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宮裡的太監沒後代養老送終怎麼辦?其真實情況大多可憐

Liverpo ...| 2018-01-22| 檢舉

揭秘:古代宮裡的太監沒後代養老送終怎麼辦?其真實情況大多可憐

 

眾所周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有那麼一個特殊的群體:太監。而這一群體大多是從社會最底層的貧苦家庭出生,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成為太監的,將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深宮大院。其實,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埃及、希臘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只是,中國的太監製度是最根深蒂固的,歷史上有些朝代出現過宦官干政的情況,所以太監在中國封建歷史裡也是留下了厚重的一筆的。那麼,古代不能生育的太監沒有後代他們又是如何養老送終的呢?真實情況無非是這些。

一、他們會回自己子女的家裡,因為有些太監凈身入宮之前是已經娶妻生子了的,為了生計所迫去了當太監,因為畢竟是吃皇糧,在皇親國戚身邊幹活總能比在一畝三分地上干著容易養活一家子,所以太監退休後他們又會回到曾經的家裡。二、或者認乾兒子,古代太監為了能夠有後代養老送終,一般會收乾兒子來解決這一後顧之憂,這乾兒子其實就是小太監,通常情況下都是老太監收新來的小太監當乾兒子,然後這就成為了太監里的一種共識,一代代往下傳,直到朝代更迭。當然這些太監一般都是有些權力和金錢的,比如魏忠賢就收過很多乾兒子。

 

 

 

三、有些太監既沒有子嗣,又沒有能力收乾兒子,為了避免晚年淒慘,他們就會省吃儉用下來。每個月固定給寺廟拿錢,讓寺廟在他們年老之後能夠接濟他們,而這也成為了古代太監養老的一種方式。四、到「中官村」養老,這個地方在今天是我國的高新技術開發區,但在明清時期卻是太監的養老院,而此地因太監別稱「中官」而得名。明清兩朝,不少太監曾在此買房置業,建有大量廟堂和養老莊園。這些太監死後,自然也就被安葬在了這裡。

但這個太監養老院並不是官辦的。只是因為有不少太監在皇宮伺候了一輩子,銀兩還是能攢下來一點兒的。所以,後來就有一些大太監建議,不妨大家一塊兒出資買一塊「義地」(主要還是大太監出錢),自己建養老莊園和墓地,生活上由富裕的大太監給年老出宮的孤苦太監捐贈衣食銀兩,日常維護則由年老出宮的太監負責,有太監死了大家就替他安葬、掃墓。所以,「中官村」說白了其實就是一些同病相憐的太監互相照料、相互養老送終的一個場所。

 

 

 

還記得這樣一個情節,1959年,溥儀出獄,他直接去探望了住在廟裡的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太監,向他們連連道歉,但太監們仍在叫他「萬歲爺」,也真是令人感嘆不已。所以,古代宮裡的太監其實大部分晚年的生活都是很可憐的,真正能夠安然離世的並沒有很多,他們做了一輩子的奴隸,卻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也是可悲,但更可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80684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