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之前熱播的《甄嬛傳》還是《步步驚心》亦或是《步步驚情》裡面都有提到很多共同的人物康熙的兒子們,影視劇里他們的結局都是那樣的,而且同時一個人不同的編劇筆下卻出現了不同的命運,那歷史上他們結局究竟如何,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說說康熙的兒子們,康熙有幾個兒子,康熙兒子們的結局。
一、康熙有幾個兒子
其實很多網友都知道康熙(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爺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生育有35個兒子,但成年序齒的只有24個分別是:
皇長子:胤褆,生母惠妃納喇氏,康熙十一年生。
皇次子:胤礽,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十三年生。
皇三子:胤祉,生母榮妃馬佳氏,康熙十六年生。
皇四子:胤禛,生母德妃烏雅氏,康熙十七年生。
皇五子:胤祺,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康熙十八年生。
皇六子:胤祚,生母德妃烏雅氏,康熙十九年生。
皇七子:胤佑,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十九年生。
皇八子:胤禩,生母良妃衛氏,康熙二十年生。
皇九子:胤禟,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康熙二十二年生。
皇十子:胤(礻我),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康熙二十二年生。
皇十一子:胤禌,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康熙二十四年生。
皇十二子:胤祹,生母定嬪萬琉哈氏,康熙二十四年生。
皇十三子: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康熙二十五年生。
皇十四子:胤禵,生母德妃烏雅氏,康熙二十七年生。
皇十五子:胤(礻禺)生母密嬪王氏,康熙三十二年生。
皇十六子:胤祿,生母密嬪王氏,康熙三十四年生。
皇十七子:胤禮,生母勤嬪陳氏,康熙三十六年生。
皇十八子:胤衸,生母密嬪王氏,康熙四十年生。
皇十九子:胤禝,生母襄嬪高氏,康熙四十一年生。
皇二十子:胤禕,生母襄嬪高氏,康熙四十五年生。
皇二十一子:胤禧,生母熙嬪陳氏,康熙五十年生。
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謹嬪色赫圖氏,康熙五十年生。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母靜嬪石氏,康熙五十二年生。
皇二十四子:胤秘,生母穆嬪陳氏,康熙五十五年生。
二、康熙兒子們的結局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康熙的眾多兒子出來四阿哥繼承皇位也就是我們的雍正爺,估計也就數十三阿哥和十七阿哥的結局比較好了,下面大家就跟隨小面來看看康熙爺這二十四個皇子的結局吧。
皇長子允禔:
允禔(康熙11年~雍正12年)終年63歲。生母惠妃。曾從征厄魯特蒙古噶爾丹。康熙37年,26歲封為直郡王。胤禔是奪嫡最主要的人物,太子被廢後也是最有希望的,因為有明珠的支持。康熙47年,
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胤禔奪嫡失敗時只有37歲,他被囚禁在高牆內達26個春秋,即使被幽禁相信他也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即使在雍正年間他還生育了7個子女。60歲還能生兒子他也算是安享晚年了。直至雍正12年被幽死,死時以貝子禮下葬,成年的兒子有8個,都有善終還有活到75歲的,但是最高的也僅是輔國公之類的爵位。
皇二子允礽:
允礽(康熙13年~雍正2年)終年51歲。生母孝誠仁皇后。是皇后的第二個兒子,因為第一個兒子早夭,皇后生胤礽時難產而亡,故在胤礽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他是清代歷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國官方正史上最後一位明立皇太子,康熙帝對皇太子最為重視與寵愛,為培養太子花費諸多心血;胤礽聰慧好學,文武兼備,然而康熙帝的兒子太多,他在位時間又長,皇子們早已形成了幾個利益攸關的政治集團,奪嫡以太子兩立兩廢告終。
康熙帝廢掉皇太子的舉動不僅沒有制止這種爭奪,反而讓一些皇子仿佛看到了希望,因而儲位之爭更為激烈。胤礽終以幽死禁宮收場,在死的那年還有兒子出生,死後被追封為理親王,雍正親自前往悼唁。胤礽成年的兒子也有8個,長子弘皙也被封為親王,但被乾隆革爵。理親王一支由十子弘為(郡王)承襲,後裔逐次降爵。
皇三子允祉:
允祉(康熙16~雍正10年)終年56歲。生母榮妃,是榮妃生的第五個兒子(前四個均夭折),康熙37年,21歲封誠郡王。與太子交好,因此後來被雍正打壓;在奪嫡中告發皇長子,康熙48年,復立太子時晉誠親王。胤祉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尤長書法而受命書寫康熙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雍正8年,論罪八款,削爵、拘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10年幽死,以郡王禮葬。成年兒子7個,第七子弘景封貝子,為後裔大宗。
皇四子胤禛:
胤禛(康熙17年~雍正13年)終年58歲。雍正皇帝,母為孝恭仁皇后(後來追封的),康熙37年,20歲被封為貝勒,康熙48年晉封雍親王。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爭奪儲位的鬥爭愈加激烈。與其餘諸子明面上的鬥爭不同,胤禛善於隱忍、懂得韜光養晦。他表面沉迷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同時向父親康熙表現誠孝,以贏得康熙的信任。
關於雍正即位的合法性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無疑是最大的勝利者;同時雍正也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雍正成年的兒子只有4個,四子弘時,不知道為什麼雍正特別討厭他,還削了他的宗籍,出
繼給允禩為後,而且24歲就死了,無後。五子弘曆,乾隆皇帝。六子弘晝,封和親王,國學大師啟功為其後人。10子弘瞻,出繼允禮為嗣。
皇五子允祺:
允祺(康熙18年~雍正10年)終年54歲。生母宜妃,康熙37年,19歲封貝勒。康熙48年晉恆親王。未參與奪嫡之爭,得以善終。成年子5人,二子弘晊襲恆親王。
皇六子允祚:
允祚(康熙19年~康熙24年)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二十四年6歲夭折。
皇七子允佑:
允佑(康熙19年~雍正8年)終年51歲。生母成妃,康熙37年,18歲封貝勒,康熙48年,晉封多羅淳郡王,雍正元年,晉封和碩親王。成年子4人,六子弘暻襲郡王。
皇八子允禩:
允禩(康熙20年~雍正4年)終年45歲。生母良妃,康熙37年,17歲封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者,康熙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是奪嫡之爭最為關鍵的人物,也是支持者最多的,人稱「八賢王」;其九弟、十弟、十四弟都是其忠實的支持者,也是奪嫡的最大一股勢力;一廢太子時被朝中重臣保舉為皇太子,但康熙似乎不太喜歡他,以「胤禩乃縲紲罪人,其母又系賤族」為由拒絕。因其人望高,被雍正深為嫉恨,雍正即位後,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廉親王,甚至將大兒子弘時過繼給他;但對八爺黨進行打擊,削其羽翼;四年,雍正打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同年,亡,據說是被毒死的。
平心而論,雍正和允禩都有當皇帝的才能。允禩僅一子,27歲才生子在封建皇族中是極為少見的,獨子弘旺。乾隆43年,得以復名歸宗;這時弘旺已卒,僅弘旺第二子肅英額(因被削宗籍,不能按康熙定的輩字取名),第三子永明額在世。肅英額子孫均無後,永明額於道光21年卒,享年84歲。其子綿森曾任尚書。綿森僅四子奕沆成年,其子孫過繼於胤禑的後裔,也就是胤禩沒有直系後裔,不過承繼子也後嗣無力,導致廉王后裔到清末一直單傳。
皇九子允禟:
允禟(康熙22年~雍正4年)終年43歲。生母宜妃,康熙48年,26歲被封為貝子。胤禟自幼好學嗜讀,性聰敏,喜發明,首開滿族人其端用拉丁語轉寫滿文。胤禟十分熱愛外國文化,曾自學外語,並親信傳教士, 胤禟善於結交朋友,重情重義,因為其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 而被雍正深為忌恨。
他善於經商,為其兄八皇子胤禩奪嫡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他本人並不貪戀皇位,與十皇子胤礻我、十四皇子胤禎一同支持胤禩,是八爺黨重要成員,直到奪嫡失敗也沒有背棄胤禩。 於雍正四年被革去黃帶子,除宗籍,圈禁, 同年8月,胤禟在獄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傳說是被毒死的。乾隆間恢復原名、宗籍。胤禟以一個儲位之爭的失敗者著稱於世,成年子8人,長子弘晸,在拘禁處度過50餘年,從翩翩少年變為古稀老翁,至乾隆43年被釋放;胤禟這一支系最高爵位僅是貝子。
皇十子胤俄:
胤俄(康熙22年~乾隆6年)終年59歲。生母溫僖貴妃(遏必隆之外孫,是康熙成人皇子中除太子外,出身最高貴者)。康熙48年,26歲封為敦郡王。屬於「八爺黨」,因黨附胤禩,雍正2年,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2年被釋放,授輔國公,乾隆6年病死。以貝子禮安葬,成年子2人。
皇十一子胤禌:
胤禌(康熙24年~康熙35年),11歲夭折,生母宜妃。
皇十二子允祹:
允祹(康熙24年~乾隆28年)終年78歲,生母定妃,自小由蘇麻喇姑撫養。康熙48年,24歲封貝子。康熙61年,37歲晉履郡王。很受康熙重用,也很有權,沒有參與奪嫡,估計和母親出身低微有關。雍正13年,授宗令,50歲晉履親王。雖然活了78歲(是康熙諸子中最長壽的),但六個兒子均未成年,爵位由乾隆第四子永珹承襲。
皇十三子允祥:
允祥(康熙25年~雍正8年)終年44歲,生母敏皇貴妃(追封)。在奪嫡之爭中屬於「四爺黨」,是胤禛的忠實擁躉。第一次廢太子時,22歲的胤祥不知為何,失寵於康熙,終康熙之世,既無重用,也沒有受封,沒有大的政績作為。弟兄間,惟與胤禛關係最密。雍正繼位,即封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
雍正皇帝待他也非尋常,死後令享太廟,上諡號為「賢」,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清代唯一事例。 成年子5人,胤祥去世後,當時年僅8歲的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爵位。共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咸豐11年,辛酉政變怡親王載垣慈禧太后賜死,怡親王被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由弘曉的玄孫載泰承襲,直到1864年才恢復為怡親王,改由寧良郡王弘晈的玄孫載敦承襲。
皇十四子允禵:
胤禵(康熙27年~乾隆20年)終年68歲,母為孝恭仁皇后,雍正同母兄弟。康熙48年,19歲封貝子。「八爺黨」主要人物,在皇八子於皇位無望後成為「八爺黨」爭奪皇位的代表;康熙57年,作為西征統帥「大將軍王」領兵出征,為平定準葛爾叛亂和保衛西藏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康熙寵愛和重用,並更在康熙末年成為大部分人心中康熙暗定接班人。
康熙61年,就在西征戰事在談判議和進程時,康熙突然病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究竟康熙是傳位誰?雍正帝登基後先封胤禵為郡王,後降爵幽禁,雍正死後,胤禵才恢復自由;因「禎」與「禛」同音,胤禎被改為"允禵" 。乾隆即位不久釋放允禵。乾隆2年,封輔國公,乾隆12年,封貝勒,乾隆13年,晉為多羅恂郡王。成年子4人,弘春、弘明、弘映、弘暟;弘春封為泰郡王,乾隆時被革爵。弘明封為貝勒。弘映、弘暟一直無封。故恂王支系僅弘明一支擁有爵位,成為大宗。允禵四個兒子都頗有子嗣,允禵後裔人口龐大,其後代與其他兄弟後裔相比是最有作為的。
皇十五子允禑:
胤禑(xu)(康熙32年~雍正9年)終年39歲,母順懿密妃。未參與奪嫡,雍正4年,封貝勒。雍正8年,晉愉郡王。成年子2人,弘慶襲爵,傳7代7位至清亡。
皇十六子允祿:
胤祿(康熙34年~乾隆32年)終年73歲,母順懿密妃。未參與奪嫡, 雍正元年,命出繼為莊靖王博果鐸後,襲封莊親王(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之一)。雍正2年,授宗令。乾隆時命總理事務,掌工部事兼議政大臣,賜食親王雙俸,成年子4人。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皇十七子允禮:
胤禮(康熙36年~乾隆3年)終年42歲,母純裕勤妃。未參與奪嫡,雍正4年,封果郡王,雍正6年,晉為和碩果親王;工書法,善詩詞,好遊歷,四川名山大川皆布其足跡,無子成年,以雍正幼子6歲的弘曕為子襲和碩果親王,一共傳了八代十位。
皇十八子允衸:
胤衸(康熙40年~康熙47年),7歲夭折,生母順懿密妃。
皇十九子允稷:
胤禝(康熙41年~康熙43年),2歲夭折,生母襄嬪。
皇二十子允褘 :
胤禕(康熙45年~乾隆20年)終年50歲,生母襄嬪。未參與奪嫡,雍正4年,封貝子。雍正8年,進貝勒。其人年輕時比較懶散,不求上進,因此常受到雍正帝的批評。獨子弘閏,襲貝子。子孫循例遞降,以不入八分鎮國公世襲。
皇二十一子允禧:
胤禧(康熙50年~乾隆20年)終年48歲,生母熙嬪。未參與奪嫡,雍正8年,19歲封貝子,五月晉封貝勒。雍正13年,24歲晉封慎郡王。清代畫家、書法家、詩人。無子成年,以乾隆帝六子永瑢為嗣孫,更封號質,一共傳了八代九位。
皇二十二子允估:
胤祜(康熙50年~乾隆8年)終年33歲,生母謹嬪。雍正8年,19歲封貝子。雍正12年晉貝勒。成年子3人,子弘曨襲貝子。
皇二十三子允祁:
胤祁(康熙52年~乾隆50年)終年73歲,生母靜嬪。雍正8年,17歲封鎮國公。雍正13年進貝勒。乾隆時期多次被降爵,乾隆49年加郡王銜。成年子5人,子襲貝子。
皇二十四子允秘 :
胤袐(康熙55年~乾隆38年)終年58歲,生母穆嬪。雍正11年,17歲封諴親王。成年子4人,孫輩較多,共傳了七代六位。
奇趣網獨家觀點:
是個很不錯的皇帝,在教育兒子方面也很有一套,很多兒子也都很優秀,但是自古成王敗寇皇位之爭很多人只能是政治中的犧牲品,說到結局好壞我們也就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好的安排卻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有時候,不知道這能不能算好,雍正爺的結局算是最好了吧九五之尊的皇帝,可是卻承受著別人所沒有的孤獨與壓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41895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