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五次大的人口眾多的大遷徙,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蹚古道,填四川。前四都是自發而行,填四川則是一些政治因素導致的。
而且這五次人口大遷徙的過程,其他四次對中國國內的影響深遠,但唯獨下南洋,這次人口遷徙影響了東南亞數十個國家的經濟格局和經濟發展,可見我們的華人群體在整個亞洲社會的巨大影響力。
今天,重點給大家介紹的便是這次下南洋。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南洋的具體位置。
南洋用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的區域是東協十國的位置,馬來群島,印尼群島,菲律賓群島這些東南亞國家。但從更寬泛的理解,南洋地區還包括了現在的印度,澳大利亞,以及附近的太平洋的各個島群。
中國人為什麼要下南洋呢,下南洋的都是哪人。
在明清時代,我們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族同胞是一個農耕民族。要知道,農耕民族是靠土地生活的,所以通常情況會守著自家那一畝三分地,抱著老婆死守家園這樣過生活。要這樣的民族去遠離家鄉,到新的環境去開拓新的世界,那是需要多麼強大的勇氣。
下南洋持續了300年,最初的第一個浪潮發生在晚清,清政府簽定各種不平等條約,其中就有允許西方列強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當時東南亞各國大部分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於是招募的華工有當苦力的,有抓走賣住在的,以及自願想去改變命運的。是第一代移民華工的血淚史。
第二個浪潮發生在新中國解放前的一長段時間,大概是1900~1950年,當時中國國內戰事不斷,生存環境惡劣,而東南亞各國在殖民國的扶持下,各種鐵路,製造業,礦業,金融等發展迅速,對工人缺口大,再加上已經有一定數量華人在東南亞區域,有一定的成熟度。在那一段時期,大量的福建和廣東周邊窮苦民眾都移民至南洋各國。直到解放後,下南洋才基本停止。
現在的東南亞幾個主要國家的華人比例,大家感受一下。
印尼兩億人口中,超過一千萬華人。馬來西亞華人占30%左右,甚至有華人自治的州。泰國僅有6000萬的人口,華人占了2000萬。新加坡則更是以華人立國,7成都是華人,並且是亞洲經濟的一顆明珠。
華人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不嫖不賭,飯碗跳舞。
海量的華人進入東南亞各國後,對各國的工作生產,經濟以及生活、文化建設,可以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家知道,華人是非常勤勞和智慧的,在東南亞各國後,相對當地人,華人每天勤奮工作,有個說法便是,不嫖不賭,飯碗跳舞這樣的態度。在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後,開始涉足到當地經濟生活,滲透到各個產業當中去。
初年,東南亞各國的手工業基本由華人壟斷。金銀匠人,織工,泥工,裁縫,鞋匠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華人開始進入一些重要的礦業,通信,金融、鐵路等行業。
到現今,華人對東南亞經濟的控制比例甚至能達到5成。像菲律賓這樣的國家,華人占的人口比例不到5%,但卻支撐了該國20%以上的經濟。馬來西亞,檳城華人治理的州,經濟7成以上由華人控制,並且除了華人外,馬來西來當地人是沒有任何存款的。泰國華人對經濟滲透控制率也在5成以上,但華人比例占比不到1成。
現今東協的自貿區和中國的流通貿易也進一步增加,這些都離不開華人的功勞。
並且隨著進一步的融入,華人在政治方面參與意識也逐漸增強,近些年,一批華人擔任東南亞各國的政府的議員,地方官員,甚至是部長級別的官員。
東南亞華人剁剁腳,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顫抖絕對不是開玩笑。
故土中國的強大,更是讓海外華人在經濟政治領域大展拳腳,未來華人在東南亞各國的影響力將會持續上升。可以說沒有華人的到來,東南亞各國將是一灘死水,懶惰的當地人無法對其所在地的改造提供強大的勞動力和智慧的支撐。東南亞各國近百年的發展都離不開華人的勇於開拓。
東南亞經濟圈
東南亞華人是指生活在東南亞的華人。華人在海外最大,經濟上最成功的一個群體,就是東南亞華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