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一軍敢死隊老照片,向中華軍魂致敬
1984年7月下旬,南京軍區陸軍第一軍(軍長傅全有、政治委員史玉孝)第一師,第十二軍三十六師,軍區炮兵第九師進入文山州集結於文山、硯山兩縣駐訓。12月下旬接替陸軍第十一軍、第十四軍和炮兵第四師在老山、八里東山的防禦任務。
戰前留影,也可能就是遺像了,淚。
陸軍第1師偵察連6班「1·15戰鬥」整裝出發
同時進入文山州參加防禦作戰的還有:北京軍區工兵第十五團,福州軍區工兵團,南京軍區工兵團,瀋陽軍區高炮第十八團、武三又軍區汽車第十二團、昆明軍區工兵第七團以及第二十、四十二、五十、五十四、十三軍分別組成的第一、二、三、四、五偵C大隊,1985年5月下旬,第一軍所屬部隊和第一、二、三、四、五偵C大隊,武三又軍區汽車第十二團全部撤離出戰區,凱旋歸建。
軍長之子(二十軍軍長楊石毅的兒子)、1軍1師某團副連長楊少華,堅守在距敵只有二、三十米的「李海欣高地」上。「1.15戰鬥中,在陣地上只剩下他和兩名戰士的情況下,毫不退縮,沉著指揮,頑強戰鬥,和增援分隊一起,打退了越軍的瘋狂反撲,牢牢地堅守住陣地,榮立二等功。
我不知道說什麼了。只有在大片中才能看到的場面。但這是真實的,讓人知道戰爭的殘酷。面對面的搏殺。
楊少華兩次在危急關頭衝上表面陣地指揮戰鬥,和戰友們前後一共擊退了敵人三個營的進攻,在表面陣地就斃敵148人,並成功的守住了陣地,為「李海欣高地」增添了新的光輝!
1軍115戰鬥結束後陣地前越軍屍體照片
我軍陣亡烈士的血書
下面這張是網上常見的一張1軍1師1團硬骨頭六連16勇士在攻打小尖山高地的戰前合影。上面有4位戰友犧牲在小尖山的戰鬥中。右下角為王建烈士,上海人,電台兵,雙馱花斷後,爬上主峰,與敵同歸於盡。
烈士妻子的留言
1984年夏,中越邊境的老山爭奪戰到了白熱化階段,這時一支駐防在江南水鄉的軍隊也悄悄進入了臨戰狀態,這意味著在我軍戰史上有著深遠意義的老山輪戰啟動了。
錢燦賢烈士,一等功。拉響光榮彈與越軍同歸於盡。
這支部隊就是陸軍第一集團軍,其屬下將士個個士氣高昂,人人懷揣光榮彈,在老山戰區作戰一年,無一人被越軍所俘!屬下有「硬骨頭六連」之稱的步兵第1師第1團第6連兩次被最高軍事統帥部授予榮譽稱號,在全軍也是唯一的!
班長楊啟良,孤身堅守166側無名高地,用步談機發出了向我開炮的悲壯吶喊。
戰鬥之激烈是動人心魄的。僅一月十五曰這一天,我堅守一一六高地的戰士就經受了越軍八千餘發炮彈的轟擊。約三百平方米的山頭上,平均每平方米落彈26.7發。整個山頭的標高下降了5米。原先,山頂上有兩柱17、20米高的石筍,現在,變成了不到一米高的石墩。山頂一片枯焦,沒有一葉翠綠。抓起一把沙碩,也可以從裡面揀出五、六塊彈片。我們的戰士令人難以想像地抗住了越軍的炮彈,守住了這塊「鋼鐵陣地」。
徐高虎---1軍1師2團特務連工兵排班長,參加了老山地區防禦作戰。一九八五年三月八曰,我配屬一連在收復某高地的戰鬥中,先後排除越軍埋設的地雷三百五十三顆,為步兵開闢通路五條,全長一千五百四十五米,炸毀敵人屯兵洞三個,包括一個排指揮所,斃敵十一名。昆明軍區授予我「爆破英雄」稱號。
王宏---一等功臣,在收復某無名高地時,通過多次勘查地形,分析敵情,研究出十種方案。戰鬥發起,僅用二十五分鐘就拿下主峰,打了一個乾淨漂亮的殲滅戰。後為2團團長。
六陣地防禦中犧牲的李桂友烈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