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數千年尷尬的誤會!

啾某聊欸| 2019-02-28| 檢舉

在此前談「唐刀」時曾提到,網上的一些朋友對「唐刀」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誤會,不過,細究起來,有些誤會其實是由於文物修復師的不慎所造成的,這個「鍋」不該網友來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經典錯誤,它跟一柄「彎刀」有關。

錯誤在哪裡呢?莫急,我們慢慢來看。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座石雕像。通過人物頭戴的典型唐樣幞頭,可能很多朋友已經猜出了,這應該是唐人的打扮。沒錯,這座石像來自西安市郊區的一座唐墓之中,現藏於國家博物館,石像為大理石材質,表面局部貼金,整體高40厘米,體量還是挺大的。

該墓之中還出土了一方墓誌,藉助墓誌內容,考古學家得知墓主人還是一位名人呢!

此人名叫楊思勖,在新舊唐書中也有記載。較為特別的是,楊思勖是一個宦官,可是他又不同於普通的宦官——他自己會武功,力量大,而且懂兵法,又非常忠心,所以他能夠成為唐玄宗李隆基的親信,曾經立下了許多戰功,幫助唐王朝鎮壓過許多次南方地區的叛亂。據墓誌的記載,是「斬級二十萬,京觀八十一」。京觀就是用敵人頭顱修成的高台,從中可見楊思勖一生殺伐之多。

楊思勖墓墓誌(大唐故驃騎大將軍楊公志銘)

開元二十八年,楊思勖以87歲的高齡去世,葬於長安城郊。大概是因為他的赫赫武功獨樹一幟吧,所以在他的墓里,人們專門放進了兩件比較特殊的石雕武士俑,一件就是我們上面所展示的,另一件大小、材質都差不多。

楊思勖墓出土的另一件石雕武士俑

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談這裡面的問題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武士可謂一座「行走的兵器架」,在他全身上下都攜帶者各種武器。放大一些就能看到,他的懷中抱著一張弓,弓已經上弦,插在專用的弓囊里。在弓的內側,還有一柄彎刀。

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尷尬的誤會

可惜,這裡的彎刀被弓擋住了,可能不夠清晰,別急,我們往下看,在武士的腰間,同樣掛著兵器。最里側是一柄橫刀,可看到露出的刀柄,最外側又是一張上弦的彎弓,彎弓與橫刀之間則是一柄彎刀,跟懷裡抱的那柄彎刀一模一樣。

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尷尬的誤會

從考古報告里繪製的線圖可以看出,這個彎刀的弧度很明顯,刀鞘的表面還有虎皮斑文的裝飾。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唐代刀具,無論是實物也罷還是陶俑、壁畫中展現出的也罷,幾乎都是直刀,這種彎刀除了楊思勖墓外,就沒在別處看到過。

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尷尬的誤會

所以不少人都很重視這個材料,把它看成唐代極為罕見的彎刀,還有人推測這是唐代從西域引進的,並將其對應為唐代文獻中提到的「大食刀」。

可惜,這是一個誤會。

我們再來看看考古報告里提供的原始線圖吧,再結合編寫者的文字描述,就不難發現在出土的時候,這座武士俑是殘缺的,而且殘缺的部位恰恰包括這個所謂「彎刀」的刀柄部分。

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尷尬的誤會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已經是文物修復師修補過的武士俑了。那麼,修復師都補了哪些內容呢?

首先就是彎弓,根據描述,弓體和弓弦還有部分殘存的,所以這個修復沒有大的問題,問題就出在「彎刀」上了。

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尷尬的誤會

彎弓線圖,虛線為殘缺部分

前面說了,我們並沒有掌握任何有關唐代彎刀的可靠資料,所以當年修復師在工作的時候,也是缺乏參照物的,只能憑藉想像造出了這麼一個刀柄。楊思勖墓是上世紀50年代發掘的,出現這個情況也屬情有可原。

但是必須指出,這個修復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根本不是彎刀,而是——弓。

《唐六典》記載,唐代的弓可分為長弓、角弓、稍弓、格弓四大類,其中的角弓就是以木為胎,外面貼附動物筋角的復合弓,弓體不像長弓那麼大,勁頭又很足,適合騎兵使用。

這種弓有個特點,弓弦是掛在兩頭的弓弭之上的,一旦解開弓弦,那麼弓體就會向反方向收縮,形成一個弧形。

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尷尬的誤會

我們知道,角弓的材料再好,那也比不上記憶金屬是不是,如果總是讓弓弦繃著,容易導致弓體彈力的衰減。所以古人在不用的時候,就會解開弓弦,把弓體妥善保存。古人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就是用弓來打比方,談治國之道。下圖是故宮收藏的清代皇家用弓,就是解開弓弦的狀態。

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尷尬的誤會

在唐代,如何保存這個解開弓弦的弛弓呢?人們會用到一個專門的同樣呈弧曲性狀的袋子,叫做弓韜,或者弓韔,高級一點的用虎豹皮縫製而成。前面提到,在石雕武士的「彎刀」刀鞘上有虎皮斑文,其實這就是一件虎皮弓韜而已。

其實此類弓韜在文物中並不罕見,下圖是新疆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的一座泥塑武士俑,在武士的腰間就懸掛有同樣的虎皮弓韜。

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尷尬的誤會

阿斯塔納唐墓出土泥塑武士俑

在唐懿德太子墓壁畫的儀仗圖中,武士們也都各自佩戴著一張裝在豹皮韜里的彎弓。

文物修復師的一個失誤,卻造成尷尬的誤會

懿德太子墓壁畫

總之,這個誤會是因為文物修復師的失誤所造成的,我們應當予以澄清。筆者也希望,如有可能,最好對這些錯誤的修復內容予以清理,還其本來面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20218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