除了想立頭功之外,還因朝鮮使臣忽悠他平壤只有1千多日軍。誰料駐守平壤的是日軍王牌中的王牌,第一軍小西行長統領1.8萬人,加上其他日軍總數超過2萬。祖承訓當然是吃了敗仗,但只有一百多年戰國史的日軍,無論如何也不相信明軍只有2千人,因此並未追擊明軍。中國歷史長,戰爭多,這是大國底蘊,非日軍能理解。
圖-威武大明軍
半年後,明朝派實力大將李如松統領4萬精銳入朝。之所以拖了半年,因為李如松一直在寧夏平定叛亂,他很忙。而4萬精銳來自全國各地的精兵,集結也需要時間。
從渡過鴨綠江開始算起,李如松只用了10天就收復平壤,他擊潰的正是小西行長軍,一個月後,明軍再收復漢城。這個過程中朝鮮陸軍一直跟隨明軍,負責運送糧草,清掃戰場。
圖-朝鮮第一次中日戰爭
朝鮮的海軍,雖然數量不太多,卻遠遠超出他們的陸軍幾個檔次,在海軍大將李舜臣統領下,連續擊敗日本海軍,掌控了朝鮮的制海權。閒山島海戰中,朝鮮海軍以54艘戰艦包圍日軍73艘戰艦,結果擊沉日軍戰艦59艘。
圖-閒山島海戰
朝鮮海軍戰力比陸軍強的多,原因之一是他們使用了一種比較奇怪且很有創意的戰艦,龜船。
圖-朝鮮龜船
1593年,中朝水陸兩路起頭並進,日軍不得已退守朝鮮南方,並派人向明朝談判。明軍總損失兵力近萬人,而明軍還有更大的敵人女真以及各地民亂急需用兵,因此同意談判。談判過程中明軍大兵盡撤,因為東北女真的軍力在日軍之上,遼東才是明軍的主戰場。日軍退守南部釜山,一面假意談判拖延時間,一面在國內調動大軍和糧草,作第二次入侵朝鮮的準備。
1597年,豐臣秀吉撕毀談判的面罩,令14萬陸軍和2.2萬水軍再次入侵朝鮮。面對朝鮮的求援,宗主國明朝盡顯大國威儀,朝廷這次反應迅速,以兵部侍郎邢玠為統帥,在漢城和平壤都沒有失守的情況下,統兵3萬抗日援朝。
中朝聯軍分工明確,朝軍負責守城,大明軍負責攻擊日軍所占城邑。由於日軍數量龐大,明軍初期進展不順。
圖-朝鮮第二次中日戰爭
隨著戰局的推進,明朝調動國內兩廣、四川、浙江、江蘇等地的軍隊,陸軍約10萬,水軍約5萬,總兵力達到15萬,目標很明確,讓日軍徹底從朝鮮半島消失。
增兵後的明軍勢如破竹,不斷重創日軍,僅蔚山之戰就斬首日軍上萬,明軍不斷收復被日軍所占的領土。日軍未料到明軍在國內民亂頻繁,遼東戰事吃緊的情況下,仍然軍力如此強勁。大國底蘊,島國自是難以理解。
圖-明朝世界地圖
明朝陸軍節節勝利,水師也不甘示弱,大明水師總兵陳璘,組織了一次對日逃軍進行殲滅的露梁海戰。這次海戰第一回合稱為鳴梁海戰,朝鮮海軍統帥李舜臣,以12艘龜船阻擊日軍上百艘戰艦,結果擊沉日艦36艘,擊毀92艘,擊斃日軍8000餘人,李舜臣以全軍覆沒的悲壯舉動,成為朝鮮和韓國的民族英雄。2個多月後,露梁海戰主戰場終於打響朝鮮最後一戰。此戰日軍戰艦500多艘,兵力3萬多人。明軍以及趕來支援的朝鮮海軍總計戰艦140艘,軍力5萬。日軍困獸猶鬥,拚命逃出生天,因此戰況非常激烈。收官這一戰,明朝聯軍擊沉日艦200多艘,俘虜100多艘,殺敵近2萬,戰果空前。明軍總體損失不大,但副總兵鄧子龍英勇殉職,為這場戰爭划上悲壯的句號。
圖-露梁海戰
1598年,日軍全部撤離朝鮮,300年不敢侵朝,這來自大明王朝之威懾。
明神宗在北京接受百官朝賀,當場斬首61名日本俘虜祭告宗廟,他在詔書中寫道:「跳梁者,雖強必戳!」大有「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尚武精神,大國底蘊盡顯。
圖-明神宗
兩次韓戰,日軍共損失17萬人,明朝損失數萬精銳,朝鮮損失20多萬軍力,這兩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是東北努爾哈赤統領的建州女真,此後46年,滿清入關,明朝滅亡。
圖-明清關係
作者簡介
風長眼量(王昱祺),美籍華裔。不照本宣科翻譯史書,主張歷史地理不分家,以歷史為經地圖為緯,製作地圖還原當時歷史大勢,美式思維新穎解構春秋戰國史。歷經十多年,製作500餘幅春秋戰國地形圖、路線圖、形勢圖、疆域圖,遂成《地圖裡的興亡》系列圖書。
作品簡介
《地圖裡的興亡》以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製作500副精美地圖來重寫中國春秋戰國史,打破讀史無圖的遺憾,回歸左圖右史的傳統。國家認證,中圖社權威發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