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間,做官可算得上是個「高危行業」。歷經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明朝被殺官員多達3萬餘人。洪武開國功臣幾乎被一網打盡。徐達、常遇春等人,若非早死,恐怕也難逃滅門之災。然而,有一個名人,位至信國公,一生富貴,亦一生謹慎,最後得以功名終,這個人叫湯和。
朱元璋大殺功臣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先立的太子朱標,還是後來立的太孫朱允炆,都為人仁厚,性格偏軟,朱元璋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下一幫戰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設法把那些舊臣殺掉,以為子孫後代的江山永固鋪平道路,防止再出來個陳橋兵變的趙匡胤。
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湯和同朱元璋不僅是同鄉,而且在一條小街上長大。湯和「幼有奇志,嬉戲嘗習騎射,部 勒群兒。及長,身長七尺,倜儻多計略」。這段說明,一是湯和從小有抱負;二是善騎射、會武功;三是有領袖慾,是個「孩子王」;四是高大英俊且有智有謀。顯 然,這是一個不同凡響之人。
據說,湯和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參加農民革命的引路人。元末江淮地區的紅巾軍領袖郭子興起事之時,胸有大志的湯和已「帥壯士十餘人歸之」,他因作戰勇敢而得一個小官。當時的朱元璋仍在皇覺寺里當和尚。湯和念及舊情,曾寫信給朱元璋,請他出來共謀義舉、同享富貴。
史 書說,湯和為人低調、小心謹慎,也有人說他不貪功、不圖利、識相知趣。其實,湯和是何等聰明之人。他從小有雄壯志,也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 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紛紛被誅殺,特別是胡惟庸案發,牽連無數,令湯和心冷。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權。於是,他作出重大決定, 主動辭官而去,回家養老。
照理說,朱元璋應該有點挽留之意。畢竟,既是兒時夥伴,又是「革命引路人」,而他的反應是大悅,然後就是「立賜」,居然立即准奏,馬上在鳳陽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賞賜。
聰 明的湯和辭官之後仍然處處約束自己,最終令朱元璋解除了警惕之心。他從不以功臣自居,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避免授人以柄。對朝廷之事,他也守口如瓶。 他重病之後,全部給錢遣散回家,所得的朝廷封賞,也分送給鄉親。據史料記載,湯和回鄉之後,信守一條準則:從不結交地方官員和過問政事。他的生活,就是整 天喝酒下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給人一種只貪圖安逸、百事不問的印象,這一點是讓朱元璋非常滿意的。
湯和與朱元璋一塊長大,多年共事,知之深恐無出其右者。但是,湯和的裝糊塗沒有讓朱元璋有所洞察,糊塗就要糊塗透頂,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可見其心智之高。
湯和告老之後,曾應朱元璋之請,重新出山在東南沿海「備倭」,共築衛所城計59處,使「倭寇多年不敢輕犯」。湯和在此為官期間,亦在地方之上留下諸多名聲。但是,事情一完,他即回家,決不戀棧。
洪武23年正月初一,湯和上朝給朱元璋拜年,突得急症,不能言語。
洪 武27年,湯和病重。此時,朱元璋聽聞之後,自然感慨萬千。朱元璋命人將湯和送到南京,手執湯和而撫摸之,不禁談起兒時的情景,以及興兵起事時候的艱難之 處。此時的湯和,早已不能說話,只是點頭。「糊塗」了一輩子的湯和,既使有什麼肺腑之言,恐怕也說不出來了。其心之痛,只有他自己知道。之前,他的長子湯 鼎隨沐英入滇平亂不幸戰死,其長孫湯晟、曾孫湯瑜皆死;他的老部下穎國公開國功臣傅友德也剛剛被朱元璋賜死,湯和同傅友德可是兒女親家啊。他還能說什麼 !朱元璋也是老淚縱橫。兒時夥伴,故舊之人,殺的殺,死的死,只剩下一個湯和了。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8月28日,湯和死去,享年 70歲。朱元璋追封其為東甌王,諡襄武,埋葬在鳳陽曹山(今屬安徽省蚌埠市龍湖公園)。湯和墓面對龍子河、背負曹山峰,水光山色,交相輝映,是一個好風水 的地方。觀湯和一生,總算以其智慧,以糊塗人生,換得了一個好歸宿。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47294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