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幹嘛不饒過去,拿不下城池只能餓死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幹嘛不饒過去,拿不下城池只能餓死

自小讀《三國演義》,最常見到的一句話就是今夜去取某城或某地,比如諸葛亮北伐一定要從陳倉走,被郝昭擋了很多年,孫權常年帶十萬人打合肥,最後打出了孫十萬的外號,簡直慘不忍睹。《春秋》中的征伐兼并幾乎都是圍繞城市展開,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不是看它的地方有多大,而是看它有多少城池,比如齊國雖然地方不是很大,但是城池又大又密集,這是富饒的體現。二戰中,德國向蘇聯縱深推進,投入了50個師攻打史達林格勒,因此喪失了戰場主動權。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幹嘛不饒過去,拿不下城池只能餓死

合肥的防禦力量可以輻射整個江北,因此孫權畢生都在死磕合肥

首先,對軍隊部署要有概念。比如孫權手裡邊有十萬人,他肯定不能把十萬人都放在南京,而是分散沿江部署防守,等到要打仗的時候再集結起來。這一點在電影《指環王3:國王歸來》中體現的非常明顯,洛汗王國去支援白城,洛汗王提前數天召集各地的封臣,大軍集結起來以後再一同出發。當然步兵與騎兵相比,需要得到集結時間更長。比如漢朝時期,經常對匈奴發動遠征。比如決定明年開春打仗,那麼今年起就要補充糧草軍需,提前將大軍集結起來,在集結道路上沿途設置補給點,前線與後方也要設置糧道。這時候城池與關隘就起到了保護糧食運送安全的作用,防止前線不戰自潰,這點從古到今都是如此。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幹嘛不饒過去,拿不下城池只能餓死

指環王中洛汗騎兵的集結衝鋒十分經典

騎兵能攜帶的口糧多,集結與行軍的速度也快,因此可以長途奔襲,比如襲擊對方糧道。但騎兵無法攜帶攻城器械,敵軍依託城池抗擊,騎兵是沒有辦法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城池對補給的重要支撐。古代打仗的時候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雙方人馬都到了,但是都不打仗,而是結好營寨對壘。比如曹操西征馬超,到了地方先結營寨,馬超一開始有優勢,但曹操藉助天氣一夜之間把營寨建好,馬超就沒有辦法了。這是因為曹操的大軍是從各駐地分別趕赴前線,他兵甲遠比馬超多,因此只需要固守等部隊集結到位就穩贏了。古代常常設立先鋒官,作用就是帶領常備部隊趕赴前線或奇襲或站穩腳跟,主帥則集結完軍隊再開赴前線。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幹嘛不饒過去,拿不下城池只能餓死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幹嘛不饒過去,拿不下城池只能餓死

郝昭擋了諸葛亮數年,直到他病死諸葛亮才突破陳倉

當然萬事皆有例外,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朱棣南下,第一次南下打濟南沒打下來,第二次南下的時候就學聰明了,乾脆繞過濟南,最終一鼓作氣攻下南京。筆者認為,朱棣的例子並不是繞城作戰教學,反而鐵鉉的守城正體現出了城池對地區控制的重要作用。朱棣第二次南下拿下南京是搏命式的打法,如果打不下南京,他的軍隊是沒有退路的。而且有一點需要注意,朱棣的糧食並不是後方補給的,而是打下一個地方便就地征糧,征不到就搶,根本就是叛軍。另外一點就是朱棣的統戰工作做得好,沿途很多牆頭草見朱棣來了就歸順,不等發話就把糧食奉上,大軍從不愁沒吃的。

古代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幹嘛不饒過去,拿不下城池只能餓死

朱棣繞過濟南的策略十分得當,同時運氣非常好,對手很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20024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