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前日本曾侵略朝鮮,將朝鮮控制在自己手中,在日本快要戰敗之際,蘇聯爲了報復打擊日本,從中國東北一路打到朝鮮地區,在打到「38線」的時候,美國政府出於對戰後的利益考慮,便和蘇聯協定,讓蘇聯放棄朝鮮,讓其攻佔千葉群島等四個島嶼,史達林當時權衡利弊之後便放棄朝鮮,佔領了千葉群島。

就這樣的一次協定,讓朝鮮從一個完整的國家,劃分成為了兩個勢力。1948年8月15日,韓國在朝鮮南部宣布成立,緊接著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宣布成立,兩各國家在美蘇背後的推動下,因領土問題,大打出手。1950年,毛主席在金日成的請求下,決定出兵援助朝鮮。
當時毛主席欽點彭德懷元帥為援助朝鮮總司令,入朝幫助朝鮮抗擊美帝主義。美國本以為中國參戰也將無濟於事,因為裝備懸殊太大。但是讓美軍沒有想到的是,正因為自己的自大,讓美軍在志願軍一入朝的情況下,便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不僅如此,還嚴重的打亂了美軍的進攻計劃,讓美軍陷入了寸步難進的地步。

美軍為了讓自己的防禦體系更加的穩固,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戰略部署,採用大部隊防禦,小部隊突襲這一戰術。而志願軍當時裝備落後,完全不適合小股部隊作戰,要是將部隊分散開來,必定會被美軍逐一蠶食,不得已我軍也改變了戰術策略轉攻為守。於是雙方在38線附近駐軍,誰也不願意先開戰。
彭德懷元帥意識到,照這樣下去,我軍可能因為後勤運輸艱難的問題,遲早會被美軍消耗戰敗,所以在進行戰略修改。這時候,他想到一個人,那便是陳賡大將。在抗日戰爭時期,陳賡大將帶領的386旅,同樣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游擊戰和占陣地戰打的相當出彩,於是便向毛主席決定要人。
可是當時卻被周總理反對,因為陳賡當時正在越南,雖然情況居於穩定,但是事業保不準會發生什麼事。彭德懷元帥的脾氣,這時候便上來了,為此和周總理大吵了一頓,還是毛主席從中勸阻,才把這事解決了,最後同意陳賡入朝作戰。

事實證明彭德懷元帥的眼光是正確的,陳賡確實很適合朝鮮戰場,在他到來之後,彭德懷元帥改變了策略,讓陳賡採用游擊戰和陣地戰,將美軍狠狠的遏制,為抗美援朝最後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80480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